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回望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在內外交困的局面下,頂住壓力、克服困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5.2%的同比增長,實屬不易。要知道,這樣的成績是在外部環境變亂交織的不利影響加大、國內結構性周期性問題相互影響、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向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取得的,驕傲的同時更應珍視。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近年來,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消費被寄予厚望。
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68萬元,扣除價格因素,較上年實際增長9%,消費回暖為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據有關方面統計,去年最終消費支出拉動經濟增長4.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驚人的82.5%,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極大彰顯。進一步分析發現,在最終消費支出中,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占了相當大比重。
縱觀去年全年,從年初的淄博燒烤熱,到年末的“爾濱”冰雪火,旅游經濟成為拉動內需的一大亮點。
先說淄博燒烤。因燒烤出名的城市,國內遠不止淄博一個,比如新疆喀什、遼寧錦州、云南昭通、四川西昌等,可為什么唯獨淄博火了呢?“坐高鐵去淄博擼串”“大學生組團到淄博擼串”,社交媒體上,有關淄博燒烤熱的話題一度霸屏。憑什么?一番細究才發現,原來現象級爆紅絕非偶然。起初,是抖音視頻和同城熱搜榜話題引爆了網友熱情,但隨后,商家的跟進宣傳、當地人的全力配合、當地政府的積極行動,才是擦亮“淄博燒烤”金字招牌的關鍵。成立淄博市燒烤協會,發布淄博燒烤地圖,推出定制燒烤公交專線,實行景區門票減免優惠政策……為了打造和呵護“淄博燒烤”這張名片,當地要多拼有多拼。
再說哈爾濱冰雪旅游。秦淮線以北,冬季最低溫度都在零攝氏度以下,都有結冰期。單就東北三省而言,擁有冰雪旅游資源的城市比比皆是,哈爾濱談不上絕對壟斷。可為什么大家獨獨鐘情“爾濱”,趨之若鶩呢?看看游客懷里的狐貍秒變“哈基米”,聽聽商場里浪漫的交響樂,再眼饞下10萬盒蔓越莓的“回禮”,答案不言自明。
淄博也好,哈爾濱也罷,它們的“出圈”都離不開真情實意,離不開熱情周到,是一場來自多方的共同奔赴。而反觀有的地方,明明擁有大把旅游資源,卻因為旅游之外的原因火了。今年春節,海南三亞又火了一把,原因是游客反映回程機票票價過萬,難以承受。盡管官方后來辟謠機票漲價,但也很難讓游客心服口服。況且,就算堵住了悠悠眾口,但游客是用腳投票的,不是嗎?
從宏觀看,旅游熱可以帶動企業創收和居民就業,從而促進經濟增長;從微觀看,旅游熱可以增加消費者的幸福指數,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樣兩全其美之事,相關方面理應重視并為此創設更多有利條件。
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條件同樣不容樂觀:一方面,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另一方面,國內有效需求仍顯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也存在堵點。如此情形下,要想實現經濟持續穩定高質量發展,提振消費信心、有效拉動內需,繼續推動餐飲、旅游等服務消費增長,已經成為必選項。
是“殺雞取卵式”的一錘子買賣,還是“溫情脈脈式”的細水長流?“成都,一座來了就不想離開的城市。”答案,也許就藏在張藝謀的一句感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