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楊
桃樹,屬薔薇科,是發源于中國的植物類群之一,也是最具中華文化特征的果樹之一。而對桃花的鐘愛,莫過于成都人。一種“桃花生活方式”被成都人發明出來,并發揚光大。
到龍泉驛看桃花,是成都人迎接春天的儀式。詩人張新泉說“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亂開”,生動形象地描述了迫切賞花的心情。
天府之國,春來第一花,非龍泉驛桃花莫屬;以花為媒,舉辦盛會,又首推龍泉驛桃花節。這個節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的桃花觀賞會,后來叫成都桃花會;2001年8月,國家旅游局批準將成都桃花會命名為中國·成都國際桃花節。
成都人天性好耍,又喜好熱鬧游樂,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春游龍泉驛賞桃花的“桃花生活方式”。成都作家林文詢一語道破——借賞花之名,行游樂之道,獲熱鬧之趣,這才是咱們貪玩好耍的成都人的“踏花之情”。
成都的花會習俗由來已久,可上溯至唐宋時期。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青羊宮的花會仍遠近聞名,老成都人謂之“趕花會”。現在,龍泉驛桃花、新津梨花、大邑李花、蒲江櫻桃花……成都人擁有了更多自然的花會,能生活在如此“花花世界”,何其幸運!千百年來,成都人始終對花草一往情深,大抵就因這份發于民間、緣自內心的熱愛吧。
成都人獨特的鮮花情結,正如作家潔塵的解讀,“長久以來,對植物的熱愛、親近,已經植入成都人的基因,于是才衍生出‘桃花生活方式。其實成都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活力,成都人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在賞花的同時,人們得到一種性情的陶冶,攜手出游,和親友聚會,又拉近了人們之間的關系,人情味很濃。”
古往今來,不只成都人喜歡桃花,就連客居成都的杜甫也不例外。我曾經和同事杜均通過檢索《全唐詩》,發現寫植物最多的是杜甫,寫成都植物最多的人也是杜甫,有117首。杜甫有桃樹情結,他親手栽種桃樹,用桃樹美化庭院,還創作了不少寫桃花的詩。據統計,杜甫在成都留傳下來的寫桃花的詩就有12首。
“杜甫寫花,大都泛泛而談,無特定所指,桃花算是少有的例外。”四川大學教授周裕鍇說。杜甫筆下的桃花總是嬌艷欲滴,惹人憐愛,有“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的爭奇斗艷,也有“江晴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的活潑靈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桃有著生育、吉祥、長壽的民俗象征意義。這些象征意義以不同的形式潛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過民俗活動得以引申、發展。桃花象征著春天、愛情、美顏與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驅邪求吉,在信仰中源自于萬物有靈觀念;桃果融入了中國的仙話中,隱含著長壽、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樹的花葉、枝木、子果都燭照著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現的生命意識,致密地滲透在中國桃文化的紋理中。
桃被作為美好的象征,是古代繪畫的重要題材,這種認知和傳統一直延續至今。現在,成都就有一個畫家周春芽用油畫專門畫桃花。“成都的生活氣息非常濃厚,這是一座適合藝術家生活和創作的城市。就像我畫的大家很熟悉的題材——桃花,也是在成都獲得的靈感。”周春芽說,成都有龍泉山,春天一到,滿開桃花,“春天始終能喚起人性的一些東西,比如對生活的熱愛。桃花為什么能感動我,首先我是熱愛這個地方的生活,才能感覺到桃花這種氣息。”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