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面戰旗紅》創作組

榮譽戰旗名稱:葉挺部隊
授旗時間:1947年8月28日
授旗時戰斗序列: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31旅92團
授旗領導機關: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司令部、政治部
授旗前后主要戰斗序列沿革:前身為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的1師3旅特務連;1943年1月,組建新四軍1師3旅特務營;1945年1月,以3旅特務營為基礎,加入(南)通如(皋)啟(東)海(門)等地方武裝,擴編為新四軍蘇中軍區第4軍分區特務團;9月,改稱第4軍分區特務1團;11月,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59團;1946年9月,為新四軍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31旅92團;1947年2月,為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31旅92團;1948年2月,為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第11縱隊31旅92團;1949年2月,為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29軍85師254團;1950年11月,改編為第10兵團兼福建軍區直屬85師254團;1952年5月,改編為福建軍區水兵85師254團;1953年6月,改編為福建軍區水兵師2團;1955年1月,改編為海軍陸戰師陸戰1團;1957年8月,改編為南京軍區守備第11師68團;1969年12月,為上海警備區警備第2師9團;1985年8月,改為南京軍區守備第1旅;1993年1月,為上海警備區某海防旅;2017年,為東部戰區陸軍第72集團軍特種作戰某旅。
戰旗精神: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作風;當尖兵,打硬仗,拖不垮,打不爛的革命志氣。(簡稱“三鐵一氣”)
葉挺名震四方,就像三國名將趙子龍一樣,一身英氣,無人不曉。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葉挺不僅是驍勇善戰的“鐵軍”掌門,還是人民軍隊的創始人、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首任軍長、36位無產階級革命軍事家之一。
但要說起葉挺城,知道的人卻并不是很多。其實,葉挺城即今日江蘇鹽城。1946年4月8日,葉挺因飛機失事罹難,蘇皖邊區政府為紀念他,采納鹽城各界人士建議,遂將新四軍長期戰斗并重建為軍部的鹽城改為葉挺城。
1947年8月,人民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為配合劉鄧大軍挺進中原和山東戰場內線殲敵,我華東野戰軍所屬蘇中、蘇北部隊果斷發起了葉挺城攻堅戰,亦稱鹽城戰役。戰役中,誕生了一批敢打敢拼、以葉挺名字為至上光榮的“葉挺部隊”。第11縱隊31旅92團和第12縱隊35旅103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上,92團高舉“葉挺部隊”戰旗,接受了人民的檢閱。
1947年夏末,正值三伏,廣袤的蘇北平原驕陽似火,熱浪滾滾。一群身穿簡樸軍裝的漢子圍坐樹下,揮汗如雨,爭論不休。他們是華東野戰軍第11、第12縱隊和地方部隊的領導,難得碰在一起,群英匯聚,研討如何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一面堅持陣地,一面舉行反攻”的指示精神。
會議由中共華中工委書記陳丕顯主持,他掃了一眼與會人員,第11縱隊兼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姬鵬飛、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胡炳云、政治部主任李干輝,第12縱隊兼蘇北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副司令員常玉清、副政委兼35旅政委謝振華、參謀長覃健、政治部主任孫克驥等,個個精神飽滿。
見大家都靜了下來,陳丕顯邊搖蒲扇邊說:“劉鄧大軍最近舉行了魯西南戰役,拉開我軍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牽制了國民黨軍主力,雞一飛狗就跳哇,蘇中、蘇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頻繁調動,混亂不堪。據此,我軍應集中優勢兵力,乘虛而入,攻敵不備,一舉奪回葉挺城,斷敵南北交通。”
在座的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將,大家很清楚,葉挺城是蘇北平原上連接蘇魯地區(南)通(贛)榆公路線的交通樞紐,城內建有大型軍火和物資倉庫10余座,屯儲著大量武器彈藥、被服裝具、食品和裝備器材,是國民黨軍聯勤總部在蘇北的重要補給基地。城四周和城墻上筑有大量工事,城內主要建筑物和路口均設有地堡,城外構筑衛星據點,并有水深面闊的串場河環繞,防守十分嚴密,易守難攻。
這就是只渾身長角的肥羊,無論在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期間,一直都是各方必爭之地。
最后,經縝密商議,大家一致認為葉挺城淪為敵手已經七八個月,像把刀子橫插在蘇中、蘇北兩大解放區之間,現在該奪回來了!
