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柄根
3 月6 日,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表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重點將實施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 四大行動”。其中醫療位列設備更新行動重點聚焦7大領域之一,更新換代需求巨大。3 月13 日,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對醫療相關設備更新做出新的要求。
分析機構認為,我國醫療設備發展空間巨大,國產替代進程有望加速。國產龍頭企業有望憑借高端產品積累,把握政策機遇,加速市場份額提升。
今年3 月13 日,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文件提出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將有力促進投資和消費,既利當前、更利長遠。正文中重點描述了對醫療相關設備更新行動的要求。
具體來看,包括:
1. 設置醫療領域設備投資規模增長目標,醫院醫療設備采購及更換意愿將提升。文件明確提出到2027 年國內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 年增長25% 以上,年復合增速將至少達到5.74%。未來財政對公立醫院設備采購的支持力度有望增加,醫療設備招標需求預計將逐步恢復。
2. 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信息化設施迭代升級,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分析機構預計ICU、影像、外科手術等科室創新高端設備容量將進一步增加,設備產品治療醫保覆蓋及支付有望進一步完善,國產頭部企業盈利及研發能力有望因此得到提升。
3. 推動醫療機構病房改造提升,補齊病房環境與設施短板。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2 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 年末,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1032918 個,比上年增加1983 個。其中:醫院36976 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79768 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2436 個。與上年相比,醫院增加406 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978 個。國內醫療機構增量及存量更新,有望帶動工程類企業、院內設備類企業迎來訂單回暖。
該方案是2024 年首個全國性醫療設備相關的政策,預計后續資金、招標采購等具體措施將逐步落地。隨著相關配套措施的逐步推進,分析機構認為醫療設備和科學儀器領域的終端招投標情況有望得到逐步復蘇,帶動彩超、內鏡、手術機器人、可穿戴設備、醫院自動化設備、科學儀器等細分領域的需求擴容,相關公司有望受益。
此前,國家還陸續出臺相關利好政策,2 月8 日,國家衛健委調整全國重離子質子放射治療系統配置新增8 臺,專門用于社會辦醫;分級診療+醫療新基建持續開展,縣域、基層醫療需求亟待滿足。
醫療設備市場具備大空間、高景氣特征,國產化率亟待提升。根據沙利文數據,2022 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近3498 億元。從近些年的行業景氣度來看,我國醫療設備行業市場規模在2018-2022 年間的年化復合增速高達15%,預計2023 年仍保持10% 的同比增長率擴容至3848 億元。醫療設備產品結構較為復雜、產業鏈環節多,我國在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國產化率仍較低。以產業鏈壁壘相對較高的軟鏡設備為例,根據澳華內鏡招股說明書,2018 年國內軟鏡存量市場以日系三巨頭(奧林巴斯、富士、賓得)為主,三家外資企業合計占據我國軟鏡市場95% 份額,市場呈現典型的外資壟斷特征。
中國科學儀器市場方興未艾,未來發展潛力廣闊。從科學儀器行業來看,根據SDI 數據,2020 年全球分析儀器市場規模預計達到670 億美元,中國以78 億美元的市場容量位列全球第三大市場。且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分析儀器應用市場之一(2015-2020年間復合增速為6.8%),未來發展潛力廣闊。
從競爭格局來看,國產替代仍是未來行業發展的主旋律。根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統計數據,2016-2019 年間,我國大型科研儀器整體進口率約為71%,分析儀器、醫學科研儀器、激光器、核儀器進口率均在七成以上,其中分析儀器的進口率更是超過80%。分析儀器中尤以質譜儀器、色譜儀器進口率最高,進口率分別為90% 和88%。
國產設備龍頭有望把握政策機遇,加快國產替代進程。近年在產業技術突破和國產替代政策支持下,我國高端設備行業國產化率得到快速提升。在科學儀器領域,根據麥思研究院梳理的招投標數據,2023 年國產廠商質譜儀中標數量占比自2022 年的20% 提升至2023 的24%;而在醫療設備領域,根據醫采招數據,2022 年國內軟鏡中標品牌排行榜中,日系三巨頭中標金額合計占比下降至82%;2023 年上半年,國產軟鏡龍頭開立、澳華中標金額分別同比增長178%、106%,增速遠超進口品牌。設備更新迭代將促進行業化存量為增量,有望重塑行業格局,給國產龍頭公司帶來階段性加速發展機會。
國產龍頭企業有望憑借高端產品積累,把握政策機遇,加速市場份額提升。
醫學影像領域,多數中低端賽道已基本實現國產替代,龍頭企業聯影醫療(688271)、邁瑞醫療(300760)、開立醫療(300633)等憑借自身強研發實力,于高端影像突破進口壟斷,并加速搶占市場份額。
放射治療領域,新華醫療(600587)以36.8% 穩居國內低能放療市場首位,并率先打破高能放療進口壟斷局面,聯影醫療(688271)等企業也在加速布局高端放療,重塑行業格局;手術機器人領域,國產化率迅速提升至50% 以上,其中微創機器人加速產品全覆蓋,并不斷推進迭代升級。
科學儀器領域,整體進口化率超70%,聚光科技(300203)等國產企業憑借研發實力、產品和市場積累,有望持續提升市場份額.
內窺鏡領域,日系品牌占據60% 以上份額,澳華內鏡(688212)占比6.99%、加速提升,并推出國內首款4K軟鏡系統AQ300,競爭高端市場.
基因測序領域,華大智造(688114)核心技術實力雄厚,于2022 年首次占比領超進口,且在高通量測序儀的研發生產全球領先,持續打破國際巨頭壟斷.
監護儀領域,邁瑞醫療(300760)憑借產品力、品牌力和市場積累,以62% 市場份額穩居龍頭。
康復醫療器械領域,國產企業起步較晚、行業集中度低,且產品多為單一賽道,龍頭企業翔宇醫療(688626)等持續加碼研發,完善多領域產品布局以及高端產品布局,有望在需求釋放下多渠道加速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