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云
摘要: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農產品流通效率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發現,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農產品流通效率呈正相關關系,且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入、農產品流通業的資本投入、受教育年限、市場集中度、農業產業結構等因素也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建立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農產品流通效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產品;流動效率
電子商務已成為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重要領域,對社會經濟和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電子商務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本文通過因子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分別計算了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農產品流通效率,并構建了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實證分析電子商務發展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同時,本研究還選定了一組控制變量,以消除其他可能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因素。
一、材料與方法
為了完成本次實驗,首先需要對我國電子商務現狀有所了解,并整理、計算出農產品流通效率。本文結合了大量學者的相關研究及方法,并最終選擇以因子分析法的主成分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作為主要研究手段,以此計算流通效率和發展水平。文中所使用的原始數據來自鳳凰財經網等網站與《統計年鑒》。
(一)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評價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電子商務應運而生,這是最能展現互聯網技術發展前景的領域,其對今后的社會經濟環境、經濟發展方式等影響巨大,因此世界各地的學術界都將電子商務當作主要研究內容,且近些年的討論熱度不斷升高。
本研究將國內外知名學者提出的評價方式進行總結,并選用Spearman檢驗作為主要評價手段,這是一種只能建立在變量相關性基礎上的檢驗方式,在研究過程中構建了測度模型,總層級為三級,從一級到二級分別為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指標涵蓋基礎設施、交易水平和發展潛力;三級則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其中基礎設施包括了固定網絡用戶與移動網絡用戶,交易水平包括了電商交易額與網絡零售額,發展潛力包括了GDP總額與國民總量。
在模型的基礎上,本研究選用SPSS軟件分析成分,并使用其17.0版本輸出結果因子,最終將其作為結果用于評價發展水平,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通過上述結果可以看出,在2007-2022年之間,我國商務水平上升態勢較為穩定,在2010年測度結果從負數跨越到了整數,且在2018年之后漲幅較大,測試結果符合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變化,真實性較高。
(二)農產品流通效率評價
已知我國農產品流通現狀與變化趨勢。本研究參考了企業績效的評價手段,將DEA數據包絡分析法作為主要評價手段,評價我國不同省份的流通效率。在使用該評價手段的過程中,需要為商品的投、產建立指標模型。為此,本文決定在各省份農業統計網站數據的基礎上,將行業內工作者總數、資本存量、基礎設施作為投入中的三大指標,而產出方向則選用近似流通量當作指標。
在篩選掉數據不全與數據無法使用的省份后,本次研究將共計十六省份的原始數據錄入DEA軟件,并輸出綜合技術效率值,如表2所示。
觀察上述結果可以發現,我國不同地區的該數據存在較大差別,但結果與我國現狀基本相符。
二、結果與分析
(一)計量模型的建立與檢驗
在本研究中,旨在探討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農產品流動效率的影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合適的計量模型。在此,選取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作為研究工具,并選取以下變量作為自變量和因變量。
1. 自變量
電子商務發展水平(EDL):采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得到,以反映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高低。
農產品流通效率(FE):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計算得到,用以衡量農產品流通效率。
2. 因變量
農產品流通效率(FE):同上。
此外,本研究還納入了一組控制變量,以消除其他可能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因素,具體如下文控制變量的選定。
在建立計量模型后,本研究對模型進行了檢驗。首先,檢驗了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以確保模型具有有效性。其次,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到了以下結果:
電子商務發展水平(EDL)與農產品流通效率(FE)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入(JT)、農產品流通業的資本投入(LT)、受教育年限(JY)、市場集中度(SC)、農業產業結構(CY)、電子商務的產品因素(CH)、電子商務平臺因素(PT)、電子商務環境(HJ)和電子商務的商家因素(SJ)與農產品流通效率(FE)之間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二)控制變量的選定
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入(JT):政府對交通基礎設施的投入有助于改善農產品流通條件,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農產品流通業的資本投入(LT):資本投入能促進農產品流通業的規模擴大、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從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受教育年限(JY):農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進而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
市場集中度(SC):市場集中度反映了農產品市場的競爭狀況。適度集中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但過度集中可能導致資源浪費和效率降低。
農業產業結構(CY):農業產業結構優化有助于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流通效率。
電子商務的產品因素(CH):電子商務平臺上農產品的品質、種類、價格等因素會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
電子商務平臺因素(PT):電子商務平臺的技術水平、功能完善程度、用戶數量等因素會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
電子商務環境(HJ):包括政策支持、網絡基礎設施、物流配送等方面的完善程度,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產生重要影響。
電子商務的商家因素(SJ):包括商家素質、經營規模、服務水平等,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產生影響。
上述數學表達式如下:
LT1=?鄣1+?鄣2DS1+?鄣3lnJTt+?鄣4lnLZt+?鄣5JYt+?鄣6SCt+?鄣7CYt+?鄣8CHt+?鄣9PTt+?鄣10HJt+?鄣11SJt+μt
(三)模型的檢驗
由于表1是以時間順序排列,因此后續研究也要沿著時間線展開。但這一過程中,時間序列可能會影響數據平穩性,這需要格外注意。也就是說,在正式開始回歸分析前,需要使用ADF檢驗相關變量。檢驗結果顯示,研究中選取的所有變量均屬于同階單整序列。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農產品流通效率進行了評價。研究結果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農產品流通效率呈正相關關系,即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越高,農產品流通效率也越高。具體來看,2007-2022年期間,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且2010年之后發展迅速。與此同時,不同地區的農產品流通效率存在較大差異,但整體上與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變化趨勢相符。此外,政府交通基礎設施投入、農產品流通業的資本投入、受教育年限、市場集中度、農業產業結構等因素也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政策建議
1. 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
首先,政府可以為農產品流通企業、合作社等提供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以降低其運營成本,提高其市場競爭力。例如,政府可以為農產品流通企業提供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其擴大規模、提高效率,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其次,政府可以為農產品流通主體提供培訓和指導,幫助其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例如,政府可以組織專家團隊,對農產品流通主體進行培訓,幫助其掌握現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提高其管理水平。同時,政府還可以提供市場調研、技術咨詢等服務,幫助農產品流通主體了解市場需求和趨勢,制定科學的營銷策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同時,政府應加強對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監管,確保其產品質量和安全,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政府還應提供必要的扶持,幫助農產品流通主體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其發展壯大。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技術支持,幫助農產品流通主體改進產品包裝、提高物流效率等,以提高其市場競爭力。最后,政府可以促進農產品流通主體之間的合作和交流,推動行業的發展。例如,政府可以組織農產品流通主體參加展會、論壇等活動,促進其與同行業的交流和合作,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和趨勢,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2. 倡導科技創新
