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貴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作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著作,作為世界上無產階級政黨的第一個黨綱,作為列寧所說的“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我們今天應當怎樣讀它,顯然這是一個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回答的問題。
眾所周知,《宣言》問世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它的各種版本寫了七篇序言,其中第一篇是1872年德文版序言,最后一篇是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這些序言總結了《宣言》問世后25年至45年的歷史經驗,根據這些歷史經驗,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如何閱讀和對待《宣言》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所以,讀《宣言》是不能不認真閱讀這幾篇序言的。
重溫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宣言》所寫的序言,我認為,今天我們讀《宣言》,要著力把握以下三條原則。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為《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寫的序言中說:“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是對《宣言》總體思想科學性的一個基本評價。那么,這里所說的一般原理指的是什么呢?在幾篇序言里都有論述,概括地說,主要是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所闡述的以下三個相互聯系的基本思想。第一,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即“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這里講的是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第二,自從原始社會解體以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這里講的是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第三,階級斗爭發展到現階段,主要表現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地擺脫一切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奴役下解放出來”。這里講的是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革命理論。這三個相互聯系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階級社會發展規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最后得出的結論,就是“兩個必然”,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革命論,馬克思主義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宣言》基本思想的科學性,不但為以后資本主義發展中不斷發生的經濟、政治危機和帝國主義發動的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歷史性災難所反復證明,而且由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等一系列國家革命的勝利而得到更加充分有力的證明。當然,歷史發展的道路從來都不是筆直的,社會主義的發展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20世紀90年代的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一些人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靈了,社會主義不行了,鄧小平同志說,哪有這回事!“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東方崛起,它有力地向世人證明,馬克思主義不但能夠救中國,而且能夠發展中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那就“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
《宣言》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以歷史條件為轉移,這是《宣言》和序言反復強調的,也是列寧十分重視的。列寧說:“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同樣,在中國既不同于西歐,也不同于俄國,因為中國的國情帶有更大的特殊性。所以,毛澤東同志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過程。搞革命的時候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我們中國化的結果就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我們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在那個時候的中國,堅持毛澤東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后,馬克思主義需要進一步中國化。鄧小平同志說:“我們多次重申,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馬克思主義必須是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必須是切合中國實際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又一次取得了重大成果,就是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例如:《宣言》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是《宣言》的基本原理、一般原理、核心思想,什么時候都不能懷疑和動搖。離開了這一條,就從根本上離開了《宣言》,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堅持這條原理,同時又要從中國實際出發運用這條原理。鑒于我國生產力水平低,又存在多層次的特點,我們實行的是一種獨特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即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就是創造性應用馬克思主義。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這一句話,還是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問題。只有堅持這句話,又把這句話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找到一個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才算是真正解決了中國的問題。
又例如:按勞分配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我們堅持這一原則,同時又從中國實際出發,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同時并存的分配制度;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我們堅持這一原則,同時又從中國實際出發,創造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所以,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不能離開中國國情,去抽象地、空洞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宣言》所寫的七篇序言,幾乎每一篇都講到對待《宣言》的具體結論,應當采取實事求是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指出有些地方“已經過時”,“有些地方沒有談到”,有些新的經驗需要總結,有些新的問題需要探索。這里試舉幾例。
例一:關于對階級社會的認識。1848年德文單行本《宣言》中說:“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個論斷是不確切的。40年以后,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宣言》上加了一個腳注,說:“這是指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在1847年,社會的史前史、成文史以前的社會組織,幾乎還沒有人知道。后來,哈克斯特豪森發現了俄國的土地公有制,毛勒證明了這種公有制是一切條頓族的歷史起源的社會基礎,而且人們逐漸發現,農村公社是或者曾經是從印度到愛爾蘭的各地社會的原始形態。最后,摩爾根發現了氏族的真正本質及其對部落的關系,這一卓絕發現把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內部組織的典型形式揭示出來了。隨著這種原始公社的解體,社會開始分裂為各個獨特的、終于彼此對立的階級。”這就說明,階級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同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而這一點,1848年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是沒有認識到的,是后來吸收了西方學者研究的成果才逐步明確起來的。這個例子說明,馬克思主義者是可以而且應當從非馬克思主義者那里吸收營養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的。
例二:關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方式。《宣言》說:“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巴黎公社失敗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發生了變化,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有兩種可能的方式。馬克思在1872年指出:像英、美這樣的國家“可能用和平手段達到自己的目標”,而在大陸上的多數國家,“暴力應當是我們革命的杠桿”。恩格斯晚年根據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時期的特點,高度重視和平手段,他贊揚德國工人階級在革命實踐中所作的一個貢獻:“給了世界各國的同志們一件新的武器——最銳利的武器中的一件武器,向他們表明了應該怎樣使用普選權。”當然,這時恩格斯仍然不排除使用“非法”的暴力手段,因為無產階級利用和平手段“必須以敵人也在法律范圍內活動為前提”。可見,關于無產階級以何種方式奪取政權這個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給出某種固定模式,他們至少有三種說法,而每一種說法都基于一定歷史條件的分析,我們對《宣言》中的有關論述,不應當作教條主義理解。
例三:關于對“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這一口號的理解。《宣言》提出的這一口號反映了資本的國際性和全世界無產者反抗資本統治的國際性,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在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后,形成了世界范圍內的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出現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基于這一情況,列寧認為,應當使全世界爭取社會主義的革命斗爭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聯合起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統治。根據列寧這一思想,1920年共產國際的一個機關刊物《東方民族》提出:“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當時有人質疑:為什么作這樣的改動?認為這不符合《宣言》精神。列寧解釋說:“當然,從《共產黨宣言》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提法是不正確的。但是,《共產黨宣言》是在完全不同的條件下寫成的,而從現在的政治情況來看,這樣的提法是正確的。”列寧的思想反映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民族解放運動同工人階級社會主義運動之間的密切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恩格斯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馬克思主義不僅必須同本國國情相結合,使之民族化(在中國就是中國化),而且必須同時代、科學和實踐的發展相結合,使之時代化。鄧小平同志說:“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貢獻在于他們把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變為科學,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工人階級,為無產階級革命做了思想理論上的準備;列寧和毛澤東同志的貢獻在于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運用于俄國和中國,通過革命的手段把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成了現實;現實的社會主義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又是一個嶄新的歷史課題,要求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給予回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貢獻就在于以一系列新的思想、觀點創造性地回答了這個重大歷史課題,其中許多認識反映了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如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兩大主題的科學判斷,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判斷,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理論,關于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強黨的建設的科學思想,關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等,都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重大成果。
總之,實踐告訴我們,老祖宗不能丟,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原理必須堅持,同時又要講新話。新話既包括符合本國國情的新話,又包括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話。我們必須以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我想,這就是我們對待《宣言》應當具有的科學態度。
(本文原載于《理論視野》2008年第7期,本刊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