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夏秋季節,昆蟲們便化身為熱情的演奏家,奏響一場場動人的自然交響音樂會。從鄉村到城市,從山區到平原,草叢里、樹梢上,到處都充滿了蟲蟲們歡快的鳴叫聲。不同昆蟲的發聲方式又各有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吹拉彈唱的昆蟲們都有哪些“樂器”在手。
昆蟲的發聲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昆蟲體上特殊的發音器官發出鳴叫聲;另一類昆蟲并未形成專門的發音器官,發出的聲音只是其日常活動副產品。而從發音器官看,昆蟲的發聲方式具體可細分12為兩類,即摩擦發聲和振動發聲。
摩擦“奏樂”——發聲銼和刮器
摩擦發聲是昆蟲最常見的發聲方式。大家最熟悉的摩擦發聲昆蟲當屬蛐蛐(蟋蟀)和蟈蟈(又名螽斯)了。
這兩類昆蟲在分類上都隸屬于直翅目螽亞目,它們的發聲行為最為典型。雄性蟋蟀和蟈蟈的前翅(覆翅)上通常具有發達的發音器——發聲銼和刮器,兩者相互摩擦發出鳴叫聲。當然,不同物種由于發聲銼的大小、齒數、齒間距各不相同,因而發出的聲音也不相同,或淺吟低唱、或纏綿悠長、或細若游絲、或聲如洪鐘……
蟋蟀和蟈蟈的鳴叫聲頻率遠遠超出了我們人類的聽力范圍。有報道稱,南美哥倫比亞蛛棘螽屬的物種能發出高達130kHz(千赫茲,指每秒鐘聲音能傳輸的速率)的鳴叫聲。而化石研究發現,蟈蟈是動物界最古老的高頻音歌手,早在三疊紀時期,蟈蟈就可以發出12kHz~16kHz的鳴聲。
振鼓“高歌”——鼓膜發音器
大家耳熟能詳的振鼓高歌昆蟲代表非“蟬”莫屬了。盛夏季節,便是蟬的天下,它們棲居樹干枝頭熱情演奏,使整個夏天都熱鬧非凡。
蟬家族的成員們通常(指雄蟬,雌蟬是啞巴)都是大嗓門,鳴聲一般能達到70dB(分貝,一種用于表示聲音強度的單位),有些種類甚至達到100dB,聲音可傳遞1千米之遙。如此嘹亮的歌聲當然是和它們具有卓越的演奏“樂器”息息相關了。
雄蟬的腹部通常具有發達的鼓膜發音器,主要由鼓膜、發音肌和鼓室構成。鼓膜位于第一腹節背面兩側,是一層雙凸面的膜,就像大鼓的鼓面。發音肌位于鼓膜下方,與鼓膜相連,鳴叫時發音肌每秒可收縮1萬次。
蟬科昆蟲不同種類的鼓膜發音器結構及發音機制雖然基本相同,但鳴叫聲各異。鼓膜細微結構的差異是導致蟬科昆蟲產生多樣鳴聲的主要因素。蟪蛄的鳴聲變化幅度較小,是一種持續的“熱兒——熱兒——”;黑蚱蟬的鳴聲如同電鋸噪音般“吱——”,響亮而單調;鳴鳴蟬的鳴聲最為獨特,“吳英——吳英——吳英——吳英哇”,似乎在訴說著蒼涼哀怨;蒙古寒蟬“伏涼兒——伏涼兒——伏涼兒——”的鳴叫聲像是在感嘆涼秋將至,命不久矣。
雖無“樂器”在手,聲音同樣有
除了通過上述發音器進行發聲的昆蟲外,還有些昆蟲雖然沒有“樂器”在手,但也能發出聲音,比如:蚊、蠅、蜂飛行時振翅的嗡嗡聲;竊蠹在其所蛀木頭中,用頭敲擊隧道壁而發出的獨特聲音;天牛的幼蟲在寄主蛀道內爬行、取食時的發聲。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蜜蜂飛行時,每秒鐘振翅近300次;蒼蠅飛行時,每秒鐘振翅150~250次;蚊子飛行時,每秒鐘振翅600次左右。正常人耳能聽到聲音的頻率范圍是20~20kHz,超過或者低于這個范圍,人耳就聽不到了,比如我們聽不到蝴蝶飛舞時扇動翅膀的聲音,是因為它們每秒鐘只振翅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