第一,提供科技創新資金支持。政府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資助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科技創新項目。這項資金可以用于支持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或者用于改造升級老舊的流通設施和流程。資金支持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基金、補貼或低息貸款等方式實現。此舉可以激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推動行業的技術升級。
第二,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政府可以建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科技創新平臺,促進行業內外的交流合作。例如,可以舉辦行業研討會、技術交流會,或者搭建線上平臺,促進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間的合作。同時,政府還可以鼓勵建立聯合研發中心,以推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幫助企業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
第三,積極推動數字化流通。政府可以設立專項基金用于支持農產品流通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通過資助企業采用信息化、數字化管理手段,鼓勵企業建立信息系統,提高信息的透明性和流通效率。政府還可以提供培訓服務,培養企業內部的信息技術人才,幫助企業提高數據分析能力,實現倉儲、物流和銷售等環節的信息化管理。
3. 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
第一,實施質量認證與監管。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農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強化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這可以包括建立相應的標準體系,推動農產品生產者和流通企業通過認證,確保農產品的質量與安全。同時,加強市場監管,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第二,支持科技設施建設。政府可以向農產品生產和流通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用于引進先進的科技設施,包括農業生產和加工設備、冷鏈物流等。通過設備更新與技術升級,提高農產品的加工工藝和儲運條件,確保農產品在生產、儲存和流通過程中的質量與安全。
第三,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計劃。制定農產品質量提升計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推動農產品質量提升相關項目的實施。這些項目包括推廣先進的農業種植技術,提升農產品產地的生產標準,加強農產品的品牌建設與市場推廣,以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與附加值。
4. 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
第一,激勵投資和資金扶持。政府可以提供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加大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投資建設。此外,還可以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研發和建設,以提升平臺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
第二,促進創新技術應用。政府可以設立政策以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創新技術應用,例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以提高平臺的智能化程度和用戶體驗。鼓勵企業引進和開發先進的技術,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競爭力。
第三,提供培訓和咨詢服務。政府可通過培訓課程和咨詢服務,支持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和管理。包括舉辦技術培訓、行業研討會等,使企業能夠了解最新的電子商務技術和發展趨勢,并掌握平臺管理的最佳實踐。
5. 完善制度保障
第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包括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的質量安全標準,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這可以包括制定更加嚴格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對不符合標準的農產品進行處罰。此外,政府還可以加強對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的監管,規范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權益。這可以包括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違規行為進行處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第二,加強監管和執法力度。政府可以加強對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監管力度,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打擊違法行為。包括加強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等環節的監管,確保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同時,政府可以建立舉報投訴機制,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和舉報,維護消費者權益。這包括建立消費者投訴熱線、網絡投訴平臺等,及時處理消費者投訴和舉報,維護消費者權益。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采取措施,為農產品流通企業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包括政府扶持基金、銀行貸款、社會資本等,解決企業的融資難題,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這可以包括設立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專項資金,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市場拓展等方面。同時,政府還可以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農產品流通企業提供貸款等融資服務,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
四、結語
實證分析結果表明,電子商務發展水平與農產品流通效率呈正相關關系,即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此外,政府基礎設施投入、農產品流通業的資本投入、受教育年限、市場集中度、農業產業結構等因素也對農產品流通效率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議,包括培育農產品流通主體、倡導科技創新、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水平、強化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以及完善制度保障。這些建議旨在進一步提高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推動農產品流通行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何新.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工商大學,2021.
[2]宋麗芳.基于精準扶貧的我國農村電商發展[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0(10):36-37.
[3]董輝斌.芻議電子商務視角下農產品流通模式的創新[J].中國新通信,2020,22(15):129.
[4]王瑾.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與政策建議[J].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0,11(08): 2669-2675.
[5]劉雙雙.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效率的影響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9.
[6]張璇.福州市農產品供應鏈模式的優化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4.
[7]胡佳,許怡慈.農產品網絡交易模式經濟分析——佛山市農產品網絡中介平臺構建[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3(10): 42-46.
[8]陳杰.中國與哈薩克斯坦農產品貿易便利化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12.
[9]袁兵,郭晗.統籌城鄉發展的電子商務體系建設探索[J].價格月刊,2011(11):43-46+50.
[10]常微,婁策群.我國農產品銷售信息流動模式分析[J].情報科學,2010,28(08):1170-1173+1178.
(作者單位:洛陽市孟津區白鶴鎮農業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