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瓜蔞是藥食兩用的植物品種,不僅可以用于加工、生產食用瓜蔞籽,還可作為中藥材的原料,其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均較高。為發展瓜蔞特色產業,探究瓜蔞高產種植栽培技術要點,本文總結分析了瓜蔞高產栽培技術,以增加從業者收入,推動農業增產增效,為瓜蔞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瓜蔞;農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特色產業
中圖分類號 S567.239;R2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4)07-0023-04
瓜蔞屬于多年生攀緣型草本植物,適應性較強,在地理位置高、光照充足以及土壤含水量相對較低的地方都可以種植[1],其生長周期正常在120~150 d。瓜蔞是藥食兩用的植物品種,食用價值較高,不僅可以用于加工、生產食用瓜蔞籽,還可作為中藥材的原料。瓜蔞作為藥食兼用產品,其塊根、皮和籽均可入藥,具有潤肺、化痰、降火、治咳和消痛等多種功效。瓜蔞根藥用價值和保健價值也較高,目前已經開發出瓜蔞針劑、瓜蔞皮中成藥等系列產品。瓜蔞籽的味道獨特、回味悠長且營養豐富,是熱銷的休閑農產品之一。瓜蔞籽中含有大量的鈣、鋅和硒等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且富含多種氨基酸和蛋白質,是優良的綠色有機健康食品之一。為進一步發展瓜蔞特色產業,探究瓜蔞高產種植栽培技術要點,本文總結分析了瓜蔞高產栽培技術,以增加從業者收入,推動農業增產增效,為瓜蔞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1 瓜蔞秧苗培育
瓜蔞品種選擇皖蔞9號和皖蔞20號。瓜蔞秧苗培育有兩種方法,分別為瓜蔞組培育技術和塊根培育技術[2]。在長江流域一般以塊根培育技術為主,該方法易于操作,成本較低。
1.1 瓜蔞組培育
1.1.1 采集芽苞? 每年5—6月,在大田里已有的瓜蔞藤蔓上人工采取芽苞,瓜蔞的芽苞長度約1 cm時便可以采集。把采集下來的芽苞用真空袋包裝,并密封放入冷庫中低溫保存,芽苞可保存到次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
1.1.2 建立大棚? 由于瓜蔞秧苗培育時間在春季,溫度相對較低,因此瓜蔞秧苗須在大棚中進行。如果是在大型大棚中培育秧苗,棚高宜在3.5~4.0 m;如果是在中型大棚內培育秧苗,棚高宜在2.6~3.0 m,須確保人工作業方便。大棚的整體結構可采取竹木或者鋼架形式,竹木結構的使用年限較短,而鋼架形式使用年限較長。一般大棚采用鋼架形式來進行瓜蔞秧苗培育。
實踐中,不論選擇哪種結構形式的大棚,均需要在架子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厚度一般在0.010~0.012 mm。大棚育苗占地面積依據實際大田種植瓜蔞面積而定,比例通常為1∶800,即1 hm2大棚培育出來的瓜蔞秧苗可以種植800 hm2大田。大棚建設工作結束后,需要在地面鋪上一層厚度5 cm的細砂(素泥土地面或者是水泥砼地都可以鋪細砂),起到保溫和濾水作用。此外,須用多菌靈對鋪在地面上的細砂進行噴霧殺菌消毒處理[3]。
1.1.3 選擇缽體? 選擇用直徑8 cm、高度10 cm的營養缽,在營養缽中放入事先準備的營養土,把營養土放入營養缽中距離缽口上端2 cm處,在冷庫中取出已經采摘的芽苞,把芽苞放在光照下晾曬2 h,用乙醇消毒后去除外層,只保留內部胚乳組織,再把胚乳組織放到營養缽中,覆上一層細土即可。
