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處
四川省地處長江黃河上游,肩負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責任。全國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數據顯示,四川省現有沙化土地面積67.81萬公頃,是全省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進一步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的重點和難點,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近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林草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水利廳、農業農村廳七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
總體思路。《規劃》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四川省防沙治沙成效,客觀分析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強調新時期防沙治沙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按照保護優先、重點修復、適度利用的總體思路,依托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以筑牢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重點,以保護生態和改善民生為目標,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分類施策,高質量推進防沙治沙,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四川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總體布局。《規劃》按照區域防治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的原則,與國土空間規劃和“雙重工程”規劃相銜接,對照《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0年)》,統籌考慮沙化土地空間分布、治理方向的相似性及地域上相對集中連片等因素,將四川沙化土地劃分為青藏高原高寒、沿海沿江濕潤2大沙化土地類型區和江河源沙地生態保護修復、西南高山峽谷沙地綜合治理2大類型地區,以及黃河源沙地生態保護修復、高寒沙化土地綜合治理、干熱干旱河谷沙化土地綜合治理、河灘濕潤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等4個防治區,涉及18個市(州)75個縣(市、區),其中沙化重點縣22個、一般縣53個,涵蓋全部沙化土地。并按照“問題導向、突出重點”治理思路,確定川西北地區22個沙化重點縣為主要治理區域,涵蓋了全省80%的中度以上沙化土地,90%以上的輕度沙化土地。
防治任務。《規劃》本著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原則,明確阿壩州若爾蓋縣、甘孜州石渠縣等11個市(州)49個縣(市、區)以沙化土地綜合治理為主,瀘州市納溪區、德陽市羅江區等13個市(州)26個縣(市、區)以沙化土地預防保護為主。同時,結合全國防沙治沙規劃任務,明確到2025年,全省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35萬公頃;到2030年,全省完成沙化土地治理(含成效提升)任務56.95萬公頃。
保障措施。《規劃》要求,強化黨對防沙治沙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實防沙治沙工作政府負責制。要求林草行政主管部門發揮牽頭組織和統籌協調作用,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氣象等相關部門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建立推進防沙治沙的協同工作機制。要求沙化土地所在地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將防沙治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分級列入預算,加強資金保障。要求強化科技支撐,加大防沙治沙科技人才培養力度,加強防沙治沙科技攻堅,研究攻克防沙治沙重大基礎和應用問題。要求加強宣傳引導,廣泛開展宣傳教育,營造全社會關注、支持、參與防沙治沙的濃厚氛圍。

若爾蓋縣麥溪鄉澤修村治理后(2018年)
按照《規劃》,到2025年,沙區林草植被持續增加,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持續減輕,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提升,長江黃河上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到2030年,全省84%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區林草植被蓋度穩定增加,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化程度持續減輕,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長江黃河上游等重點區域生態狀況顯著改善,筑牢生態安全屏障的目標基本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