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恩忠
紫禁城自古就是宮禁之地,然而在1917年7月11日,紫禁城上空竟有飛機掠過,還投下了炸彈,這是怎么回事?
利用張勛 1916年6月6日,百日皇帝袁世凱命歸黃泉,次日黎元洪以共和元勛名義宣布接任總統(tǒng)。之后,國務(wù)院總理段祺瑞因政見不合,被黎元洪解職。段祺瑞“憤然”離京,住進天津租界,并攛掇“辮帥”張勛發(fā)動復(fù)辟。1917年6月,張勛率5000“辮子兵”開進北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國會。1917年7月1日凌晨,溥儀被擁重登皇帝寶座。
這一倒行逆施的行動引起全國反對。段祺瑞知道利用張勛驅(qū)散黎元洪和國會的目的達到了,于是打起“反對復(fù)辟”“保衛(wèi)共和”的旗幟,起兵討伐張勛。
為了配合戰(zhàn)事的進展,段祺瑞命令出動飛機參戰(zhàn)——7 月11日,在京郊機場3 架“高德隆”式飛機依次起飛。飛機首先“光臨”了豐臺地區(qū)的“辮子兵”陣地,沒見過這個陣勢的“辮子兵”們四散奔逃,潰不成軍。之后飛機到達南河沿張勛住宅上空,從飛機上投下的手榴彈讓這位“辮帥”全家魂飛魄散。接著飛機掠過紫禁城上空,先后投下了3顆手榴彈,完成了此行的任務(wù)。
嚇壞溥儀 三顆手榴彈一顆落了在隆宗門外,一顆落在了御花園里,一顆落在了隆福門上。當時的震驚令溥儀30多年后仍然記憶猶新。他在《我的前半生》中寫道:“飛機空襲那天,我正在書房和老師們說話,聽見了飛機聲和從來沒聽見過的爆炸聲,嚇得我全身發(fā)顫,嚇得師傅們面無人色。當時各宮人聲噪雜,亂成一團。這些炸彈炸傷了抬‘二人肩輿的轎夫一名,炸壞了水池子的一角,第三個沒有炸,不過把太監(jiān)們嚇了個半死。”
(摘自《北京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