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各地圍繞優化生育服務,發展普惠托育,在財政、稅收、社保、住房、教育、就業支持等方面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例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河北省衡水市等多地發布地方性生育獎補政策;浙江省、江西省南昌市、貴州省畢節市等地明確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生育保險辦法,同企業職工一樣享受產假津貼,以推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企業職工生育保險。
目前在地方實踐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放普惠育兒補貼簡單明了,易被百姓“叫好”,但實施中也存在政策精準性差、標準過低難以奏效、高標準則成本高昂等弊端。同時,推動生育保險擴面和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也面臨一些困境。
為此,筆者建議,建立社保協同支持生育的補助機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建設,即在完善生育保險制度的同時,協同發揮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的生育支持功能。以就業人群為重點,通過強化對生育率最低的中產階層、職業人群的經濟支援,減輕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提升生育意愿。具體路徑如下:
對0~3歲育兒家庭參保職工實施依申請退還(或豁免)養老、醫療保險費個人繳費部分的政策。此項建議是借鑒德國社會保障政策聯動支持生育的經驗。
提升生育率需多方支持。一般認為,移民吸納政策、家庭福利、托育服務以及鼓勵生育的個稅減免政策,可共同發揮促進生育的作用。實行人口激勵的典型國家如德國、法國、瑞典、俄羅斯等收效顯著。而早期重視不夠的日本、韓國,雖在其后也投入了大量財力物力,卻收效甚微,至今仍難以扭轉長期低迷的生育率。西方國家的政策經驗,并非都適合我國實際,應區分輕重緩急和優先次序加以重點推進。例如,普惠津貼需大量財政投入,標準過低難以奏效,高標準勢必拖累財政,均有顯著缺陷。相對而言,德國的社會保障政策協同支持生育的經驗值得借鑒,能有效解決當前我國的主要矛盾——以企業職工為主體的育齡人群生育率低,不敢生不愿生。
完善生育保險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生育保障體系。首先,擴大生育保險覆蓋范圍,推動靈活就業人員參加生育保險并同等享有生育津貼。建議采取“個人繳費+政府補助”(費率各為0.5%,總費率1%)的方式,將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農民工等納入生育保險覆蓋范圍。經測算,此舉將使各級財政補助每年增加約6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靈活就業人員參保補助每年約360億元,超400萬個靈活就業家庭的新生兒將從中受益。
其次,推廣成熟經驗,實施家庭聯保共享,逐步實現生育保險全覆蓋。如四川省綿陽市給予參加生育保險的男職工未就業配偶發放50%育兒津貼的城市,其政策已實施10余年,有利于促進家庭友好和社會團結。
再次,按照職工與居民分類保障、保持適度差距的原則,給予職工和居民不同層級的生育津貼。不同人群的育兒津貼水平保持在最低工資水平以上至社會保險繳費基數封頂線水平以內,為將來建立全民普惠育兒補貼制度奠定基礎。
最后,促進各地生育保險政策統一,增強公平性,縮小地區差別,避免地方“福利競賽”。完善生育籌資機制,適時恢復生育保險1%的基準費率。因上調的費率小,對企業影響微弱,卻能發揮風險分擔、社會共濟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