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戰旗紅》創作組
榮譽戰旗名稱:王克勤排
授旗時間:1947年7月18日
授旗時戰斗序列:6縱隊18旅52團1營1連1排
授旗領導機關:晉冀魯豫軍區
授旗前后主要戰斗序列沿革:前身為1938年2月組建于河北省巨鹿縣的東進縱隊第2團1營3連1排。1940年6月,為太岳軍區所屬部隊。1945年10月,為晉冀魯豫軍區6縱18旅52團1營1連1排。1946年6月底,整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18旅52團1營1連1排。1947年6月,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組成,“王克勤排”隨6縱作為先遣隊挺進中原。1948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6縱18旅52團1營1連1排劃歸中原野戰軍建制。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更名為第2野戰軍,王克勤排劃歸2野第3兵團12軍36師106團。1951年1月,12軍36師106團調入34師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4月,34師從朝鮮回國。1985年10月,整編后隸屬第12集團軍步兵第34師。2017年4月,整編為東部戰區72集團軍某旅3營7連1排。
戰旗精神:同舟共濟、同甘共苦、共創佳績
1947年夏天,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晉冀魯豫軍區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接到了一個令人悲痛的消息:6縱18旅52團1營1連1排排長王克勤在魯西南戰役中犧牲。在殘酷的戰斗中,死人的事時有發生,并不會都報給劉鄧這樣高級別的指揮員。但這次非同尋常,因為王克勤是難得的基層優秀干部典型,一年多時間里,他先后獲得了“一級殺敵英雄”“戰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產黨員”等稱號。
劉伯承惋惜地捶著桌子喊道:“蔣介石一個旅也換不來我一個王克勤!”劉鄧首長聯名給王克勤所在部隊發去唁電,稱王克勤是“本軍著名英雄”,是“戰斗與訓練、技術與勇敢結合的,為我全軍所學習的新的進步的范例”。新華社播發了王克勤犧牲的消息,延安軍民組織了一系列悼念活動。《解放日報》刊登了李直作詞、鐵民作曲的歌曲《展開王克勤運動》,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解放區軍民中廣泛傳唱……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王克勤生前所在排命名為“王克勤排”。
1945年,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國民黨就迫不及待發動內戰,向華北各解放區步步逼近,企圖占領平漢線,切斷我軍與東北的聯系。
我軍堅決反擊,10月下旬,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邯鄲戰役中大敗蔣軍,擊斃與俘虜敵人1.7萬,這里面就包含國民黨士兵王克勤。幸運的是,王克勤不在被擊斃的部分里,而在被俘的名單中。
讓王克勤意想不到的是,解放軍說話算數,認真執行優待俘虜政策,對放下武器的士兵并沒有過不去,關于個人去向還征詢本人意見。已經在國民黨軍中混了6年的王克勤想了想說:“我家里一個人都沒有了,干脆跟著你們干算了。”就這樣,王克勤脫下國民黨軍服,穿上了解放軍軍裝,成為晉冀魯豫軍區6縱18旅52團1營1連1排的一名解放戰士。“當兵吃飯,哪都能干。”這事王克勤想得挺簡單。