從掌握的情報看,國民黨軍挑起內戰、占領葉挺城后,先后已有5個師走馬燈似的輪流駐防。兩個多月前,剛又換上了李鐵民的42集團軍1師,所屬3個團中的1團駐守西門、北門,3團駐守東門、北門,2團駐守城外伍佑、卞倉和大團。師部設在高福和大樓。
李鐵民是“變色龍”郝鵬舉的部將,外號“李老鐵”,狂妄自大,野心勃勃,與聲名狼藉的郝鵬舉如出一爐。此人自詡坐鎮葉挺城十拿九穩,信誓旦旦表示:“共產黨把鹽城改為葉挺城,我來了后還叫它鹽城。鹽城固若金湯,彈藥軍需充足,堅守半年不在話下。”
管文蔚淡淡一笑對大家說:“陳毅司令員不久前曾作詩一首,‘教爾作人不作人,教爾不茍竟狗茍。而今俯首爾就擒,仍自教爾分人狗,把叛賊郝鵬舉剝得干干凈凈。李鐵民要走郝鵬舉的死路,那就隨便,咱們活捉李鐵民,把紅旗插上葉挺城!”
被蘇北群眾親切稱為“胡老大”的胡炳云說:“李鐵民這家伙根本不是對手,我們一砸一個準!”
一貫聞戰則喜的謝振華鼓勁道:“那就趁敵立足未穩,來個速戰速決,一招制敵。”
會議決定,由陳丕顯、管文蔚、姬鵬飛、陳慶先、曹荻秋等5人組成葉挺城戰役指揮部,管文蔚任總指揮,陳慶先任副總指揮,前線指揮部設在西郊倉頭莊。參戰部隊一梯隊為11縱31、32旅,2軍分區4團,12縱34、35旅。11縱31旅92團和12縱35旅103團為戰役預備隊。
戰役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掃清鹽城南面伍佑和北面上岡等外圍據點,由11縱31旅91、93團從南、東兩面圍攻葉挺城東南25里處的伍佑鎮,32旅96團圍攻伍佑以南的卞倉、大團;第二階段在兩天兩晚時間內攻占鹽城,由12縱34旅102團攻打葉挺城東北20里處南洋岸,35旅105團在阜寧方向警戒打援,104團從西邊圍攻伍佑鎮。
戰役指揮部迅速上報了這一計劃,隨即得到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陳毅、副司令員粟裕的批準。特別強調,葉挺城曾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當地軍民對葉挺發自內心地敬重,要以此來激勵部隊敢打敢拼,殺敵立功,再次解放葉挺城。
92團當了預備隊,雖然總攻時也可能要上,但團長徐光友、政委陳伊仍不免有些失望。不過,作為戰場老將,知道兵無常態、水無常形、好鋼用在刀刃上的道理,馬上組織部隊戰前演練。
副團長李力群、副政委徐博、參謀長胡步福等分別下到連里,組織召開軍事民主會,讓大家群策群力,進行奪堡攻堅準備,同時督促班排進行戰術和單兵突擊演練。
時年30歲的徐光友,是出身紅25軍的一員虎將,從小放過牛,12歲參加紅軍,15歲擔任通信排排長。
一次阻擊戰中,他帶領全排頑強御敵,掩護撤退時,左腳被敵手榴彈炸傷,死里逃生躲進深山,遭遇斷水斷糧的困境,全靠人民群眾掩護救助,才保了一條命。
當了警衛連連長后,一次遭遇戰,徐光友掩護被敵重圍的軍長徐海東撤離,自己因寡不敵眾,受傷掉隊,也是在老百姓保護下,三天三夜才被戰友救回。
在徐光友心里,人民群眾就是再生父母,人民軍隊是為人民打天下,誰也不準違背人民的利益,破壞群眾紀律。在他的帶領下,92團的群眾工作一直十分出色。
他對全團說:“這次戰役就是為了葉挺城人民的復仇之戰,92團不能當甩手掌柜的,要為奪回這座光榮之城作貢獻,還葉挺城民眾一個朗朗乾坤。”
為了打好首戰,落實陳粟首長指示,戰役指揮部特意頒發了第三號政治命令:“葉挺城攻堅戰務必全勝,哪個團先攻進城,首先完成任務,支援兄弟部隊好,戰場紀律好,就授予哪個團‘葉挺部隊光榮稱號!”此外,還設置了“葉挺營”“葉挺連”“葉挺勇士”等光榮稱號。
各團接到命令后,立即在部隊廣泛傳達、深入動員,猶如在干柴上點了把火,開展了殺敵立功、爭取榮譽的革命英雄主義競賽活動。
92團政委陳伊在動員大會上說:“誰英雄,誰好漢,我們在葉挺城戰役中比比看!今天我們是預備隊,明天我們要當突擊隊!”
