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馬佳
本刊記者:王教授您好!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綠色技術是首要要求。請您談一談如何通過技術革新解決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問題?
王育寶: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底色,更是催生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我國雖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但仍存在諸如推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的組織體系、發展機制和政策不完善,科技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層次低,產學研協同創新“散而不強”,重大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碳核算、碳檢測等公共服務機制不太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尚未健全,自主研發能力不足等諸多“卡脖子”問題。要加快發展綠色生產力,必須多措并舉,夯實綠色科技創新基礎,促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王育寶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李瑜 攝
分類部署發展綠色低碳技術。加快研發更高效、更可靠、更經濟的不同品種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突破,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及支撐技術攻關,推動儲能技術集中攻關和示范試驗,開發核電優化升級技術、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技術、新一代核電技術等。圍繞煤炭、油氣、火力發電等傳統能源行業,研發煤炭綠色智能高效開發利用技術、油氣安全保障供應技術、能源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化共性關鍵技術,支撐能源產業優化升級。研發新一代高效、低能耗CCUS(碳鋪集、碳利用與碳封存)技術和裝置,提高CCUS的經濟性,開展百萬噸級CCUS全流程示范。
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系。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建立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聯合體。完善綠色低碳科技協同創新機制,進一步細化落實容錯制度,建立多方聯合攻關的創新協同機制。根據技術成熟度評估,設立示范工程、示范區,降低投資風險,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問題。
本刊記者:“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是我國“雙碳”戰略實施的一項基礎性制度變革。請問“碳排放雙控”在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具有哪些新優勢?
王育寶:“能耗雙控”是指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控制。“碳排放雙控”是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和強度控制。“碳排放雙控”是對“能耗雙控”的繼承和發展,兩者都是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促使新質生產力提速的重要手段。加快“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制度轉變,就必須進一步強化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引領能力。

?位于銅川市宜君縣的哭泉鎮和云夢鄉一帶的光伏、風力發電機組,點亮綠色鄉村振興之路

△神華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
“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制度轉變,倒逼企業必須提高綠色低碳技術自主創新水平與能力、生產更多具有綠色國際競爭力產品、有效應對美西方征收“碳關稅”等綠色貿易壁壘,也將帶來我國可再生能源電力需求的激增,進而加快我國能源由以煤炭等化石能源為主結構轉向以新能源為主低碳綠色結構的轉型步伐,提升我國新能源開發利用水平和終端用能電氣化水平,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質量。
本刊記者:在“雙碳”戰略目標引領下,陜西堅持綠色發展,推動一批含綠量高的產業在三秦大地“開花結果”。請您談一談陜西如何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為新質生產力“提速”?
王育寶:近年來,陜西省委、省政府堅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高度重視能源等產業低碳綠色產業鏈建設,出臺的系列政策措施產生了良好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但仍存在諸如高校院所低碳綠色技術研發能力不足、人才培養專業老化、與國際接軌的行業碳核算方法學和碳計量標準體系沒能建立等問題。打造綠色低碳產業鏈,為能源新質生產力提速,陜西省可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對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的支持力度,完善行業“雙碳”激勵政策。持續發揮財稅政策作用,給予企業低碳綠色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補貼,加快深度脫碳技術、CCUS等關鍵性技術引進吸收和創新、應用。鼓勵因地制宜建設分布式與集中式光伏發電、可再生能源離網制氫、綜合能源站等基礎設施,打造規模化低成本綠色能源供應體系。完善差別化峰谷電價機制,鼓勵光伏、風電等主體與周邊用戶直接交易。引導金融機構加大綠色低碳項目支持力度等。
加快建立完善的碳統計碳核算制度,健全“雙碳”標準計量體系。強化理論研究,構建與世界接軌、全國統一的碳計量、碳統計、碳資產管理等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雙碳”標準計量體系,推動國內國際互認,有效應對國際“碳關稅”;運用在線實測設備,加快建設制造業“碳足跡”背景數據庫,構建完整的產品能源消費側、生產側數據基礎,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追溯、核算、分拆、扣減等,減少人為誤差,提升減排質量。

