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道德和審美價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地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人文素養,已成為教育界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現階段,語文教學在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合上存在教學內容單一、方法傳統、目標狹隘和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不夠深入。為此,建議多維度拓展教學內容,構建互動體驗式教學模式,建立全面育人的文化教育價值體系,以及構建多元綜合的文化學習評價機制。由此來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增強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本文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有效融合路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現狀
1.1 教學內容單一
現階段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相比之前已得到大幅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傳統教學內容在不斷融合,但無論從融合范圍還是從融合深度來說,都有不足。教材內容仍以經典文學為主,古詩詞、文言文等占比較高,其他形式的傳統文化內容涉獵較少,如比較缺乏民俗、藝術、哲學思想等文本內容的引入[1]。教師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滲透講解時,往往只能從幾首相關古詩詞著手開展,簡要介紹下對應的文化背景。可以說,傳統文化內容的融合情況完全取決于教師個人的文化儲備,教師能否借著有限的文本載體對其背后的文化意義等深層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充滿了不確定性。而部分教師在講解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時,對傳統文化的闡述流于表面,且未能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的掌握不扎實,傳統文化內容如同無根之木,學生缺乏深入認知,遑論對傳統文化產生深層情感認同。
1.2 教學方法傳統
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傳授仍然停留在灌輸式、說教式的單一教學模式。教師主導地位過于突出,學生缺乏主動參與和探究的空間。課堂教學多采用“滿堂灌”式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缺乏互動和思考。傳統文化教學普遍缺乏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元化教學手段的支持,未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虛擬現實等現代教學工具。文化教學缺乏情境創設和體驗性學習,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古詩詞學習往往局限于課本內容,未能通過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方式,讓學生真正感受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這種教學方法難以激發學生的文化興趣和創造性思維。
1.3 教學目標狹隘
受限于傳統應試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或顯性或潛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教學工具化,即將其作為獲取分數的手段,忽視傳統文化內容的核心教學意義,其直接表現便是教師將需要學生深度理解并進行文化傳承的內容,簡化為記憶學習,要求學生背會即可,不求甚解。考評內容的設置也大多局限于文本解讀、基礎知識考查等。深度理解目標的缺失,導致教學導向偏離正軌,傳統文化教學無法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未能將傳統文化學習與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思維培養有機結合。
1.4 評價體系不完善
目前的語文教學評價體系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考核仍然過于單一和片面。評價方式主要依賴于標準化測試和客觀性試題,難以全面衡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內化程度。評價指標過分強調知識記憶和文本解讀能力,忽視文化素養、創造性思維和文化認同感的培養;缺乏對學生文化體驗、文化創新和文化傳承能力的有效評估。現有評價體系未能充分體現傳統文化教學的綜合性和人文性,難以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和創造性學習傳統文化[2]。如古詩詞學習的評價往往局限于字面意思和基本意境的理解,未能關注學生對文化精神的深層感悟和個性化表達。這種評價方式無法真正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學習和創造性轉化。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路徑
2.1 融通全方位、多維度的傳統文化教學內容
打造完善的教學內容體系,真正將中華傳統文化內容同現階段教學內容融合,需要教師立足全局視角,把握教學內容設計的整體性、系統性、生活性原則,在對原先碎片化傳統文化內容整合的基礎上進行設計。教師要有意識地拓展教學內容廣度、深度,認識到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不應該局限于經典文本,更要涵蓋中華文化的多元表現形式,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維度,通過主題式、系列化的教學設計,將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建立“文化脈絡+現實聯結”教學模式,進行文化脈絡梳理。同時,通過多元文本選擇、跨學科整合、情境化呈現等策略,使傳統文化教學更加生動、立體和有意義。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北京的春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將課本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構建全方位、多維度的傳統文化教學體系。教師可以設計“春節文化探究”活動,讓學生分組研究北京春節的傳統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吃團圓飯等,并結合現代生活,探討這些習俗在當代的傳承與變化。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春節家庭聚會場景,讓學生親身體驗拜年、發紅包等傳統禮儀,增強文化體驗感。同時,教師可以引入相關文學作品,如老舍的《正紅旗下》或古代詩詞中關于春節的描寫,進行對比閱讀,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時代春節的文化內涵。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傳統年畫、剪紙藝術等,讓學生欣賞并嘗試創作,將藝術與語文教學相結合等。最后,教師可以布置一個開放性作業,讓學生選擇一個春節習俗,結合自己的理解和創意,寫一篇短文或制作一個短視頻,展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創新。
