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近年來,兼具醫療與消費雙重屬性的醫美行業一直受到市場青睞,其中,光電醫美又被認為是醫美領域中市場空間廣、商業模式較好的優質細分賽道,不少頭部企業紛紛下場押注光電醫美設備廠商。
2021年,“互聯網醫美第一股”,納斯達克上市的北京新氧科技有限公司以7.91億元收購武漢奇致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84.49%的股份,一時引發市場矚目。如今,被收購后的奇致激光正計劃沖擊北交所IPO上市,而公司與新氧之間的關聯關系也再次成為了關注焦點。
奇致激光成立于2001年9月,主要從事激光及其他光電類醫療設備的研發、生產、代理及銷售,產品包括光治療設備、激光手術設備等。2015年7月10日,奇致激光正式在新三板掛牌上市,此后多次進行定增,引入機構投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7月,公司被“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以7.91億元收購84.49%的股份,市場普遍認為新氧借此邁出從醫美社交平臺向產業端布局的第一步。
不過對于奇致激光來說,被新氧收購其實并沒有令營收得到明顯提升。2022年,公司全年營業收入為2.45億元,對比2021年僅有1.94%增長,但凈利潤增長較為明顯,2022年凈利潤為4022萬元,同比增長達到19.83%。
值得注意的是,新氧自從在美股上市后,股價從巔峰時期的22.8美元一路下跌,目前長期在1美元左右波動,并于2022年5月起被美國證監會列入“預摘牌名單”,瀕臨退市邊緣。業績方面也是不盡人意,2022年全年總營收為12.58億元,同比下跌25.7%;凈虧損6555萬元,虧損額相比2021年翻了近7倍。新氧CEO金星曾于2021年11月發起私有化退市要約,但由于股價過低未能實施,不得不于2022年10月底撤回提案。
根據奇致激光招股書披露,目前公司董事會九人中五位董事均在新氧兼任職位,三位監事中的兩位也同樣來自新氧。按照此前收購時的約定,新氧承諾收購完成后,在其持有奇致激光控股權期間,將持續與奇致激光保持相互獨立,不干預公司經營決策,但事實上新氧卻占據了公司董事會大部分席位,奇致激光或許難以保證自身經營的獨立性。也有觀點認為,新氧收購奇致激光后推動其上市,可能也是出于“留后路”的考慮,這樣即使未來美股退市,也可以將業務轉移至公司、甚至通過反向并購來實現自身的境內上市。
另一方面,奇致激光在并不缺錢的情況下仍大額募資,而募投項目不僅沒有訂單支持,甚至還沒有取得許可證。
此次IPO,奇致激光計劃募資總額3.12 億元,而截至2023年9月底,公司資產總額僅為3.96億元,募集金額接近公司現有資產總額。
從資金流狀況來看,2020年至2022年,公司貨幣資金余額分別為1.51億元、1.78億元、1.82億元,占流動資產比例分別為60.30%、61.41%、55.56%,資產負債率分別為19.79%、28.53%、24.92%,顯然公司流動資金是較為充裕的。不僅如此,報告期內公司還進行三次現金分紅,分紅金額合計達7800萬元。
根據披露,奇致激光募投項目中的醫療器械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一期)擬生產的醫療設備與公司現有設備存在區別,設備取證時間預計為2024年至2027年之間,故目前尚無在手訂單。
這樣的募投計劃恐怕難以令投資者信服,也不免令人質疑奇致激光是否只是新氧在境內資本市場畫餅圈錢的工具。
盡管近年來醫美行業一直是市場風口,不過有意思的是,奇致激光卻選擇反其道而行之,試圖拋棄一直以來的“醫美”屬性,轉而投向“醫療器械”概念。
2023年9月5日,奇致激光發布了2020年至2023年1季度財報的更正版,將產品收入的分類統計口徑從此前的“美容設備、泌尿設備、備品備件和維修技術服務”更改為“光治療、激光手術設備及配件”。不過醫美領域的收入仍然在公司營收中占據重要地位,報告期內,公司來自醫療美容領域的收入分別為4,248.44萬元、6,768.91萬元、6,437.86萬元,占公司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3.64%、28.15%、26.26%,名稱含“醫美”、“美容”、“整形”等終端客戶數量占比分別為33.24%、39.35%、40.16%。
奇致激光并沒有明確給出對于醫美業務和醫療器械業務各自的發展定位,只是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加產品種類、拓寬產品應用領域以此保證公司收入的穩定性及可持續增長性。公司稱,在保持現有產品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上,將持續加強研發,提升現有產品質量和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自產產品收入占比,實現對進口替代,并持續專注于激光和其他光電類醫療設備,進一步延伸公司產品線,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雖然奇致激光表示自己擁有較強的自主研發能力及創新能力,然而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2年,公司的原材料采購成本中進口整機占比較高,分別為34.86%,40.55%,47.91%。同時,公司前五大供應商主要為境外公司,公司部分產品的重要零部件原材料,如部分激光器、光學元器件及激光芯片、集成塊等電子元器件主要依賴國外進口。
與此同時,奇致激光的研發費用占比也較低,報告期內研發費用分別為1141.85萬元、2002.06萬元、1533.62萬元及444.68 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6.35%、8.33%、6.26%及7.11%。同行業可比公司的研發費用率的平均水平分別為13.13%、11.84、14.15% 及14.97%,公司研發投入僅為同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
相比于研發投入,奇致激光在銷售費用方面卻是毫不吝嗇,2020年-2022年,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4488.78萬元、6352.52萬元、5818.66萬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4.98%、26.00%、23.74%。最近三年,公司銷售人員占比分別為45.42%、44.64%及43.25%,高于同行業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公司研發投入力度較低,重營銷輕研發,長期來看或將面臨核心競爭力不足的問題。
此外,奇致激光還曾因無證經營、產品質量等問題多次被處罰:
2018 年1 月,公司有向未取得醫療器械經營資質的企業銷售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的情況,主動報告后受到行政處罰,被處罰款15,000 元;2018 年3 月,公司因生產的半導體激光脫毛儀不符質量要求受到行政處罰,并被處罰款20,000 元。報告期內,奇致激光產品在國家醫療器械不良事件監測信息系統網站涉及的醫療器械不良事件報告共有301 項,其中國產產品的部件故障問題最多,達到101項。
不僅如此,公司在新三板掛牌期間也曾因內控不規范遭到處罰。
2016年9月,公司因《公開轉讓說明書》關聯交易不完整,2015年半年報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等事項,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2017年3月,公司因前期與關聯方發生的資本性支出金額重大,未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造成關聯交易信息披露遺漏,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自律監管措施,公司董事長彭國紅、董事會秘書談艷被約見談話并要求提交書面承諾。
由此可見,奇致激光無論是在產品質量和內控制度方面都仍有待加強,公司的上市之路,或許并沒有想象中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