剛參加解放軍時,在國民黨軍中混久了的王克勤顯得有些矛盾,一方面對當俘虜不大服氣,認為國民黨有美國人撐腰,地盤大,軍隊多,武器好,“共軍”就幾桿破槍,不是對手;另一方面又反感“國軍”腐敗,經過觀察體驗,感到“共軍”確實很是不同,吃得飽飯,從不毆打士兵,官兵平等,氣氛民主。
一次,王克勤患了痢疾。大家都照顧他,連長給他煮紅糖水,指導員給他送雞蛋面,老戰士給他端便盆,行軍時營長還讓他騎馬。王克勤深受感動,對其他解放戰士說:“共產黨軍隊的長官和弟兄們對我這么好,勝過爹娘,要是在國民黨軍隊生這個病,非死不可!”從此王克勤打消了離隊的念頭。
因為王克勤是個“老兵”,槍械技術過硬,為人又很低調,贏得了連里的贊賞,領到了一挺專供他使用的機槍,這讓他感到在解放軍不但沒被歧視,反而有了抬起頭、受重視的感覺。
1946年8月,隴海戰役打響,這是王克勤參加解放軍后打的第一仗。沖鋒號吹響后,王克勤習慣性地貓在后面,卻見連長領著黨員干部帶頭向前沖殺過去,全然不顧生命危險。前面的人倒下了,指導員帶著第二梯隊立刻又撲了上去。王克勤一時驚呆了,甚至開始連機槍都忘了打,畢竟在“國軍”中他從沒見過這陣勢,當官的都特別怕死。
戰斗結束后,營、連領導非但沒有斥責他,還紛紛夸他戰斗中機槍發揮了威力,打得敵人哇哇亂叫。他聽著表揚,突然忍不住孩子般痛哭起來,邊哭邊難過地說:“我不配做解放軍,對不起沖鋒時那些傷亡的同志……”直到這時,王克勤才真正看明白了,為什么裝備低劣的解放軍能夠以弱勝強,并開始發自內心敬佩這支隊伍。
在之后的“訴舊社會苦、訴舊軍隊苦”教育中,戰友們的一筆筆血海深仇,一樁樁凄慘經歷,令臺上臺下哭聲一片,復仇口號響徹會場。特別是副連長黨建庭訴說到父親被地主逼死、母親領著他到處討飯的遭遇時,勾起了王克勤的傷心往事,心潮翻動,苦水上涌,再也按捺不住,主動上臺傾訴,含淚講了兩個多小時。
王克勤出生于安徽阜陽的貧苦人家,13歲那年,因鬧災荒,地主強迫用他弟弟頂租,愛子心切的父親被活活逼死,全家生活陷入絕境。1939年7月,剛滿19歲的王克勤被地主保長繩捆索綁送去國民黨軍隊當了壯丁,母親和弟弟只能離家乞討。因掛念討飯的母親和弟弟,王克勤三次冒險從“國軍”中逃跑,每次又都被抓回毒打得死去活來。“可憐的母親和弟弟是死是活一點兒也不知道了……”話到這里,王克勤再也說不下去了,哽咽道:“要是解放軍早到我的家鄉……”
從此,王克勤像變了個人,鐵心跟定了共產黨,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家,政治覺悟飛速提高。戰斗中他有勇有謀,表現突出,不滿一年的時間里,就親手消滅敵人232名,俘敵14名,繳獲步槍8支,先后榮立戰功9次,獲“殺敵英雄”光榮稱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提拔為機槍班班長。
王克勤作戰經驗多,軍事技術好,但要當好班長,還是一個很大考驗。隨著大量各類人員補入部隊,如何使部隊的老骨干、翻身農民的新兵、解放過來的戰士擰成一股繩,迅速提升戰斗力,成為王克勤一直琢磨的問題。
剛開始,他的想法比較簡單:舊軍隊不把咱當兵的當人,新軍隊就要把當兵的當寶。一次,班里陸續補充了幾名從解放區參軍的新兵和自愿參軍的解放戰士,他叫上副班長陶武英像迎接新媳婦一樣,早早就收拾好房子,燒好開水,提前為他們領來了被子和棉襖。有的戰士有了思想疙瘩,他就耐心說服。有的戰士有壞習氣,他也從不耍態度、發脾氣,而是啟發對方的階級覺悟。過河時,他把受傷的戰士一個個背過去;夜行軍,他把綁腿解下來擰成一條繩,讓全班戰士牽著走;宿營后,他忙著燒水給戰士們燙腳、挑泡……新解放戰士白志學生了疥瘡,白天倒頭不起床,王克勤就請衛生員給他看病,又替他洗瘡口、換藥,還找人替他寫家信。白志學感動得流淚,對大家說:“班長比我親兄弟都好!連隊比自己家還親!”