1營營長楊增彤表態說:“作為從老1師發展起來的英雄部隊,我們1營決不含糊,沖鋒陷陣,‘葉挺營榮譽稱號誰也搶不走。”
3連6班副班長陳和進在決心書中寫道:“‘葉挺勇士就是我的目標!”
另一個擔任預備隊的103團,與92團一樣是縱隊主力,憋得嗷嗷叫,死盯著92團,也發誓要爭取當上“葉挺部隊”。
8月6日晚11時許,戰役開始,參戰部隊以伍佑為中心分頭進入陣地。
7日清早7時許,91、93團突進伍佑鎮第一道圩后,向縱深逼近,并開始向各據點進行近迫作業。下午1時45分發起攻擊,各部在炮火支援下,勇猛突擊。
93團1營突破敵主陣地外圍的土圩后,以炮火摧毀了北街核心碉堡和火力點。沖在最前面的3連遭遇敵暗堡中的機槍封鎖,情急之下,連長命令兩個尖刀班在街道兩側民房內墻打洞,向前挺進接敵,最先突進北街中心區,后與友鄰協同全殲守敵。3營則突破東北街,向中心區發展。

91團2營在一個小土圩里與敵人1個連對峙。教導員命令各連陣前喊話,展開政治攻勢,宣傳我軍優待俘虜政策,直接瓦解了敵人。
接著,2營繼續向小土圩南邊青龍橋口挺進,對依托橋頭堡負隅頑抗的130多名敵人展開包圍,先以猛烈炮火炸塌了敵兩個橋頭堡、炸毀了延伸的野戰工事,接著仍以陣前喊話的方式展開政治攻勢,迫殘敵繳槍。
在大團攻擊方向,32旅96團1營2連利用夜暗登上7條木船,駛入離對岸200米的守敵河灣灘頭位置,隱蔽待機攻擊。8月7日拂曉,在炮火支援下,2連3班突擊組首先強渡靠上對岸,猛撲到土圩上,消滅了前沿之敵。
慌亂的李鐵民親自打電話給2團團長,吼叫道:“一定要守住,一定要守住,大團不保,鹽城則危!”
面對敵人組織的反擊,2連指導員朱廣泰端起機槍對敵橫掃,突擊隊員隨后跟進,打垮了敵人的反擊,控制了土圩子。
天亮后,敵人在土圩子東南角負隅頑抗,我96團攻擊部隊將敵四面包圍,一邊用小炮轟擊,一邊展開政治攻勢,終于迫使1個連的敵人全部繳械投降。
攻擊到下午3時許,鹽城南北的大團、卞倉、伍佑、南洋岸等敵據點被我第11、第12縱隊攻擊部隊相繼攻克,殲滅守敵2團全部和鹽城縣保安隊等地方反動武裝共計1500余人,繳獲一部分武器彈藥裝備和大批軍用物資,控制交通線80余里。
在我軍強大攻勢下,不到一天,戰役第一階段——肅清外圍據點戰斗順利完成,李鐵民費盡心機打造的“鐵的鹽城”第一道防線徹底破防,盤踞在上岡、岡門、新興場據點里的敵人,紛紛龜縮至葉挺城。
聽著槍炮聲由稀疏到密集,又由密集到稀疏,92團官兵心里也隨之漲落起伏、七上八下,看著兄弟部隊押著俘虜、拉著繳獲物資下來,十分眼饞,求戰熱情高漲。有的戰士干脆自嘲:“人家吃肉,咱連湯都喝不上嘍。”
103團團長王志增也打過電話來串聯,向老伙計討主意。徐光友十分有把握地表示:“仗有得打,耐心等。”徐光友的大將風度,影響了整個92團,大家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等待戰役第二階段圍攻葉挺城的關鍵時刻到來。
8月10日,攻城部隊各部均抵達葉挺城郊外四周,形成了對葉挺城的合圍態勢,第二階段圍攻葉挺城開始。
按照預定方案,11縱31旅主攻東門,32旅主攻南門,2分區4團從串場河南天主教堂方向泅渡攻城,12縱35旅攻西門,34旅攻北門,31旅93團和35旅105團分別負責東臺、阜寧方向的警戒打援。攻城部隊把整個城區圍得鐵桶一般,轟得跟蜂窩一樣。