1.1.4 大棚育苗? 把放有胚乳組織的營養缽移進已經建立的大棚中,棚內溫度保持在6 ℃以上,如果溫度低于6 ℃,易導致胚乳組織生長緩慢或者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對此,可以在棚內采取加溫措施,如安裝太陽能燈提升溫度,胚乳組織生長最適溫度在15~25 ℃。把營養缽全部整齊擺放在大棚內,并在大棚內錯開放置3個溫度計,其中1個溫度計放在離地面5 cm處,剩下2個溫度計擺放位置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放置溫度計的目的是隨時掌握大棚內的溫度[4]。
在大棚瓜蔞秧苗培育過程中,要經常進入大棚查看瓜蔞秧苗培育情況,依據營養缽實際情況,定期澆水和補充生根劑,并噴撒殺菌劑和殺蟲劑[5]。當瓜蔞秧苗長到5 cm時,可以適當煉苗,煉苗方法包括揭膜通風、日揭夜蓋等,其目的是培育壯苗,減少弱苗和高腳苗,增強瓜蔞秧苗對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在瓜蔞秧苗長到10 cm時,預防蚜蟲是關鍵,可用10%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或者用5%阿維菌素800倍液對水噴霧,每間隔7 d噴藥1次,確保預防效果。
1.2 塊根培育
1.2.1 選擇塊根? 為了確保培育成功,必須選擇用第一年移栽到大田里的瓜蔞塊根培育秧苗,取瓜蔞根部需要等到第二年3月中旬。如果取根過早,可能會因溫度低而導致取出的根部腐爛,造成損失。取根時間過遲則會影響瓜蔞秧苗培育和大田栽植。在取瓜蔞根部時,可采用挖掘機或者人工拔起根部,一般按照根部長度5~7 cm處切斷,然后用50%多菌靈500倍溶液浸泡20 min殺菌消毒,將浸泡后的瓜蔞根部撈起瀝干,再晾曬4~5 h,可預防根部腐爛。
1.2.2 培育瓜苗? 選擇使用直徑8 cm、高度10 cm的營養缽,在營養缽中放入事先準備的營養土,把營養土放入營養缽中(距離缽口上端5 cm),將晾干的瓜蔞根部平放在營養缽的中間位置,再覆蓋營養土2~3 cm即可。把放有瓜蔞根部的營養缽移進大棚中進行培育[6]。
1.2.3 區分雌雄植株? 選擇瓜蔞塊根育苗時一定要區分雌雄植株,雄株葉片為三角尖形,花為喇叭狀,只開花不結果。雌株葉片為橢圓形,花為瓣狀,既開花又結果。培育瓜蔞秧苗要把雌雄植株單獨分開擺放,不能混淆,以防止大田中的雌雄株比例不合理,造成產量損失。
2 地塊選擇
2.1 選地
選擇通風向陽、土層較厚且土壤肥沃的平整地塊,或者選擇坡度在6°~25°的坡耕地、旱地,交通便捷,道路暢通,方便農業機械和人工下地作業。
2.2 整地
于2月份開始整地,整地前撒施450 kg/hm2生石灰,進行土壤消毒,對消毒后的土壤用五鏵犁機械進行深耕,深耕厚度一般以50 cm為宜。在大田四周開好環形溝,既能確保水系暢通,又能使用機械作業。
2.3 曬土
土壤深耕后用旋耕機碾碎,晾曬3~5 d,再用120馬力挖掘機做成4 m寬的畦面,長度依據地形地貌而定。畦面與畦面之間的溝寬50 cm、溝深30 cm,水溝四周互相暢通,確保下雨時積水能隨時排出去。
3 大田準備
3.1 雜草封閉
在3月底待畦面做成廂后,要進行一次芽前除草劑封閉,連封帶殺,防止田間雜草萌發。使用除草劑的方法是35%異松·乙草胺可濕性粉劑1 100~1 500 g/hm2對水75 kg/hm2,用T50植保無人飛機或者對水600 kg/hm2用機動噴霧器,對大田土壤進行均勻噴霧封閉除草。該方法對于預防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效果比較明顯。
3.2 瓜苗搭架
