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正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小說選刊》《清明》《莽原》等報刊,中篇小說《單開伙》被收錄《中國文學年鑒2019卷》,已出版個人作品集15部,有作品被譯介到國外。
寫作就好比談戀愛,一個女孩子,明明體寒,你非得送她葛粉茶喝,人家明明欣賞輕音樂,你非得拉她聽搖滾,人家明明很古風,你偏送她潮牌服裝,誰會領你情?一句話,投其所好。寫作同樣如此。
經常聽文友發牢騷,說這輩子被文學坑苦了。說這話的人從來沒有意識到,文學從來沒需要過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文學。同樣的,我們也不能因為一次失戀就不相信愛情了,因為愛情從不需要我們來相信,是我們需要相信愛情。
認清這點真的很重要,眾所周知,小說需要有故事,沒有故事的支撐,小說想要立起來,難。這就好比一間房子沒有人住。
下面以微型小說為例,聊一聊作品被拒的幾個問題。
第一,情節開始得太慢。這是大部分作者寫作時最常出現的問題,大量地描寫景物,過分地渲染環境,詳細地刻畫人物,在微型小說中都是致命的錯誤。要知道,一篇小小說僅一千五百字左右,這么隨便一鋪開寫,便是三五百字。如今的讀者并不會留太多的耐心給作者,他們希望能夠立馬進入情節。喜歡看電影的人都有這個經驗,好的電影,從來都是一開場直接進入情節,瞬間抓住人的眼球,等你神經繃起,整個身心被勾住,眼珠不轉地盯著畫面后,節奏才緩下來,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看過電視劇《天龍八部》的人應該記得那個開頭,丐幫的四位長老去寧夏偷襲國王,被四大惡人追殺,危急時刻喬峰出場救人,力戰四大惡人和慕容復,那場面簡直叫人熱血沸騰,欲罷不能。
好萊塢有句很老的格言:故事發生在與眾不同的一天。讓主角盡快出現在這與眾不同的一天吧。
第二,人物不要太多。一篇微型小說的人物設置最多不要超過五個,超過這個數字是微型小說絕頂高手才敢冒的風險。有道是“三個女人一臺戲”,不管是不是巧合,大家會發現,微型小說中的人物以三個居多。為什么呢?這點希望大家切記,過于密集地引入角色的微型小說,會讓讀者感到窒息。畢竟,微型小說號稱是螺螄殼里做道場,容量有限,體量有限。塞進的人物多了,故事就被擠到角落了,難以展開,甚至沒有立足之地。我們平時對某人評頭論足,絕對是他身上有故事,而且這故事非常有嚼頭,值得茶余飯后津津樂道。否則,一個沒有任何話題的人,天天在你面前晃悠,你都懶得抬眼一看,不是什么人都有資格被八卦的,你得有讓人興奮的爆點。
爆點是什么,信息量啊。最近某著名演員離婚事件大家都曉得,為什么一夜之間上熱搜,就因為人物背后的信息含量呀。
小說中每一個人物都承載著其自身的信息含量,信息過于密集,就成了一團焦煳,干擾讀者的視線,影響讀者的判斷,所謂的剪不斷理還亂就是這個意思。信息量太大,容易導致信息被覆蓋,會把人物弄混淆。因而,寫微型小說時讓一兩個人物先登場,讓讀者對人物有了印象后,確實有需要,其余人物再亮相也不遲。
第三,人物要有差異性。人物亮相以后,人物的差異性必須彰顯。
所謂的差異性,應該歸位于寫作的辨識度。辨識度這個詞估計大家都聽膩了,很多大家講課,動輒就是作品要有辨識度,這話沒錯。但作品辨識度從哪兒入手,怎么入手呢?舉個例子,女性朋友出門時喜歡涂點唇彩,紅色唇彩應該是最通用的,假如在座的有誰今天用黑色或者紫色唇彩,那肯定會對我產生視覺上的沖擊,令我瞬間對她產生強制記憶。嘴巴一張一翕間,涂紫色唇彩,如同兩瓣帶露的紫薇,空山新雨后的紫薇。涂黑色唇彩則是,一對振動著翅膀的黑蝴蝶。
當我們閱讀小說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夠發現角色之間鮮明的性格差異,這樣能使我們感受到真實,從而充分投入到故事情節之中。我們會喜歡某一角色,也會討厭某一人物。不知道大家有沒這個潛意識,大部分人看小說是為了解其他人的處事方式——把自己代入進去,想象自己如果是小說中的人物,會做何反應。所以越早讓人物性格展現出來,讀者就會越快地跟作品中某人物重合,或將其視作參照物。
坦率地說,很多寫作者,包括我在內,都存在這個問題,總希望告訴讀者太多的人物信息,生怕讀者理不順這其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發展走向。然而我們忘記了,今天的讀者更習慣于吸收碎片化的信息,而非大量龐雜的信息。如果這些信息不是讀者必須知道的,請記得一定刪除這種文字。
第四,要有讓人記得住的細節。作品被拒,跟描寫不具體也脫不了干系。
不要覺得微型小說篇幅短就放棄細節描寫,細節不意味著文字上如何繁復,而在于表達精準,它是讓讀者即使閉上雙眼,仍能看到你所描寫的場景。
比如張三拎著一瓶飲料,是否寫成張三拎著一瓶顏色看起來極不正宗的冰紅茶;一只小狗汪汪叫著,能不能寫成,一只體形不大肺活量驚人的卷毛狗,汪汪汪地不遺余力地叫囂著;一束花,最好是寫成一束看起來剛剛從枝頭摘下來的月季,上面還掛著露珠,那或許是月季受疼流下的淚;張三提槍闖進屋,換成是張三提著一把0.44口徑的新式自動手槍,氣勢洶洶闖進屋。怎么樣,是不是畫面感十足?
問大家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蘋果的核是什么形狀的?心形對吧?很對,確實是心形。有沒有人試過橫著把蘋果切開,如果沒有,建議大家下一次吃蘋果時嘗試一下,看橫著切出來的蘋果核是什么形狀的。告訴大家,我真的切過,是玫瑰花瓣一樣的形狀,比心形更美。
就是說,司空見慣的寫作手法,我們一定要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