為了準確指揮、有效殲敵,管文蔚總指揮把指揮部移至距前沿陣地1.6公里的地方。他仔細觀察了敵人的防御態勢后,立即決定把預備隊都拉上去,不給守敵半點喘息機會,一鼓作氣拿下城池。
接到參加攻城的命令,92團、103團上下一片歡呼,立刻進入戰斗狀態。
8月11日凌晨1時30分,憋足勁的92團一舉渡過東門閘。3時30分,攻占了東門外之八臘廟、三角圩子兩點,殲敵4個班。
4時整,92團1連向長角廟之敵發起攻擊,只用5分鐘就俘敵17人。接著,92團又派了兩個連,抵近城墻邊進行土工作業,開挖了數條曲折的龍形交通壕。
其他攻城部隊進入陣地后,也紛紛控制各門要點,進行土工作業,迫近敵城墻,對守敵形成巨大壓力。
8月11日拂曉開始,2分區4團向南門外天主教堂發起猛烈攻擊,并于當天下午4時占領天主教堂,殘敵退入城內。
至此,東門、南門外圍全部為我軍占領。不過,敵人為固守內城,早就把河面上通向內城的橋梁逐一加以毀壞或拆除。
8月11日夜晚,攻城各部隊不顧連續作戰的疲勞,借著淡淡的星光,在串場河上架設臨時簡易橋梁,以備攻城。
92團1營3連負責突破的地段河面上,連長張國生和指導員何兆祥一個指揮火力壓制敵人,一個組織人員加強政治鼓動,配合得十分默契,一個多小時就搭好了簡易突擊便橋。
31旅旅長段煥競等主要領導深入到河岸,一面親自組織指揮,一面和戰士們一塊搬運器材。不久,所有連隊都架好了便橋,并趕制了過水浮橋和爬城大梯、巷戰用梯子,做好了一切攻城準備,只等上級下達總攻命令。
8月12日凌晨4時許,葉挺城的輪廓已經隱約可見。敵人苦心構筑的防御工事顯現在戰士們面前。兩丈高的城墻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槍眼,每隔數丈就有碉堡。城前地堡密布,一條10米寬的護城河繞城而過,岸坡陡峭。李鐵民仍想借此拼命一搏,故拖延時間,等待增援。
92團團屬迫擊炮和各連六〇炮排的炮手們架好了炮,突擊隊隊員在步槍上裝上了雪亮的刺刀,蹲伏在離敵人40多米的交通壕里,隨時準備出擊。
凌晨5時整,3顆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戰役總攻開始!各部隊各種口徑的火炮、輕重機槍突然一齊轟鳴,成群的炮彈向敵陣地飛去。
炮手商長生瞄準好后,三炮過去,就命中了兩個隱蔽式碉堡。又“轟隆”一聲,我軍的山炮把敵人最大的炮樓打了一個大洞。敵人開始慌亂,一個個狼狽地抱著頭從碉堡里爬出來,逃到壕溝里,到處亂竄。
半小時后,敵大部分碉堡皆為攻城部隊的炮火所摧毀,城墻也被轟開了一個大豁口。
進攻的時間到了,攻打東門的92團,在團長徐光友、政委陳伊指揮下,集中全部輕重機槍,向對岸敵堡進行猛烈掃射,掩護突擊連強渡護城河。
92團1營摧毀東南面敵碉堡3個,營長楊增彤下令出擊。3連架橋組組長是2班班長張云德,立刻帶著兩名戰士,躍出交通壕,抬著用長梯和帆布做成的浮橋,迅速撲到齊胸深的護城河里搭浮橋。
慌了手腳的敵人拼命向河里扔手榴彈,張云德等人全然不顧,迅猛地把浮橋向前一推,浮橋像箭一樣搭上了對岸。橋架成了,突擊隊的戰士們迅速從浮橋上跑過,沖上對岸。
突然,橋樁被壓斷了一根,架橋員吳忠華立即帶領幾名戰士跳入齊胸的河水中,用肩膀撐住橋身,大聲喊:“同志們,快沖過去!”就這樣,接連不斷地沖過了700多人。
3連5班的戰士通過浮橋后,向城墻沖去。指導員鄧江山大喊:“同志們,我們是葉挺部隊,向前沖就是勝利!”