在大田施用除草劑封閉7 d后,開始在田間搭架子。由于瓜蔞長大成熟時比較重,用普通木桿或者竹竿搭成的架子容易被瓜蔞壓塌,因此,在搭架子時可用1 110根/hm2的水泥桿,使用規格為高2.5 m、厚度12 cm以及寬度13 cm的長方體形,在水泥桿內需要加裝鋼筋,確保其強度和硬度足夠。按照株行距3 m×3 m進行安裝,將水泥桿栽入土壤中的深度至少為50 cm,栽插在大田最外圍的水泥桿可以向外傾斜15°,每個水泥桿至少要從兩個方向拉好牽線,保證其穩定性。
在搭好的水泥桿架子上用直徑8 mm的鋼絲拉緊,保持整體架子的穩定性,最后在鋼絲上鋪一層尼龍網,形成類似蹦床網孔狀的網,每個網孔規格為15 cm×15 cm,再把水泥桿架子四周全部固定[7]。
4 塊根栽植
4.1 大田移栽
4月中上旬,待瓜蔞塊根長到15 cm時,可以將其移栽到大田里,在畦面中間按株行距1 m×2 m的距離提前把穴打好,穴為條形狀,一般穴深12~15 cm、穴寬5 cm,栽植4 200~4 500株/hm2,其中雌雄植株比例為5∶1。將打出來的土壤充分碾碎,作為覆蓋瓜蔞塊根土壤,然后把瓜蔞塊根平放到穴中,再覆蓋碾碎土壤,保證地面相平。同時,根據土壤墑情,每穴適當澆定根水。瓜蔞塊根栽植后再蓋上一層厚度0.015 mm的黑色地膜,并在瓜蔞塊根正上方打開直徑5 cm的口子,便于瓜苗后期生長[8]。
4.2 苗期管理
瓜蔞塊根栽植后需要經常到田間查看,每7 d檢查1次地膜內干濕程度,如發現地膜內濕度不夠,應及時揭膜澆水;如濕度過大,應在晴天揭膜曬床,日揭夜蓋,春季要預防倒春寒。20~25 d后,瓜蔞幼苗開始長出,當瓜苗生長到30 cm時,用剪刀去掉多余的側枝,只保留1~2根主蔓,在主蔓側邊插上長度20 cm、直徑5 mm的細鐵絲,纏繞瓜苗并往搭好的架子上牽引。
4.3 大田施肥
當80%以上的瓜蔞苗牽引到架子與尼龍網上后,開始適量追施肥料,將有機肥或者腐熟的農家肥和復合肥按照2∶1的比例混合施用,離瓜蔞秧苗根部20 cm處打宕穴施,打宕深度以30 cm為宜,每穴施肥1 kg,穴施肥料后及時覆土,防止養分流失。
4.4 雨水預防
瓜蔞耐旱不耐澇,在每年6—7月多雨季節,要觀察田間積水情況,如遇到大雨,需要及時排除溝內積水,確保瓜苗正常生長,不受漬害影響。
4.5 化除實施
如果土壤封閉防除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可在田間雜草3~5葉期時,選擇合適藥劑,在土壤墑情較好、氣溫平穩時通過噴霧來防除[9],用20%草銨膦6 000 mL/hm2對水600 kg/hm2。此外,可以采取生物除草的方式,如在大田里養殖雞鵝進行除草,同時雞鵝的糞便可作為瓜蔞的肥料。
5 瓜蔞病蟲草害防治管理
5.1 病害
瓜蔞病害主要有細菌性角斑病、病毒病和枯萎病等,這些病害大多在梅雨季節表現,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出現大田瓜蔞葉片枯死現象,導致瓜蔞減產。發病的主要特征是病葉反面有小斑點爛皮,病株藤蔓上部的嫩葉有黃色透明點,葉片微卷或畸形,藤蔓出現流膠現象,表皮發黑腐爛等[10]。
防治方法:提前預防是關鍵,用56%冠菌清150 mL/hm2或農用鏈霉素或枯萎靈對水600 kg/hm2噴霧,每間隔7 d噴1次,連噴3次。同時,可采取人工方式對病株流膠處用藥物涂莖,并補施有機肥,或采用磷酸二氫鉀對水噴霧灌根,以培強扶壯瓜蔞株苗。
5.2 蟲害
瓜蔞蟲害主要包括蚜蟲、黃螢和瓜螟等,其對瓜蔞苗期葉子和嫩莖危害較大,后期也會啃食瓜果,甚至蛀入瓜蔞果實中心和藤蔓外皮,造成瓜蔞產量下降。這些蟲害在天氣干旱時發生偏重。
防治方法:用10%吡蟲啉300 g/hm2對水450 kg/hm2噴霧,或者用5%阿維菌素800倍液對水噴霧藤蔓,或者用20%噻唑膦7 500 g/hm2對水6 000 kg/hm2灌根。若選擇灌根,每株澆灌藥劑1.5 kg,灌根時要順著根的基部灌下;也可采取物理防治的方式,摘除病葉、卷葉和幼蟲密集葉,并將其帶出大田集中銷毀。物理防治不僅能減少蟲害的基數,還能起到保護害蟲天敵的作用。
