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張正光團隊和上海師范大學邢維滿團隊發現了稻瘟病菌特有的保守的毒性效應子MoErs1,揭示了其抑制寄主免疫的機制,基于該機制設計的二苯醚酯類化合物對稻瘟病具有顯著防效。
該研究在國內外率先創建了以效應子為靶標的新型殺菌劑創制策略。在植物與微生物互作、植物和農業領域內對尋找控制病害的新策略具有重要啟示。(夏文燕 許天穎)
摘自科普中國網
最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課題組、曲靜課題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人的衰老或許與人類基因組中古病毒的“復活”有關。
研究首次發現了年輕的ERV亞家族在細胞衰老過程中被再度喚醒,提出了古病毒復活介導衰老程序化及傳染性的理論,并且創新性地發展出阻斷ERV古病毒復活及擴散以實現延緩衰老的多維干預策略,為衰老相關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對衰老轉化醫學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齊 芳)
摘自《光明日報》
最近,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俞大鵬帶領下,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超導量子計算實驗室助理研究員徐源課題組聯合福州大學教授鄭仕標、清華大學副教授孫麓巖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基于超導量子線路系統的量子糾錯領域取得突破性重大實驗進展。聯合團隊通過實時重復的量子糾錯過程,延長了量子信息的存儲時間,在國際上首次超越盈虧平衡點,展示了量子糾錯優勢。這一里程碑突破代表了邁向實用化可擴展通用量子計算的關鍵一步。(趙瑞希)
摘自新華網
最近,中南大學生殖與干細胞研究所林戈、盧光琇教授團隊發現原始生殖細胞的性染色體組成在人類性別決定中起關鍵作用。
該理論從早期胚胎發育的角度深入探討了性別決定機制,為解釋XX/XY 嵌合體個體的性別表現提供了新視角。這一研究也為這類患者的生育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未來的臨床實踐帶來希望。(俞慧友 袁詩敏)
摘自《科技日報》
最近,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農業環境監測與污染防治研究所在改良劑調控土壤—水稻系統內鎘運移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研發團隊探究了礦物型、有機型和微生物型三種改良劑影響土壤—水稻系統內鎘運移的機理。研究發現,改良劑施用能夠促進鎘從不穩定形態向穩定形態轉化,從而降低土壤中鎘的植物有效性和減少糙米鎘含量。該成果為后期重金屬阻控型肥料研發及大范圍應用與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對我國重金屬污染農田安全利用提供新的解決思路。(朱漢斌)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