緊跟著的是6班,副班長陳和進大喊一聲“同志們,跟我上!”便一個箭步沖到前面,帶著6班戰士迎著彈雨、順著一段被毀成斜坡的城墻,呈“一”字形斜沖了上去。陳和進越過障礙,登上城墻,迅速向城墻內的敵人扔了3枚手榴彈,炸死炸傷幾名敵人,成為登城第一人。
敵人負隅頑抗,陳和進又迅速打過去一梭子彈,打傷敵排長和敵班長各一名,其余敵人慌亂地撒腿朝城內跑去。陳和進緊追不舍,邊追邊喊“不要溜,繳槍不殺”,遂率領全班向城內方向殺去。
飛奔中,陳和進突然一個前撲,中彈倒地,班里戰友趕緊過來拉他。陳和進忍著劇痛吃力地說:“我沒有事,你們快去消滅敵人,6班……加油啊!”說完,又咬緊牙關向前爬了幾米,壯烈犧牲。
在陳和進英雄壯舉的激勵下,擔任突擊隊的3連和后續的7連指戰員奮勇向前,像一把把尖刀直插敵陣,以摧枯拉朽之勢,從東門一直打到西門口,迅速割裂了敵人的防御體系。
早上6時左右,92團1營3連于南水關東邊首先突入城墻,隨后92團2營5連突破東門,這兩支突擊隊迅速穿過市區,邊沖邊打,一直打到西門口。
后續的93團3營緊隨沖擊,幾支部隊分進合擊直插敵陣,打得敵人丟盔卸甲,向街心逃去。
同時,91團和2分區4團也由南門的民主橋、解放橋、太平橋方向攻進城內。
在城西北方向,靠前指揮的35旅政委謝振華,指揮由103團1營2連31名指戰員組成的突擊隊,在隊長高簡銀率領下,冒著敵人15挺輕重機槍、200多條步槍形成的交織火網,機智靈活地沖破了80米長的開闊地,涉過兩丈多寬齊腰深的壕溝,沖到了城墻下,向城頭甩出了排子手榴彈,炸得敵人暈頭轉向。隨即,8架云梯靠上了城墻,勇士們開始向城墻攀登。
1排排長馬標拖著負傷的右腿,咬緊牙關,第一個跳下水溝,第一個奮不顧身地爬上城頭,第一個把紅旗插上了城墻,僅用了4分鐘。
后來,共產黨員魏振邦見紅旗被敵人炸倒,又不顧彈雨沖了上去,一連刺倒兩名敵人,將紅旗第二次插上城頭。
見紅旗在城上飄揚,突擊隊勇士士氣大振,和數十倍敵人進行了血肉橫飛的白刃戰,最后殺得只剩下6個人。高簡銀隊長大呼:“同志們,守住缺口,死也要完成任務!”