5.3 草害
草害對瓜蔞生長影響較大,如果前期封閉除草不到位,雜草將會與瓜蔞幼苗爭奪水肥;雜草若過高,則會擋住陽光和雨水,影響瓜蔞植株苗期生長,形成弱苗、僵苗或小苗。如果瓜蔞幼苗生長越慢,其他雜草反而生長越快,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此外,由于瓜蔞幼苗太小,又隱藏在草叢中,后期在除草時易導致很多幼苗受傷受損。
防治方法:除使用芽前除草劑外,在幼苗期一定要勤觀察,發現雜草后應及時人工中耕除草;在幼苗周邊30 cm范圍內不能使用滅生性除草劑,待瓜蔞秧苗長到1 m以上且已經牽引到架子時,如果發現雜草,可在瓜蔞苗兩側30 cm內人工除草,瓜蔞秧苗30 cm以外的地方可定向噴撒除草劑。在噴撒除草劑時要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噴霧口用罩子擋住,以免藥劑溶液飄到幼苗上,影響瓜蔞秧苗生長。
6 適時收獲
6.1 收獲時期
11月中旬,大田里的瓜蔞表皮變成淡金黃色,果皮表面開始出現白粉,瓜蒂全部脫落時,是收獲瓜蔞的最佳時間。采摘時可分批進行,如果采摘過早,瓜蔞果實則不完全成熟,糖分含量不高,瓜蔞籽粒不成熟,影響口感與質量。
6.2 采摘方法
瓜蔞收獲時,可用剪刀剪斷瓜柄。在采摘過程中,由于瓜蔞果實變軟,要輕拿輕放,防止把瓜蔞捏碎,導致瓜蔞籽撒落。采摘后的瓜蔞要擺放在籃筐里,用運輸車從田間運送到空場地上進行處理。
6.3 蔞籽篩選
把采摘后的瓜蔞進行脫皮脫瓤初加工,加工方法:用動力機械進行脫皮處理,保留瓜瓤,將處理后的瓜蔞籽放入盛有水的大盆中,如果有白色或者干癟的瓜蔞籽就用工具直接剔除,把沉淀下來的飽滿瓜蔞籽撈出,晾曬干后儲存,最后再進行深加工與包裝。
綜上,為發展瓜蔞特色產業,探究瓜蔞高產種植栽培技術要點,本文總結分析了瓜蔞高產栽培技術,以增加從業者收入,推動農業增產增效,為瓜蔞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李峰. 瓜蔞優質高效栽培技術[J]. 特種經濟動植物,2023,26(6):117-119.
[2] 田家波,彭文杰,王爰敏. 淺談長清馬山栝樓高產種植氣象條件應用分析[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4):136-137.
[3] 黃為民,陳杰來. 瓜蔞高產栽培技術[J]. 基層農技推廣,2016,4(12):117-119.
[4] 趙潛生. 瓜蔞節本增效種植技術[J]. 農業與技術,2020,40(7):106-108.
[5] 李洋. 瓜蔞栽培技術和實施要點研究[J]. 農民致富之友,2017(6):164-165.
[6] 葛盛. 瓜蔞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 種子科技,2022,40(2):58-60.
[7] 李祥印. 籽用栝樓高產栽培技術與立體種植模式應用[J]. 山東農業科學,2007,39(3):121-123.
[8] 查道喜,張偉峰,程森,等. 皖蔞9號瓜蔞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9(15):82,85.
[9] 孫武. 籽用瓜蔞高產高效栽培技術[J]. 河南農業,2018(17):7-8.
[10] 程新松. 食用瓜蔞大田種植技術規范研究[J]. 種子科技,2021,39(6):31-32.
(責編:王 菁)
作者簡介 孫健(1974—),男,安徽馬鞍山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