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英
《數字市場法案》正式生效是‘監管大型科技公司的重大轉折點,將對全球數字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歐盟《數字市場法案》(DMA)于3月上旬正式實施。這部新法案旨在通過對幾家大型科技公司運營方式的監管,整改在線業務的運作方式。作為歐盟針對科技巨頭頒布的反壟斷舉措之一,《數字市場法案》將明確數字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遏制大型網絡平臺的惡性競爭行為,確保消費者有更多選擇。該法案適用的公司標準為:向歐盟境內運營并向歐盟國家提供服務,市值超過750億歐元(約合817億美元)或年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約合81.7億美元),且擁有至少一個核心平臺,月終端用戶數量達到4500萬,年商業用戶數量達到1萬。
目前有6家公司符合《數字市場法案》監管條件,即谷歌的母公司字母表(Alphabet)、亞馬遜、蘋果、字節跳動、社交網站Facebook母公司元宇宙(Meta)及微軟,它們被認定為“看門人”,也就是在數字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的公司。歐盟還認定了這些科技巨頭的22個核心平臺服務,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字節跳動旗下短視頻應用TikTok,谷歌的搜索服務等,都囊括在內。
歐盟這項立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效,或者會引發哪些預想不到的后果,還需要實施至少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顯現。但從字母表到TikTok等幾家科技公司,近期都已被迫根據法案改變在歐盟的運營方式,否則將面臨巨額罰款。按規定,第一次違反《數字市場法案》,將被處以全球營業額10%的罰款;第二次違反,罰款比例最高可達20%。以元宇宙公司為例,該公司2023年的全球營業額約為1340億美元,若違反一次規定,面臨的罰款將高達134億美元。
該項法案是針對科技公司市場影響力的最嚴厲的立法之一,很可能標志著歐盟對數字巨頭監管方式的巨變。
歐盟沒有效仿美國監管機構,不是等取得有關市場壟斷地位損害消費者權益的確鑿證據后,再根據傳統的反壟斷法對相關公司予以處罰,而是通過《數字市場法案》訂立規則,要求數字巨頭向競爭者開放系統,從而讓歐盟在數字市場的監管上領先一步。引用歐盟委員會的官方發言,這個法案旨在為全球數字行業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較早前,西班牙馬德里IE大學創新教授、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數字創新倡議非常駐研究員恩里克·丹斯(Enrique Dans)表示,歐盟立法者認為,采用常規反壟斷手段見效太慢,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發展的數字市場。
多國政府似乎都認同歐盟的觀點。在《數字市場法案》還未生效、其影響還未全面被評估之前,包括英國、日本在內的國家已開始抓緊制定本國版本的《數字市場法案》。
歐洲政策分析中心高級研究員比爾·埃基克森(Bill Echikson)指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又一次‘布魯塞爾效應(編者注:布魯塞爾效應是指歐盟憑借其市場力量,單方面地影響和監管全球市場。這一效應的核心在于,由于歐盟擁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和較高的消費水平,進入歐盟市場的企業都需要遵守歐盟的嚴格標準)。2018年出臺的旨在保護隱私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就是如此,頒布后就引發了全球效仿。而現在我們已經能見到《數字市場法案》的模仿版或者變體,比如,在日本、英國、巴西、墨西哥甚至印度。我認為,《數字市場法案》將成為真正的國際標準。”
一些《數字市場法案》的模仿版本,如日本提出的立法,比《數字市場法案》更有針對性,范圍也更窄;而另外一些國家,尤其是英國,則希望監管更嚴格。英國提出的《數字市場、競爭和消費者法案》比《數字市場法案》更進一步,要求科技巨頭向競爭對手的搜索引擎開放數據,加大打擊虛假在線評論力度,并徹底改革應用商店。
似乎是為了顯示執法的決心,歐盟于3月4日拿蘋果公司“開刀”,宣布對蘋果予以反壟斷處罰,罰款近20億美元,理由是該公司濫用其在音樂流媒體應用程序分發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違反歐盟反壟斷法規。這起訴訟的發起者是以瑞典音樂流媒體服務Spotify為首的一批小型科技公司。
谷歌公司最近也收到通知,被歐盟處以24.2億歐元(約合26.4億美元)的反壟斷罰款,原因是它使用自己的比價購物服務,以此獲得的優勢,相對規模較小的歐洲競爭對手而言,是不公平的。
蘋果和谷歌都正在對處罰決議提起上訴。
此前,歐盟側重于消費者保護的《數字服務法案》也已經于今年2月17日正式在全部網絡平臺生效。有媒體認為,歐盟《數字市場法案》具有里程碑式意義,其正式生效是“監管大型科技公司的重大轉折點”,《數字市場法案》確定的涵蓋范圍及處罰力度,也意味著該法案將對全球數字產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新法案仍將某些數字市場排除在反壟斷考量之外,包括流媒體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