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玉是河南安陽人,畢業前夕,中國首座、世界唯一的以文字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如圖)在河南安陽落成,正在招聘講解員,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并順利通過面試,成為博物館首批14名講解員之一。
半個月背下10萬字
入職伊始,楊小玉經歷了從軍訓演練到形體發聲,從古文字發展到文字演變、模擬試講的全方位崗前培訓。她深深地體會到,做到“講”與“解”的完美結合,不僅要懂得講解方面的禮儀知識和講述技巧,還得學習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等方面的知識,內容涵蓋十幾個學科。
開館在即,講解詞有10萬多字,必須在半個月內背下來。楊小玉一邊做開館準備工作,一邊背誦講解詞。她走路、吃飯,甚至睡覺時,都在思考講解詞有沒有背熟、語音語調是否合適、儀態是否端莊優雅、手勢是否準確、眼睛能不能跟觀眾有效溝通。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小玉在結業考核中取得優異成績,被評為優秀學員。
2009年11月16日,中國文字博物館正式開館,參觀者摩肩接踵,人數迅速突破每天8000人次。楊小玉既興奮激動,也有些緊張,好在事前準備充分,順利完成了當天的任務,她舒心地笑了。
楊小玉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為切入點,生動闡述著中國文字的歷史源流與現代價值。她根據參觀者特點的不同,調整講解內容和表達風格,因人施講,講解時長可以壓縮在20分鐘之內,也可延長到3個小時甚至一天。
楊小玉邊說邊比畫,將中國古文字和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并且耐心地解答參觀者提出的問題。有人稱贊她是“活字典”,也有人說她是“百事通”。從普通的講解員到講解組組長,楊小玉在一次次的歷練中,不斷蛻變、成長。
創設“舞動的漢字”主題課
為了讓孩子能聽懂古漢字的“話語”、明白文物的“聲音”,楊小玉絞盡腦汁,翻閱古文字典,學做動畫視頻,編寫打油詩……成了無所不能的“超人”。她創設“舞動的漢字”主題課,啟發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擺出甲骨文的造型。通過寓教于樂的活動,孩子們了解到隱藏在漢字背后的歷史文化信息,加深了對造字依據的理解。
甲骨學堂講座場場爆滿,許多鄉村學校也打來電話咨詢,但因路程遠、缺經費等原因,沒有組織學生來參觀。2019年9月,中國文字博物館啟動“漢字精神勵少年”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將文化展覽從博物館移到學校,將豐富的研學體驗活動帶到偏遠貧困地區和革命老區。幾年來,楊小玉們共研發了160多個漢字主題教育項目,舉辦文字教育活動1500余場,5萬多個家庭參與活動,中國文字博物館也被評為全國首批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楊小玉參與策劃開發了甲骨文課程,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她參與編寫的《甲骨學堂——中國文字博物館漢字教育系列精品課程》一書榮獲河南省博物館學一等獎、河南省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
漢字既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直播課上,楊小玉用畫畫和甲骨文動漫的方式,向海內外的學生和家長講述殷商時期與人們衣、食、住、行相關的甲骨文字,讓海外友人也能領略到最古老漢字甲骨文的魅力。
楊小玉每次走進中國文字博物館,就像穿行于時光隧道,與3000多歲的古文字對話。原來,說文解字也能成為“浪漫職業”。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