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亞,何旭丹
(江蘇省無錫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151)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 年)》,提出“推進??聘呗殞W校高質量發展,遴選300 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職學校和600 個左右高水平專業群”[1]。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根本建設目標就是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為區域產業發展和經濟建設提供人才儲備和人才支撐[2]。專業群建設是產業變革與技術創新的現實需要,也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3]。
當下,科技飛速發展,給傳統的制造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與影響,崗位的綜合性不斷增強,對個人的綜合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職業院校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應具備更多的專業技能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所需的基本能力與品質[4]。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海洋強國、制造強國、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實施的基礎和重要支撐,是技術先導性強、產業關聯度大的現代綜合性產業。隨著企業精益制造體系的推進,建成了一批智能單元和智能生產線,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這就對相應崗位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技術水平、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中國是造船大國,江蘇是造船大省。海洋強國、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一體化和江蘇沿海經濟帶等國家發展戰略在江蘇交匯疊加,為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無錫市作為全國智能制造高地,把先進技術船舶與海工裝備作為無錫重點打造的16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亟須大量船舶與海工裝備制造類的技術技能人才。
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品是由船體結構、機電設備和控制系統集成、焊接技術支撐,是多專業、多工種、多技術相互滲透、相互關聯的復雜制造業。伴隨著產業智能化升級加速推進,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制造技術全面推廣,以智能單元、智能產線為核心的智能車間逐步建成,傳統設計制造技術向數字化、自動化和信息化升級。船舶工程技術專業群包含船舶工程技術、輪機工程技術、智能焊接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四個專業,船舶工程技術對接船舶主體的設計和制造,輪機工程技術對接船舶機械設備制造與裝調,機電一體化技術對接自動化設備的安裝與調試,智能焊接技術對接整個船舶建造過程,保證船舶的智能制造與精益化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和管理。四個專業緊密聯系,缺一不可,形成了以船舶與海洋裝備設計、生產、檢驗以及關鍵技術的應用為主線、以船舶與海工裝備生產過程、智能焊接技術、智能制造應用之間的邏輯關系為紐帶,按照“體、機、電”船舶建造邏輯為原則的專業群。
面向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鏈的設計、生產、管理、檢驗等關鍵崗位,適應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轉型升級需要,掌握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高效率的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制造基本技術,實施融數字化造船技術、智能焊接技術、精控技術、智能制造設備等為一體的模塊化課程體系,以“育訓結合、學做一體”為手段,校企協同培養具備生產設計、下料、裝配、焊接、精控、檢驗、安全管理等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并有“船承匠心智領未來”的新時代造船人職業精神的復合型、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行業產業員工技術技能水平。
面向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升級變革,滿足新時代職業教育需要,五年制高職船舶工程技術高水平專業群立足培養德技并修,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技能人才。以構建“融合式、模塊化”的雙元育人才培養模式為主線,開展“創新教學團隊、新型立體化教材、課堂革命”的“三教”改革,優化學業多元化評價方式,以船舶建造過程為導向,校企共建高水平產教融合型實踐教學基地,搭建“科研引領、產教融合”服務型技術技能平臺,依托技術技能平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通過3-5年時間,將專業群建成“師資隊伍強、培養學生質量高、行業影響力大”的省內一流、引領全國的高水平專業群,為江蘇省乃至全國船舶產業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
(1)創新“融合式、模塊化”的德技并修、雙元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立德樹人,實施校企雙元育人,校企合作共建揚子江船舶學院,深化校企共建的協同育人機制?;诟鲗I在船舶建造過程中的關鍵互通節點,采用模塊化教學手段,優化整合專業群課程體系,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在開設思想政治、職業道德、創新創業教育、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基礎上,將文化傳承融入人才培養,開展船文化與海洋認知、愛國主義傳統教育,在專業教學過程中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注重船舶行業與艱苦行業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和養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如圖1 所示。

圖1 “融合式、模塊化”的德技并修、雙元育人培養模式
(2)開展現代學徒制和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
加強校企合作,與中建鋼構江蘇有限公司、無錫漢神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搭建校企合作辦學平臺,實現校企分工合作、協同育人、共同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產學深度融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引入德國工業機電師證、電焊師證等國際證書,開展特殊焊接技術、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等1+X 證書試點,優化課程設置,加快“學歷+技能等級證書”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3)實施卓越人才培養,發揮長學制人才培養模式優勢
