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關工委

身后的雷鋒紀念館是
譚荒芳、張璐琪、陳子鋒
祖孫三代接力傳承雷鋒精神的地方
他們用行動證明
雷鋒,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雷鋒日記里的一字一句,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人奮發向上、忘我奉獻。湖南省長沙市關工委“五老”金牌講師團成員譚荒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影響下,女兒張璐琪、外孫陳子鋒也加入學雷鋒隊伍,走出了一條祖孫三代追“鋒”之路。
“我是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的。”譚荒芳今年63 歲,是湖南雷鋒紀念館退休職工,小時候因故失去手指。“我從雷鋒日記里,找到了人生方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在雷鋒精神的指引下,譚荒芳克服殘疾帶來的巨大困難,以頑強的毅力學會了用兩只光禿禿的手腕夾著筆寫字、作畫。
1986 年,譚荒芳進入雷鋒紀念館工作。從講解員到辦公室文員,再到檔案管理,每一項工作她都盡職盡責。她用這雙殘缺的手,整理、完善有關雷鋒資料800 多萬字、文物和實物近千件,還整理編寫出建館以來的大事記、紀念館組織機構沿革等重要的基礎性資料,極大地豐富了館藏內容。
退休后,譚荒芳也不遺余力地奔走在宣講雷鋒精神的路上。她在工作筆記本上這樣寫道:“共產黨員退休不褪色,我宣講雷鋒精神的腳步不會停,宣揚雷鋒精神的這個工作我干了一輩子,今后還要堅持下去。”為了適應新時代宣傳,她還學會使用電腦、手機,用沒有手指的手寫演講稿、制作幻燈片。2022 年,湖南雷鋒紀念館為她成立了“譚荒芳工作室”。據統計,近40 年來,譚荒芳在館內講解6000余批,聽眾有12 萬余人次,外出作報告2000 余場次,線上線下聽眾達500 多萬人次。
張璐琪是譚荒芳的女兒,小時候經常跟著媽媽上班。譚荒芳給別人講解,她在旁邊跟著。耳濡目染下,4 歲時,還沒展柜高的她,就能為參觀者講解雷鋒故事。上中學時,擔任學校“學雷鋒展室”“雷鋒教室”義務講解員。有時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最多的一天講了16 批,經常嗓子講啞了,雙腿站麻了。高考后,張璐琪考入蘇州大學音樂學院。在譚荒芳的影響下,她大學畢業后,放棄了沿海城市優厚的待遇,回到家鄉,成為一名宣講雷鋒精神的使者。如今,張璐琪已從一名普通的講解員成長為一名業務骨干和宣講團隊的負責人。

譚荒芳在孩子們中傳承雷鋒精神

張璐琪(左一)在為大學生講解雷鋒生平事跡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供圖

陳子鋒為參觀者講解雷鋒事跡

張璐琪(左)翻著相冊與母親譚荒芳分享過去宣講雷鋒精神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供圖
“一個好的講解員,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深厚的文化功底以及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必須把所有的內容融會貫通,且靈活應變。”張璐琪介紹。打開她的書柜,隨手一翻都是雷鋒資料,多年來她摘抄、記錄、撰寫有關雷鋒的資料30 余萬字。她至今累計館內宣講4000 余場次,線上線下聽眾超百萬人次,通過音視頻傳播雷鋒事跡,還被當地媒體譽為“最美80 后雷鋒精神傳播者”。
陳子鋒是譚荒芳的外孫、張璐琪的兒子,是一名紅領巾講解員,作為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已義務講解雷鋒精神100 余次。他自小結下“雷鋒緣”,名字中的“鋒”,就取自雷鋒的“鋒”。當他還在襁褓中時,媽媽和外婆的睡前故事大多數都圍繞著雷鋒展開。從牙牙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漸漸長大,陳子鋒聽得最多的就是雷鋒故事,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雷鋒紀念館。媽媽在前面講,他就在后面聽。雷鋒精神的種子,在他心里悄然種下。他積極參加校內外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是書香走廊的志愿管理員,也是校史室和雷鋒紀念館里的小小志愿講解員。
“好好學習、鍛煉身體、提升道德品質。”當被問及作為學生如何踐行雷鋒精神時,陳子鋒給出了他的答案。在同學眼中,陳子鋒活潑、幽默、開朗、大方,不遺余力對別人伸出援手。在老師眼里,他才思敏捷、好學上進,品學兼優,是“小幫手”。每天,陳子鋒都提前到校,當好學校書香走廊的圖書管理員。周末有空時,會和外公一起撿拾空瓶紙箱。2023 年3 月,他和同學一起把賣廢品存下來的零花錢,買了生活用品并送給孤寡老人。向下扎根、向陽生長的陳子鋒,獲得了“新時代長沙好少年”等榮譽稱號。
一輩子做一件事,是專注,是執著;幾代人做同一件事,是傳承,是信念。譚荒芳、張璐琪、陳子鋒祖孫三代追“鋒”人的故事,為雷鋒故鄉學雷鋒帶來遍地芬芳和特有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