經過一個階段的摸索,王克勤慢慢體會到了團結協作對保障戰斗勝利的重要性。受解放區農業生產互助組啟發,王克勤創立了我軍歷史上第一個建在班上的互助組,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改成了“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口號,創造了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的“三大互助”方式。全班自由結合編組,分成若干個互助組,組長民主推選,思想上互相幫助提高,生活上互相關心照顧,行軍練兵上互相切磋學習,作戰上互相鼓勵支援。由于互助搞得好,王克勤所在的機槍班團結得像一家人一樣。
為了盡快提高軍事素質,王克勤提出了勇敢與技術結合,戰斗與訓練結合的口號。他認為首先要教好新戰士,平時多教,戰時就省力。由于他技術熟練,帶教得法,戰士們感到有興趣,不到一個月的工夫,轉盤機槍、歪把機槍,大家蒙著眼睛都能迅速卸開裝好,進行射擊。
凝聚力迅速增強,戰斗力也明顯提高。1946年10月6日,在山東巨野縣徐莊阻擊戰中,王克勤充分利用自己軍事技術和作戰經驗方面的優勢,在戰斗中開展互助活動。他向大家說,只有挖工事時多流汗,打起仗來才會少流血。因此,班里既挖了主工事,又挖了預備工事;既挖了射擊工事,又挖了掩蔽工事。敵人進行炮火轟擊時,發射了2500多發炮彈,天崩地裂一樣,他告訴大家不要慌亂,剛落過炮彈的地方最安全。就這樣,全班團結互助,相互支援,戰斗進行了整整一天,打退了敵人的10余次進攻,卻始終像釘子一樣堅守在陣地上。這次戰斗,全班斃傷敵人123名,而自己卻無一傷亡。戰后,18旅為王克勤班記大功一次,3人被評為戰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為排長。
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帶兵經驗先在18旅推廣,劉鄧首長知道后給予了高度評價,命令所屬部隊迅即展開學習王克勤的群眾運動。一個以“互助友愛、勇敢與提高技術相結合”為主要內容的“三大互助運動”,很快在晉冀魯豫部隊展開,部隊士氣明顯提升。王克勤再獲“愛兵模范”“互助模范”和“模范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不久,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在全軍開展王克勤運動。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為《普遍開展王克勤運動》的社論,闡述了此項運動的重大意義和方法,高度評價王克勤“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創造了新的光輝的范例”。
社論引起了很大反響,全軍迅速掀起了開展王克勤運動的高潮,幾乎所有的班、排都成立了互助小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三大互助”運動,很多王克勤式的英模人物和模范班、排涌現了出來。大批解放戰士昨天還是一條蟲,今天就變成了一條龍,成為打擊蔣家王朝的生力軍。
1947年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拉開了戰略大反攻的序幕。6縱隊的任務是殲滅定陶守敵。
7月5日拂曉,我軍包圍了定陶城。定陶是一座古城,守敵是國民黨整編63師153旅,曾任過蔣介石的衛戍部隊,一向殘害百姓、魚肉鄉里,為防我軍隱蔽接近定陶城,強迫百姓將城周圍的莊稼、果樹統統砍倒。聽到百姓的控訴,我軍戰士恨得牙根直癢。
王克勤所在的18旅52團1營1連擔任突擊連,主攻定陶北門。因長途行軍,天氣酷熱,王克勤中暑患病已6天,吃不進飯,大家勸他休息,他卻執意不肯,投入了緊張的戰前準備,召開黨小組會,編制戰斗組,討論攻城方案,擦拭武器、扎云梯……
7月10日晚7時,攻城戰斗打響,炮聲震天,硝煙彌漫。炮火延伸后,爆破組用炸藥將城壕炸成斜坡,突擊組迅猛地將越壕跳板架設在殘壕斜坡上,并將云梯送到城墻下。
晚上8時5分,一顆紅色信號彈升起,王克勤大喊一聲“沖啊!”,一躍而起跳出塹壕,第一個沖過敵軍鹿砦,帶領戰士們冒著密集子彈越過護城河,一口氣沖到了城墻缺口下。
濃煙彌漫中,王克勤第一個登上云梯。就在這時,一顆槍榴彈炸傷了他的胸肋,王克勤從云梯上晃了幾晃,摔了下來,腰部涌出股股鮮血。幾個戰士圍上來,王克勤忍著劇痛命令道:“不要管我,趕快登城!”接著便昏迷了過去。