根據船舶與海工裝備行業對高端人才和國家打造大國工匠的需求,利用五年制高職長學制的優勢,建設“賽教融合、以賽育人”高端人才培養機制,引導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嚴謹精準、守正創新的工匠精神。
(1)校企聯合制定實施性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
根據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面向產業鏈與崗位群需求,重構“底層基礎+中層模塊+高層方向”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將工匠精神和企業文化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教學資源群內共享、廠校共建共享、能力主線模塊化的原則。課程內容融入機電一體化專業(工業機器人方向)專業課程資源要素,緊緊對接船舶智能制造制造崗位標準,重新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共享型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基礎學習領域、專業綜合學習領域、專業拓展學習領域課程體系。
(2)開發并完善基于船舶產業崗位需求的課程標準,開齊開足思政課程
本著“懂技術、會設計、精技能”的理念,推動課程教學改革,基于船舶產業崗位需求,開發形成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設計-制造-檢驗”產業鏈相關工種、工序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挖掘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推行“五分鐘課程思政”,使非思政課程與思政課同心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教育效應。
(3)建設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和在線精品課程,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以崗位現代化、智能制造發展為引導,將信息技術與船舶智能制造技術融入知識與技能培養體系,建成信息技術引導、行業標準融入、技術先進、管理開放、資源豐富、共享型專業群省級教學資源庫。“船體制圖”“船舶柴油機”等課程建設為校級、市級精品課程和在線開放課程。
(1)打造新形態立體化國家規劃教材
制訂合理的專業群教材建設規劃,大力推廣規劃教材。為了滿足船舶與海工產業升級變革的需要,充分利用揚子江船舶學院,引進行業企業的標準與要求,根據企業崗位任職規范與要求,開發《走進焊接》《焊接實訓》等新形態立體化國家規劃教材。
(2)掌握行業前沿技術,校企合作開發工作手冊、活頁式特色教材
緊跟產業發展,融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加入思政元素,針對具體崗位職責和操作流程,校企合作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教材體系。編寫《船舶設計》《柴油機拆裝與調試》等立體化、沉浸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活頁式教材,為開展“三教”改革奠定基礎。
(3)深化“課堂革命”,推進教法改革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新要求。實施模塊化、混合式、項目化、情境式和工作過程導向等多元化教學模式,并建設與之配套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5]。
(1)通過“學歷提升、內培外引”,打造工匠之“師”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依照內培外引、專兼結合、校企共育的原則,推行“四個一批”工作計劃,即跨學院整合一批、培訓培育一批、合作引進一批和聘請兼職一批,建設一支數量充足、專兼結合的雙師隊伍。建立名師工作室、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坊,培養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成為絕技絕藝的高技能大師。
(2)校企聯動,建設專兼結合的高水平“雙師型”團隊和梯隊
利用專業群的實訓條件,針對不同教師制定個性化培訓方案,對新入職教師開展入崗培訓,對骨干教師著重進行智能制造技術培訓、1+X 證書制度試點培訓;對專業帶頭人進行國際化培養、企業培訓等。隨著船舶智能制造的迅猛發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智能化、自動化應用的水平,通過整合校內技術力量,聯合企業優勢資源,建設船舶智能制造團隊,通過專項進修、企業鍛煉、境內外訪問、技能比武等途徑,提高教師的智能制造的應用水平。
(1)以船舶生產過程為導向,建設高水平產教融合型實踐教學基地
以“產教融合、開放共享、資源集聚”為原則,以“智能制造、虛擬仿真”為主線,圍繞船舶與海工裝備建造過程對技能要求,建設與專業群課程體系相統一的共享型技能訓練中心,建成船舶自動化焊接中心、船舶焊接機器人工作站等近20 個實訓室,構建集教學、培訓、科研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和教學服務平臺。如圖2 所示。

圖2 “船舶智能制造、虛擬仿真”高水平產教融合型實訓基地
(2)搭建服務型技術技能平臺
建設江蘇省交通運輸行業船文化中心、江蘇省焊工職業資格統一鑒定機構和無錫市特種作業安全培訓機構,通過國際造船新公約規范標準工作機制辦公室江蘇合作中心、焊接無損檢測中心、中國船級社焊工考試委員會等產教融合平臺,開展船舶質檢員、焊接中(高)級工、焊接技師(高級技師)、ZC 焊工、CCS電焊工、無損檢測等培訓、技能鑒定和技術服務,為地方行業企業服務,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1)完善校企協同成果轉化運行機制。面向船舶與海工裝備領域開展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
(2)憑借行業優勢,開展技術攻關。完成內河港口船舶充電站技術應用的研究,推動電動船舶充電站建設規范研究和制定工作,推進水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發揮江蘇作為國家推進綠色水運發展的帶頭兵作用,開展省級縱、橫向課題研究。
(3)融合專業群優勢資源,積極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圍繞技術技能人才緊缺領域,開展企業一線員工培訓、社會人員技能鑒定。積極承辦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開展職業資格鑒定和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評價,利用船文化中心特色資源開展德育、科普和職業體驗等活動。
(4)加強境內外交流合作,提升專業群國際化水平。引進國際優質職教課程資源和職業資格標準,與德國手工業行業協會(HWK)合作成立長三角地區焊接培訓基地,開展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和職業教育服務,助力企業走出去。
通過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可以有助于船舶類職業院校集合各專業的優勢,整體提升職業院校面向船舶行業、本地區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層次與能力;有助于整合實訓資源,減少實訓室建設的成本,提高實訓室使用效率;有助于集合優勢師資隊伍,組建專業的教學團隊,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同時,通過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為學生拓展了選擇職業的空間,為學生發揮自身優勢、個性化成長提供了基礎,也能夠幫助職業院校更好地實現“促進學生就業”的目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為我國建成世界級船舶海洋工程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