共產黨員江海奮不顧身地沖上城頭,用大刀向敵人砍去。他在砍死兩個敵人后中彈掉進了護城河,又奮力掙扎打完最后一顆子彈,沉入水中。
一個戰士被敵人叉下了城墻,第二個戰士又迎著叉子沖上去。敵人推倒了云梯,突擊隊員們再一次重新架起來攀登。
清晨,葉挺城頭槍聲、殺聲、爆炸聲交織在一起,已身負重傷的突擊隊隊長高簡銀,帶著4名戰士始終死死守住缺口,為后續部隊登城贏得了時間。
17歲的小戰士于繼仁登城時,腿已負傷,他堅持爬上城墻,用手榴彈炸死了敵機槍手。
8班班長羅榮登上城頭剛露出半截身子,鼻子就被敵人魚叉戳穿。他忍著劇痛,左手死死抱住墻頭,右手趁勢將沖過來的敵人拉下城去,然后用盡全力爬上城墻,用手榴彈炸死兩個手執魚叉的敵人,把倒下的紅旗第三次插上城頭。
敵人組織了兩個連的兵力瘋狂反撲,封鎖了103團一梯隊的沖鋒道路。主攻連傷亡嚴重,城墻上的敵人以為我軍突擊隊失去了反沖鋒的能力,便一窩蜂地爬向突破口。這時,身負重傷的羅榮突然打出了一梭子機槍子彈,撂倒了20多個敵人。
勇士們死死守住突破口,子彈打光了,就與蜂擁而來的敵人展開肉搏,登上城頭的7名勇士有5人受傷。
這時,王志增團長率一梯隊快速登上城墻,指揮后續部隊沖進城內,打開了北城大門,與敵人展開了巷戰。
34旅旅長廖成美率一個營,由城西北角迅速通過敵人布雷區,渡過深水護城河,從35旅103團1營剛打開的突破口進入城內,直插北門,接應正在北門和敵軍激戰的102團從北門突入。與此同時,100團也由西門附近的福音醫院攻入城內,城北門完全為我軍所占。
殘敵亂哄哄退入鹽城中學大操場,我軍炮兵追上幾發炮彈,正好落在敵群中央,頓時敵人死傷一片。
李鐵民見大勢已去,帶領部分殘敵退守鹽城東北小圩子——鹽城中學核心據點,企圖依托堅固工事負隅頑抗。
天明后,敵人兩架飛機輪番向35旅陣地掃射,但也挽救不了守敵注定失敗的命運。
激戰至中午12時,我軍集中炮火對困守大圩之敵實施了猛烈攻擊,彈如雨下,將敵工事全部摧毀,圩內一片火海,殘敵斗志盡失。
在旅政委謝振華直接督導下,103團逼近鹽城中學以西,由正北、西北和東南方向實施主攻。接著,第11縱隊91團、第12縱隊特務團也猛插到鹽城中學后墻角的敵地堡群附近。
91團3營9連直穿敵心臟,沖進圩子,甩出一排手榴彈后,利用政治攻勢,把敵少將師長李鐵民和42集團軍少將副參謀長韓伊明等34個敵軍官俘獲。
經過15個小時激戰,被敵人占領7個多月的葉挺城終于重獲解放,“鐵的鹽城”被“鐵的新四軍”一拳砸破,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葉挺城戰役,先后攻克通榆路上阜寧經鹽城至劉莊及其兩側重鎮19處,控制通榆公路200華里,殲敵7250人,繳獲各種火炮及擲彈筒150門(具),輕重機槍170余挺,長短槍3300余支,軍用卡車32輛,汽艇3艘,騾馬100余匹,電臺6部,子彈30余萬發,以及糧食、豆油、各式罐頭食品,還有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此次戰役的勝利,使蘇中、蘇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截斷了國民黨軍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補給線,支援了山東戰場的內線殲敵,對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陳粟大軍進軍豫皖蘇邊區給予了戰略配合,打亂了國民黨軍的部署,對扭轉整個戰局,爭取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戰后,新華社華中分社于8月15日評論稱:葉挺城為我軍解放之第一座堅城。8月19日,《蘇北日報》發表的社論指出:這是華中被蔣介石占領、我華野主力北撤之后的空前勝利。《大眾日報》發表的社論指出:這也是蔣介石在華東戰場重點進攻中遭受的嚴重挫傷。
中共中央華東局和華東軍區傳令嘉獎參戰有功部隊。31旅92團、35旅103團獲“葉挺部隊”榮譽稱號;92團1營、103團1營獲“葉挺營”榮譽稱號;92團1營3連、103團1營2連獲“葉挺連”榮譽稱號。追授第一個登城犧牲的陳和進“葉挺英雄”稱號,授予最先入城的張云德、陸和順、謝桂華、穆益文、江洪發、顧明德、姜廟桃、陳永慶、姜炳生等9名指戰員“葉挺勇士”稱號。給突擊隊隊長高簡銀、班長羅榮等4人記特等功一次。
