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徐先英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師領域的最高榮譽。他也成為全國林草系統唯一獲此殊榮者。“站在人民大會堂領獎臺上,心情非常激動。黨和國家給了我這么高的榮譽。我知道,這不但是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全體治沙人的榮譽。”徐先英雙手捧著“國家卓越工程師”證書,激動地說。
39年間,他一直奮戰在治沙一線,從事荒漠化防治研究工作,于1999年獲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最佳沙漠實踐獎,2000年獲甘肅省首屆林業青年科技獎,2008年獲甘肅省防沙治沙先進個人,2009年被評為甘肅省領軍人才,2022年榮獲“全國綠化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甘肅,位于黃河上游,是我國沙漠分布面積大且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1963年,徐先英出生在甘肅省民勤縣沙漠邊緣的一個村莊。受到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夾擊”的民勤,是北方地區沙塵暴的四大發源地之一。從小與沙做伴的他深知風沙的危害,至今他仍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民勤風沙肆虐,不斷侵襲莊稼地和村莊的場景。
1985年,徐先英大學畢業后進入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投身于風沙治理的事業中。天天風里來,年年沙里走,在沙海里摸爬滾打的他,深刻地意識到,治沙不能只憑熱情,還要靠知識、靠科技、靠科學。盡管工作繁忙,徐先英依然在工作之余抽出時間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成功考取博士學位后,徐先英下定決心,要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在他的心目中,治沙不是工作,而是一項崇高的事業。
39個春秋里,徐先英主持完成了30多項科研,多次榮獲甘肅省科技進步獎,獲授權專利22項,篩選出了4個抗逆性沙地造林樹種,成功研發17項防風固沙技術與模式,研制出90多臺(套)新型治沙裝備,推廣治沙技術面積20多萬畝。
1986年,徐先英參加了國家“七五”攻關項目“鹽漬化沙地適生樹種選擇及抗逆性造林技術研究”。項目的試驗地設在白茫茫的鹽堿灘地上,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為了完成試驗,他兩赴新疆,在冰天雪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親手采集了2萬多株可供造林使用的插條。在茫茫沙海中,他布置造林試驗,觀測苗木生長狀況,測定植物抗風蝕沙埋性能,觀測所選植物種的生理生態表現。經過5年的艱苦努力,終于成功地篩選出了適宜鹽漬化沙地造林同時又兼具抗逆性強的東疆沙拐棗、紅皮沙拐棗、甘肅檉柳、短穗檉柳,豐富了當地的造林適宜樹種。這個項目也獲得了省林業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早期的治沙,采用“人拉肩扛”的壓沙模式,費力費時,效率還低。如果引進大型治沙設備,成本高不說,當地特殊的地形也會影響設備的正常運行。這成了當地治沙壓沙的“卡脖子”難題。
“一定要想辦法,研制出小巧便捷、沙區老百姓用得起的機器。”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徐先英夜以繼日,反復試驗,終于有了想法,畫出設計圖。但是當地工廠一次又一次的“閉門羹”,給了徐先英一記迎頭痛擊。

徐先英勘察當地情況
“沒人制作,咱就自己來。”處處碰壁的徐先英帶領團隊嘗試著自己動手,終于在多次失敗后生產出了第一批小型手扶式沙障機和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裝置。
小巧實用的手扶式沙障機能夠適應沙區不同地形條件,工作效率是人工的6倍,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工作強度,每畝節約壓沙成本250多元。這個設備很快在甘肅河西地區和內蒙古、青海等沙區治理工程區推廣,受到了一致好評。
他研發制作的流沙地灌木快速栽苗裝置,有效解決了在流沙地里栽植灌木的過程中苗木窩根嚴重和開坑困難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沙生灌木的栽植速度和苗木成活率。
徐先英創建了適用于“一帶一路”沿線干旱沙區的“四帶一體”綠洲邊緣防風固沙模式和植被快速恢復技術,為“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科學治沙提供了示范樣板和技術支撐,也為我國和“一帶一路”沿線類似區域沙漠綠洲邊緣風沙口治理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應用這一新技術治理風沙口,3年后的風沙口風沙流越過治理帶后的風速較帶前降低42.9%—83.1%,平均輸沙量降到帶前的0.14%,取得良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
為解決草地沙化導致的黃河源區草地植被退化、涵養水源功能下降等問題,徐先英摸清了草地沙化的動態變化特征以及形成過程、成因與驅動機制,提出了相應的治理模式。他研發的治理技術在黃河源區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廣應用后草地植被蓋度增加30%以上,草場生產力提高20%—30%。
徐先英和他的團隊渴望把甘肅的治沙故事講給世界聽,先后培養了76個國家的1000多名治沙科研人員,為我國荒漠化防治提供了新裝備、新模式以及新技術。
2008年,徐先英帶領35人科考隊首次對黃河首曲高寒草原沙化進行了為期45天的綜合科學考察。他強忍著高原反應帶來的不適和長時間遭受強烈紫外線照射對身體的傷害,帶領隊員們起早貪黑進行實地考察。45天的時間,徐先英摸清了黃河首曲高寒草原的風沙地貌、土壤、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環境特征、草原沙化的成因、類型與分布特征等。
沙區一位70多歲的張大爺說:“你們這種吃苦耐勞、為民辦事的精神,老漢我相當敬佩啊。有一次項目結束后,當地村民放著鞭炮,為徐高工他們送來感謝的錦旗。”
在沙漠生活了半輩子的徐先英,曾做過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所長,也擔任過黨委書記,但不管他身在何處,研究治沙永遠是他的“心頭肉”。他說:“做事就要堅持到底。我的事業就在這片沙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