2.2 構建互動體驗式傳統文化教學模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元化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樣的文化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引入角色扮演、情境模擬等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文化。如在教授古代禮儀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儀式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傳統禮儀的內在精神,并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創設沉浸式文化學習環境,增強文化學習趣味性。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構建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化學習平臺,鼓勵學生通過項目式學習、文化實踐等方式,主動探索和建構文化知識[3]。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調查研究等,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創造。教師的角色也應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和文化研究的合作伙伴。核心在于教師要連同學生一起建立開放、互動、體驗的文化學習生態,使傳統文化教學成為學生主動探索、創造性思考的過程,而非簡單的知識傳遞。
仍以《北京的春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從正月初一拜年等習俗出發,向古代禮儀規范等傳統文化相關內容方面延展,并以此為主題構建一堂互動體驗式、以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為基的主題教學課。在課上,教師播放一段展示中國古代宮廷生活的熱播劇片段引入話題,提問:“大家知道古人見面時是怎樣打招呼的嗎?”引導學生思考古代人之間的交流方式。將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種特定情境下的禮儀進行排練,比如家庭聚會、正式場合問候等。然后邀請各組上臺演示他們所學到的內容,其他同學作為觀眾觀看并給予反饋。在所有小組完成展示后,組織一次課堂討論,圍繞“為什么我們要遵守這些禮儀?”“現代社會是否還需要遵循類似的規則?”等問題展開交流,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
2.3 建立全面育人的文化教育價值體系
拓展傳統文化教學目標,需要建立全面育人的文化教育價值體系。教學目標應從單一的知識獲取轉向全面的人文素養培養,著力發展學生的文化認同、價值判斷和創造性思維能力[4]。教師要將傳統文化教學與道德教育、審美教育、思維培養有機融合,借著傳統文化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道德修養和價值判斷能力。同時,教師應建立以文化自信為核心的教育目標,即通過傳統文化學習,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其作為中華文化傳承者和創新者的使命感。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紀昌學射》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如在介紹《紀昌學射》的基本情節時,教師引用《論語》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來引出本次課程的主題,強調學習無處不在的道理。組織小組討論“為什么飛衛要讓紀昌先練習‘不瞬’?這對我們今天的學習有什么啟示?”這個問題意在強調基本功的重要性,同時也為接下來的價值觀探討做鋪墊。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古今教育方法的不同之處,讓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教育重視基礎訓練的特點,如《禮記·學記》所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最后引導學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如紀昌的勤奮刻苦、飛衛的大度包容),并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通過對故事人物性格特征的剖析,可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化中所倡導的品德的理解,比如儒家提倡的仁愛、禮義等美德。
2.4 構建多元綜合的文化學習評價機制
完善傳統文化教學評價體系,建立多元、綜合、發展性的評價機制,其意義在于明確教學目標,強化反饋,使融合教學開展能夠更加系統、可控。具體路徑包括建立多維度的文化學習評價指標、引入過程性評價和成長性評價等。也就是說,教師要關注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更要評價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創造性思維和文化實踐能力,可以通過項目展示、文化創意、口述報告等多元化評價方式,全面衡量學生的文化學習成果。同時,關注學生文化學習的動態發展,鼓勵學生的持續探索和創新。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適當滲透傳統文化教學內容,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古琴文化探究”項目,引導學生了解古琴歷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藝、藝術價值等。教師需構建多元綜合的文化學習評價機制,確保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能夠有所得[5]。具體而言,教師可要求每組學生制作一份詳細的研究報告或口述報告,將內容深度、作品形式、語言表達、文化關聯、情感表達等作為評價指標,全面衡量學生的文化學習成果。
3 結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融合,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文化認同的重要途徑。通過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拓展教學目標和完善評價體系,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其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與情感認同。未來的語文教學應當致力于構建開放、互動的文化學習生態,讓學生在探索與實踐中,真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引用
[1] 郭翠萍. 大單元視域下高中語文教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研究——以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D].海南:海南師范大學,2023.
[2] 邢鵬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狀及策略研究——以濟南市四所小學第一學段為例[D].錦州:渤海大學,2023.
[3] 黃慧霞.中華傳統文化與小學語文課程融合的策略[J].求學,2021(7):57-58.
[4] 馬小改,張俊杰.論書法教育與小學語文的深度融合[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7):112-113.
[5] 劉建民.小學高段古詩詞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作者簡介:路豐瑞(1991—),女,河北滄州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中捷產業園區中捷友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