槍聲,炮聲,喊殺聲,像無形的號角驅使王克勤掙扎著蘇醒過來,他聽到城頭傳來的喊殺聲,知道同志們已經占領了北門。于是咬緊牙關,左手按住傷口,右手慢慢從腰里抽出信號槍,艱難舉過頭頂,扣動了扳機。兩發紅色信號彈騰空升起,在城頭上閃耀出刺眼的光芒。立刻,殺聲四起,千軍萬馬似決堤洪水般沖了過來……
昏迷了的王克勤被抬到了不遠處的急救所。醒過來后,他眼里含著淚水,斷斷續續對陪同他的戰士陳群說:“幫我寫封信吧,告訴毛主席他老人家,說我感謝他的教育,黨教我成了一個革命戰士,可我為黨做事實在太少了。”他還叮囑陳群,叫他轉告全排同志:“要團結,要互助,好好打老蔣,為人民立新功……”
陳群緊緊攥住排長的手,失聲痛哭,感覺到那雙不知幫助過多少人、溫暖過多少心的大手在逐漸降溫,直至冰涼……
王克勤犧牲了,走完了他27年短暫的人生。這個從19歲就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在戰火中度過了8年的漢子,卻在最后不到兩年的時光里,發出了金子般的光芒。王克勤參加革命隊伍,來得偶然,去得輝煌。他的事跡告訴人們,人民軍隊就是一座革命大熔爐,是把普通人煉成鋼的地方。
王克勤犧牲后,劉伯承、鄧小平專門號召全軍學習他,繼續開展王克勤運動,直到全部殲滅國民黨軍。
7月18日,王克勤烈士追悼大會在定陶北門隆重舉行。會場上,哀樂低回,王克勤的戰友們抑制不住內心悲哀,失聲痛哭。18旅政委李震主持大會,6縱副政委鮑先志親自趕來致悼詞,旅長肖永銀宣讀了《進一步開展王克勤運動的決定》。
“繼承英烈的遺志!徹底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整個會場呼聲雷動,一片激昂……
王克勤同志犧牲的消息在邊區人民中引起強烈反響,烈士的遺體被安葬在定陶城外一片綠蔭之中。定陶縣委、縣政府決定,把定陶城北門改名為“克勤門”,以永久紀念王克勤烈士。晉冀魯豫邊區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親自致電劉鄧首長,痛悼英雄王克勤。
1958年11月,定陶縣再度筑碑紀念,讓更多人了解王克勤的事跡,領略“克勤門”的風采。
王克勤生前所在連,幾十年來始終保持和發揚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優良傳統,堅持學習王克勤不動搖。每次連隊集合點名,總是第一個喊出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連齊聲回答:“到!”這一聲“到”,讓王克勤永遠活在他們的行列中。
“王克勤排”后來跟隨劉鄧首長千里躍進大別山,歷經解放襄樊,奔赴淮海戰場,參加西南戰役,抗美援朝作戰,英勇頑強,戰功赫赫。
經過數次整編,而今“王克勤排”所在連為東部戰區72集團軍某合成旅3營7連。作為愛兵模范王克勤“三大互助”活動的發源地,7連十分珍惜從戰火硝煙中走過來的榮譽,無論時代如何變,優良傳統都不曾丟。多年來,7連把“三大互助”深植于連隊官兵的血脈之中,融入干部骨干帶兵的點滴之處,使官兵們處處都能體會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因連隊基層建設成績驕人,先后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5次、三等功13次。
1990年,中央軍委授予7連“尊干愛兵模范連”榮譽稱號。
2002年3月25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的長篇通訊,詳細介紹了7連官兵堅持學習王克勤的動人事跡。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軍以尊干愛兵、團結互助為核心的王克勤運動一直得以傳承,并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蓬勃的生命力。戰斗互助小組被寫進了戰斗條例;思想、技術、生活三大互助活動,在各部隊持續開展。這些,已經成為我軍的基本特色和戰勝敵人的主要法寶。
2009年秋天,王克勤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王克勤的英名再次響徹全中國。
軍事博物館解放戰爭館里,至今仍珍藏著獎給“王克勤排”的那面紅色錦緞制成的錦旗。錦旗上,王克勤目光炯炯,凝視遠方,分明是在告訴后人:團結戰斗,攥緊拳頭,齊心協力,任何敵人也打不垮我們,任何困難也壓不倒我們!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
(執筆人為高金業、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