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然
常州武進中瑞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瑞股份”)是一家圓柱鋰電池精密安全結構件研發、制造及銷售商,主要產品包括動力型、容量型鋰電池組合蓋帽系列產品。近幾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中瑞股份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業績實現了大踏步提升。不過,隨著國內鋰電池產業在經歷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后,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作為上游的中瑞股份在2023 年也顯然受到波及,業績出現明顯下滑。
中瑞股份在招股書中表示,精密安全結構件是圓柱動力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滿足動力鋰電池高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要求。由于關系到電池的安全使用,鋰電池客戶對安全組件的認證周期較長,需要企業擁有較強的工藝積累、技術儲備和客戶拓展能力。中瑞股份稱,公司堅持定位于中高端產品市場,持續發展下游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電動自行車、智能家居等動力型鋰電池行業的優質客戶,已與LG新能源、能元科技、比克電池、力神電池等國內外行業領先鋰電池生產銷售廠商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公司產品主要應用于特斯拉Model 3、Model Y 等新能源汽車,小牛、哈啰、雅迪等品牌電動自行車,戴森(Dyson)、TTI、博世等品牌電動工具,以及數碼3C 類產品等,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市場美譽度。
來看業績,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和2023年1-6月,中瑞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45,998.43萬元、64,768.38萬元、76,376.09萬元和36,167.58萬元,2020年度至2022年度復合增長率為28.8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為5,647.45萬元、13,276.72萬元、17,034.74萬元和7,219.56萬元,2020年度至2022年度復合增長率為73.68%,報告期內,公司收入及利潤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成長性良好,不過,這種良好增長態勢從2023 年全年看卻戛然而止。
公司經審計財務報表的審計截止日為2023年6月30日,2023年度業績則經過審閱但還未審計。2023年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8,685.28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0.07%,主要原因為:
(1)國內鋰電池產業在經歷過去幾年的快速發展后,市場需求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電動工具、電動自行車等小動力市場甚至出現階段性需求不足的情形,受此影響,公司18#等型號組合蓋帽產品的銷售收入同比下降;
(2)2023年碳酸鋰等鋰電池原材料成本波動較大,部分下游國內圓柱鋰電池廠商減少了生產計劃,開工率未達預期,導致對公司產品的采購量減少。
2023年度,公司實現凈利潤13,596.62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03.35萬元,分別較上年同期下降25.91%、26.01%,主要原因系受18#等型號組合蓋帽產銷量同比下降影響,公司產能利用率下降,固定資產折舊成本上升,營業毛利金額同比下降16.46%,從而導致公司利潤總額較上年同期下降24.27%,經營業績較上年有所下降。
2023 年度,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6,622.81 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1.42%,主要系公司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原材料采購增加所致。
根據管理層初步測算,公司2024年1-3月營業收入預計為17,600萬元至19,60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0.47%至11.89%;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360萬元至3,79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0.61%至13.4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190萬元至3,620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0.69%至14.26%。2024 年一季度,公司鋰電池結構件產品銷量預計較上年同期有所增長,因此經營業績實現同比上升。
報告期內,中瑞股份聚焦圓柱鋰電池行業優質客戶,公司對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占公司當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5.62%、78.97%、85.26% 和88.51%,占比較高。報告期內,中瑞股份來自LG 新能源的銷售收入占比較高,報告期各期占公司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8.04%、47.50%、62.87% 和70.37%,公司對LG 新能源的銷售收入占比超過50%。LG 新能源系國際鋰電池龍頭企業,中瑞股份的鋰電池組合蓋帽產品通過配套LG新能源的圓柱鋰電池,最終主要應用于特斯拉新能源汽車,隨著特斯拉新能源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的暢銷,公司對LG 新能源的銷售金額亦逐年上升。若特斯拉減少對LG 新能源的鋰電池需求,或者LG新能源減少對公司鋰電池安全結構件產品的需求,將導致公司的營業收入下降。對于成熟產品,LG 新能源會與公司協商調整采購價格,如果LG 新能源對公司產品采購量的增加不能覆蓋價格下降的不利影響,也將會對公司的經營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報告期內,公司產品以動力型鋰電池組合蓋帽為主,銷售收入占各期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3.00%、96.32%、96.05%和96.02%,銷售收入占比較高,公司產品作為動力鋰電池安全結構件,終端主要應用于新能源汽車、電動工具、電動兩輪車、儲能等市場。公司的核心技術主要體現為圓柱鋰電池安全結構件的研發、設計和制造等環節,動力型組合蓋帽產品應用于圓柱鋰電池,技術路線和產品結構較為單一。目前,圓柱鋰電池的整體裝機量與市場占比最高的方形鋰電池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果未來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的技術路線發生重大變化,或者公司未能及時完成新產品的研發和市場布局,將對公司的經營業績產生不利影響。
2024 年車市“價格戰”愈演愈烈。在二月中下旬比亞迪打響“第一槍”后,自主、合資與“新勢力”紛紛入局。進入三月,戰勢逐漸白熱化,覆蓋的車型也從新能源蔓延至燃油車,部分車型甚至出現了“一天一個價”的現象。有業內人士認為,與去年有所不同,今年車市“價格戰”引發的淘汰賽將進一步加速,可謂“既分高下、也決生死”。
汽車產業鏈長,波動力強。一輛車的制造涉及上萬個零部件,背后是龐大的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如果此輪價格戰導致整車廠沒有合理利潤,必然會對上下游企業形成擠壓,中瑞股份這樣仰仗特斯拉銷售情況的上游供應鏈企業,最終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我們將持續關注。

(圓柱鋰電池示意圖,來源:攝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