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燕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就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其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組建學習任務群,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古詩,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統編版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指出:“學習任務群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也代表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語文學習任務群是由相互關聯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
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其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在這樣的背景下,群詩主題教學勢在必行。
所謂群詩主題教學,就是師生圍繞一個主題,選擇一組內容上有關聯的詩詞進行探究的教學活動。如在統編版六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材的“古詩詞誦讀”板塊中,共選編了十首古詩詞,旨在讓學生進一步增加積累,這十首古詩可以根據主題的不同進行拆分與重組,可圍繞“春”、“送別”、“思鄉”等主題來組建學習任務群,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學習古詩,能降低學習古詩的難度,通過主題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下面,就以六下《古詩詞誦讀》板塊為例,談談群詩主題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自主預習,為學習任務群打下基礎
一節課只有40分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組古詩詞的教學任務呢?學生需要通過自主預習,掃除學習的障礙,為學習任務群打下基礎。學生在六年級的學習中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對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如借助注釋或背景資料理解大意、邊讀邊展開想象、通過朗讀感受詩詞之美等都比較熟悉。所以,教學之前,可以提出一些預習要求,讓學生通過預習,解決讀通、讀順古詩詞的讀音和重點詞句的意思,初步感知詩詞的大致內容,同時標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通過自主預習,為群詩的主題學習掃清障礙,為學習任務群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聚焦主題,為學習任務群搭建框架
中國古典詩詞意蘊豐富,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在古詩詞誦讀板塊導入后,讓學生聚焦《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兩首古詩,引導他們用以往學習過的對照注釋、觀看插圖、等方法進行多種形式誦讀古詩,在熟讀的基礎上理解古詩的大意,進而引導學生學會設定主題、研同究異的方法來進行群詩學習。
古詩詞誦讀板塊的十首古詩詞中,有較多的相同之處,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從而從學習任務群出發,習得主題學習古詩詞的方法。為此,可以拋出一個貫穿整組詩詞的主線問題:這十首詩,為什么把《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兩首古詩放在一起學習呢?你有什么發現?然后引導學生進行交流:
在學生通過對《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兩首古詩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他們驚奇地發現,這兩首古詩的季節相同,都是描寫春天;這兩位詩人所處的朝代相同,都是唐代;這兩首古詩所描繪的景物相同,都寫到了春雨滋潤萬物,都表達了詩人對這春雨的喜愛之情,都用“好”字來形容這場雨。教學時,對于這兩首古詩的相同點,要引領學生去發現、去品味、去交流、去構建,以此搭建起主題學習的框架。在學生交流匯報中,我相機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首古詩的相同字眼“好”、“雨”、“潤”、“春”來作為這兩首古詩的共同主題,同時讓他們學會用設計主題的方法來學習主題古詩。
在這兩首古詩當中,同樣是春天,同樣是春雨,同樣是寫出詩人對這場雨的喜愛與贊美,那兩首詩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就需要聯系詩人的寫作背景,從背景入手,找出他們的不同。
透過詩人的寫作背景,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兩位詩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在詩中所表達的感情也不同,杜甫身處亂世,與農民交往甚為密切,為此不僅僅表達自己對這場雨的喜愛,還代表了農民發出了內心的聲音,而韓愈當時正處于高光時刻,他在寫這首詩只是想讓弟子兼好朋友的張籍放下繁忙的公務一起同行。于是,在相同的主題下,通過對寫作背景的理解,便能感受其中的不同。
群詩主題教學,一定要圍繞主題拎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線問題進行教學。這是群詩主題閱讀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
三、?熟讀成誦,為學習任務群增光添彩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寶貴遺產,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古詩詞的教學與文化傳承,課程目標也要求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因此開展古詩詞教學特別是群詩教學一定要重視誦讀,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興趣,幫學生熟讀成誦。
對于群詩主題的教學,誦讀依然是學習古詩的法寶,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把這兩首古詩整合起來,抓住關鍵字詞和感情基調進行朗讀,這兩首古詩都是表達詩人的喜悅之情,在讀的時候,可以把這兩首古詩整合起來,讓學生通過指名讀、男女讀、師生讀、誦讀、吟唱等方式來誦讀,讀出古詩歡快的感情基調,在朗讀中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古詩雖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遠,音韻和諧,讀來瑯瑯上口,回味無窮。再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對詩的含義會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會。實踐證明,群詩主題教學方式比單篇古詩教學更有優勢,更能為學習任務群增光添彩。
四、?遷移學習,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應培養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能力。為此可以引導學生以《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兩首主題古詩學習為例,對誦讀板塊的其他八首古詩進行遷移學習并在這個基礎上對進行主題整合。
實踐證明,在主題學習的方法引領下,學生通過小組學習,圍繞設定主題、研同究異和遷移學習的方法能夠很快掌握主題歸類的方法用于其他古詩的學習,如關于送別主題的古詩有: 《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關于思鄉主題的古詩有:《采薇(節選)》、《泊船瓜洲》;關于生活主題的古詩有:《江上漁者》、《浣溪沙》;而關于春天主題的古詩除了《春夜喜雨》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兩首古詩之外,還有《游園不值》、《清平樂》。
通過群詩主題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可以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以合作學習的方式來設計主題、求同存異及遷移學習的方法可以自主學習古詩,群詩主題學習的方法有助于學生養成一種古詩學習的能力,發展和培養學生賞析理解古詩的學習技能,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群詩主題學習,能夠把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和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交織起來,組成遷移結構,使信息交流呈立體交叉傳遞式,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古詩自學能力,構建學生從學習一首古詩,到解決一類古詩的思維路徑,積極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群詩主題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既給教師和學生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給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路。對此,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積極實踐,不斷總結,以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率,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