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縣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東南部,地處怒江上游,縣城所在地白馬鎮海拔3260米。東鄰左貢縣、察雅縣,南與察隅縣接壤,西靠洛隆縣、林芝市波密縣,北連昌都市卡若區、類烏齊縣。
八宿藏語意為“勇士山腳下的村莊”。清雍正三年(1725年)劃歸西藏后,由拉薩功德林寺派人管理。清末,改土歸流時并入恩達縣。民國初年后,改設八宿宗。1951年,成立八宿宗解放委員會。1959年5月,八宿宗改為八宿縣。1964年1月,縣政府遷駐白馬鎮。現轄1區、1鎮、14鄉、125個村民委員會。2014年11月,昌都撤地設市,八宿縣屬昌都市管轄。
在西藏昌都八宿縣的川藏公路怒江大橋旁,矗立著一座老橋墩(見圖),往來的車輛經過時會不約而同地鳴笛致敬。報道稱,聽當地的百姓說,當年一位戰士修橋時不慎掉入了正在澆筑的橋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戰友們想盡辦法也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如今,旁邊的第二代怒江大橋修起來了,老橋墩依舊沒拆,成為聳立在滔滔江水中的一座歷史豐碑。每到清明節,當地百姓都會在橋上系上潔白的哈達,紀念筑路英雄。
西藏和平解放后,11萬人的筑路大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以3000多名英烈捐軀的代價,于1954年建成了總長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結束了西藏沒有現代公路的歷史,在“人類生命禁區”的“世界屋脊”創造了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怒江大橋段由18軍54師162團2營4連某排,擔任最危險的任務,戰士們用最原始的手鑿、肩扛,8個月的浴血奮戰,建起了怒江大橋。18軍進藏,沿途還幫藏族群眾修房子、看病等,結下了深厚的情誼,被稱為金珠瑪米、菩薩兵。這些菩薩兵奉獻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投身西藏建設。西藏迎來了快速發展期。
(綜合《光明日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