?工作人員在比亞迪西安新能源產業基地汽車總裝生產線工作

△智能化引領煤炭工業升級,圖為陜煤黃陵礦業數字化指揮中心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促進電力市場、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聯動。隨著“雙碳”戰略持續推進,面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電力市場建設和運營就成為電力減污降碳重點。這就需要在市場機制下,建立起電力、綠證、碳排放權交易(含CCER)等市場交易的耦合聯動機制。目前該項工作理論研究才剛開始。下一步,應盡快圍繞揭示考慮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電力市場、綠證市場以及其他環境權益產品交易市場的耦合互動關系和關鍵聯動技術突破開展研究,提出基于區塊鏈等新技術的綠證、碳排放權聯動的聯合交易模式和電—碳市場聯合激勵機制,破解聯動技術和政策障礙。
本刊記者:“新質生產力”不再依賴于傳統的大規模資源投入和高能耗的增長模式,而是走出一條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增長路徑,請問陜西能源化工產業要如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搶抓“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機遇?
王育寶:能源化工產業是陜西省的支柱產業,占全省工業的“半壁江山”,這主要是由陜西省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但陜西能源化工產業“大而不強”,還有很大的提質增效空間和潛力。要促進陜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搶抓新質生產力發展機遇,提升能源化工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具體可采取的措施有:
統籌建立省級能源化工產業低碳綠色轉型發展的組織協調機制與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的領導機構。研究制定并提出、實施能源化工產業和關聯行業發展中出現的各項重大問題解決方案,并結合行業實際,鼓勵陜北榆林市、延安市等重點縣區和陜西煤業化工集團、延長石油集團等龍頭企業積極穩步開展自主創新發展試點示范,提升全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發揮領導機構上聯中央、下聯地方和企業的溝通作用,就促進能源化工行業創新發展的相關法律法規制定完善、行業標準制定和監督檢查制度健全、公眾參與、對外合作交流等提出更中肯專業建議。
明確能源化工產業低碳綠色轉型科技創新方向和領域,并給予重點支持。加大以煤炭為主化石能源清潔高效低碳綠色技術開發利用,有效降低能源燃燒過程中污染物和碳的排放,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積極發展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等智慧能源利用技術,提高火力發電柔性調峰能力,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和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構建;積極開發利用儲能技術、CCUS技術,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同時,要出臺支持能源化工產業低碳綠色技術開發和產業轉型的政策,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支持體系和綠色低碳技術標準體系等,保證產業轉型發展能獲得必要的財力物力與人力支持等。
突出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發揮能源化工領域中央企業的核心作用,主動聯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社會服務機構,建立能源化工領域由龍頭企業牽頭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等產學研聯合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聯合攻關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立足科技創新發展前沿,建立市場化能源化工企業“雙碳”領域高端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助力實現“雙碳”戰略目標。
本刊記者:當前全球能源供應鏈快速重構,能源安全風險加劇。面對挑戰,如何以新質生產力引領我省新型能源體系建設?
王育寶: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智慧”“安全可靠、成本可承受、環境可持續”的新型能源體系是重中之重。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能源革命和低碳綠色轉型,必須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處理好發展與減排、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局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轉變觀念,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快速轉型。樹立低碳綠色生產和消費觀念,加快能源動力方式顛覆性變革,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實現節能提效實效化、電力結構去碳化。加快用能方式變革,促進新能源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發展,穩妥有序推進全省范圍內新增清潔取暖項目等,推進終端用能清潔化低碳化。
強化創新,推進能源產業現代化體系建設。完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積極開展能源基礎性關鍵核心技術和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攻關。加快培育壯大以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延伸氫能、儲能、碳排放權交易等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產業鏈,加快多能互補協同、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積極構建并推動源荷互動乃至荷隨源動的新型電力系統。拓展能源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場景,使能源供需兩端更匹配、更安全、更經濟、更綠色。
合理規劃,提升能源供應鏈彈性韌性和安全水平。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作用,科學合理優化煤電、新能源發電、供熱布局。加大油氣超深層、超超深層勘探開發,促進增儲上產。加大能源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步伐和建設質量,持續優化完善電網主網架,推動油氣氫管網設施工程、跨省輸電通道等的建設,提升電網消納新能源電力能力。強化迎峰度夏、度冬電力供需預測預警,做好供能保障。
完善機制,增強能源高質量發展動力和活力。建立健全綠證、綠電、碳排放權等市場化交易機制,加快推動綠證、綠電、碳市場、CCER市場等有效銜接。加強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碳排放權市場體系建設,持續提升能源電力減污降碳能力。推動微電網、虛擬電廠、智慧能源等能源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全新商業模式。此外,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入參與全球能源治理體系變革,重塑省內、國內乃至面向國際的供應鏈。
本刊記者:謝謝王教授精彩的分享,相信您對新質生產力的解讀和建議會給行業帶來更深層次的啟發,并為領域內的研究提供借鑒作用。
王育寶:很高興能在《陜西畫報》這個平臺與同行共同探討。我們應抓住新機遇,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圍繞數智化綠色脫碳轉型發展核心,結合自身實際,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爭當陜西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弄潮兒。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省科技廳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