用“葉挺”名字命名的稱號,是新四軍部隊的最高榮譽。一次戰役下來,兩個縱隊預備隊的團、營、連、個人都雙雙獲得了這一殊榮,這在新四軍歷史上也屬罕見。
榮獲“葉挺部隊”稱號的92團,在參加葉挺城戰役之后,又先后在淮海、淞滬、福州、漳廈等百余次戰斗中沖鋒陷陣,共有9個連隊在戰爭年代獲得了新的榮譽稱號。
新中國成立后,歷經數次大的整編,92團幾經輾轉,駐防上海,改為上海警備區海防旅。幾十年來,“葉挺部隊”作為葉挺傳人,牢記當年老團長徐光友的諄諄教誨,發揚遵紀愛民的光榮傳統,積極參與上海發展建設,傳承鐵軍精神,先后完成了APEC會議安保、抗擊冰雪災害、奧運安保、世博安保等重大任務,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保障國家重要活動順利舉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1年10月,舉世矚目的上海APEC會議期間,“葉挺部隊”優秀士官王靜奉命帶領化學救援偵察先遣分隊,為會議提供了防化保障。后來,王靜被評為“全軍優秀士官”。
2003年8月5日,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區的散貨船“長陽”號,被一艘鐵殼船撞破,油艙大量重油泄露,對黃浦江生態造成嚴重威脅。接到上級通知后,“葉挺部隊”緊急出動400余人,不顧腐蝕危險,跳到淤泥中,徒手清理厚厚的油污,很多人皮膚被灼傷送到醫院治療。經過三晝夜苦戰,共清除沾油水草近千噸、含油廢棄物和污泥480多噸,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揚。
2008年1月春節期間,我國中東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持續出現大范圍的雨雪和低溫冷凍天氣,給交通、通信、電力、能源供應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面對多年未遇的災情,“葉挺部隊”遵照總參謀部、總政治部聯合發出的《關于做好應對雨雪災情工作的指示》,當天深夜,在旅長何傳寶率領下,近2000人1個小時內機動至長江盧浦大橋,不顧寒冷,迅速奮戰。到第二天清晨,清掃完畢橋面和路面積雪積冰,疏導車輛數百臺次,保證了大橋的暢通和市民的出行,為上海人民群眾度過一個祥和的春節作出了貢獻。任務結束后,指戰員都變成了“冰雕雪人”,不少戰士的手腳、耳朵都生了凍瘡,但是他們毫無怨言。
2008年7月下旬,“葉挺部隊”擔負了奧運安保任務,預先組織了圍繞上海某體育場遭恐怖分子襲擊的救援演練。演練了快速機動到位、封鎖所有通道、指導觀眾撤離、偵檢排毒破險、金屬探測排爆、場館染毒洗消、救護受傷群眾等科目,特戰隊員過硬的素質和頑強的作風,受到各方好評。
2010年,“葉挺部隊”擔負世博安保任務,提出了“以萬全準備,應對萬一可能,確保萬無一失”的口號,經受住了大客流的考驗,共檢查人員430萬人次,檢查箱包200多萬件,為上海世博會作出積極貢獻。安保任務完成以后,他們又來到外灘黃浦公園、陳毅廣場和觀光平臺,開展為城市植綠、清潔街面、養護綠化帶等助民活動。
2017年春,在新一輪部隊體制編制改革中,“葉挺部隊”的歷史接力棒交到第72集團軍特戰旅手中。
轉型成為特種部隊后,面對從零開始的考驗、破繭成蝶的陣痛,“葉挺部隊”指戰員厲兵秣馬、上下同心。練跳傘,旅長帶頭跳出機艙,兩年內完成主戰營普跳;練潛水,指戰員不顧耳膜刺痛,不斷挑戰身體極限練攀登;練攀援,鋼筋混凝土的墻面上,一個月內留下道道深痕,有的連隊甚至找不到一雙完好戰靴。
為了適應未來作戰要求,“葉挺部隊”還抓實時備戰,深化作戰問題研究,組建“特戰兄弟班”,進行野戰化訓練,用實際行動提升部隊戰斗力水平,并取得顯著成果。
不到兩年時間,“葉挺部隊”轉型建設就取得重大突破,在陸軍“特戰奇兵—2019”大比武中,取得兩金兩銀的驕人成績,位列東部戰區第一名。
(執筆人為歐陽青、葉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