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天使

如果說一個人就是一本書,你會“借閱”一個人嗎?還是說你也愿意將自己作為一本書,向讀者敞開,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人生故事與所見所感?在丹麥,就有這樣一家圖書館,一家沒有書的圖書館——人類圖書館。
人類圖書館是一個致力于消除偏見、促進平等交流的非營利性組織。在這個圖書館中,你可以“借”來一個人而非一本書來“讀”,聽這個人用約30分鐘的時間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與所見所感。
聽上去有點像演講會或者是沙龍,但和大部分由成功人士組成的訪談對話類節目不一樣,這里聚集的“人類圖書”們是失業者、難民、雙向情感障礙癥患者……平凡的,甚至有些失敗的普通人。
人類圖書館非常像一個普通的圖書館,就像傳統書籍一樣,人類書籍的標題描述了他們的經歷,如黑人活動家、慢性抑郁癥、人口販運的幸存者、穆斯林、拉丁裔、變性人等等。
這些人經歷過偏見、社會排斥或恥辱,他們選擇向感興趣的聽眾公開講述自己的經歷,并回答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讀者可以向他們提問,以便了解對方,也挑戰自己的偏見。
所有的“書”都是志愿者,人類圖書館會根據他們故事的價值以及志愿者開放程度、溝通能力等進行初步篩選。正式“出版”前,“書籍們”還要接受圖書館的培訓,包括故事內容的整理表達,找尋出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章節,談話技巧,如何適應“書”這一角色等等。“他們需要學會適應讀者的節奏。”館里的工作人員介紹道。
圖書館會根據不同主題給“書本”歸類,目前,僅在哥本哈根就有超過200本“書”,當中包括4本跨性別者、3本穆斯林、4本躁郁癥患者等等。
“過去二十年,書籍主題發生了很多變化和更迭,今天很多主題在我們創辦之初是沒有的。當然,一直以來,性別、宗教問題以及神經系統多樣性的相關內容,是最受歡迎的,”館里的工作人員說,“近些年,讀者需求不斷增加,我們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書本。”
通常情況下,人類圖書館以活動形式呈現。書庫經理負責組織舉辦各種分享活動,圖書管理員和“書本”保持密切聯系,關注他們的狀態和需求,同時幫助讀者尋找他們想要閱讀的內容。
“我們尋找那些無家可歸、失業、有心理健康問題、有某些殘疾的人,他們可以幫助、教育我們,”這個非營利組織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羅尼·阿貝格爾解釋說,“無論你是年輕還是年老,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你是誰,我們都可以在人類圖書館見面學習。”
如果你恰好遇到一場活動,只需徑直步入,參與其中。同時,哥本哈根的閱讀花園會在每周日開放,無需預約或登記,就像去一家普通的圖書館,你路過,進去,找一本合適的“書”,然后與之交流。那些生活中被貼上形形色色標簽的人,帶著他們的標簽,站到你的面前,與你對話,供你“翻閱”他們的過往與內心。
我們可以走入書店,在文字中尋找遼闊世界;我們同樣也可以放下偏見,去對話、去探討,真誠地去感知世界的多樣性。
閱讀,從不局限于形式,閱讀到最后,是為了更寬容地看待這個世界。
(源自《人生與伴侶·綜合版》,紫陌紅塵薦稿)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