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飛波,袁文馨,農菊蓉
2017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西時指出,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要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作為基本方針,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目標,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成為展現美麗形象的發力點。
南寧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全力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礦山早期粗放式的開采,造成高陡邊坡,穩定性差,存在危巖、崩塌、滑坡等地質問題;90%以上的礦山為露天開采,遺留的礦坑多達300 多個,嚴重破壞地形地貌,形成大量“生態疤痕”,土地利用效率低;喀斯特巖溶地區,土層淺薄,生態脆弱,礦山早期無序開采造成石漠化加劇,導致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生態問題突出。為了實現“兩山”轉化,南寧市以承辦第十二屆中國(南寧)國際園林博覽會為抓手,將頂螄山遺址公園現存的16 個廢棄礦坑納入南寧園博園建設范圍,面積約35 公頃,總投資約9 823 萬元。通過“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現狀植被”等近自然的生態修復方式,根據礦坑的空間分布和功能分區,16 個礦坑被劃分為6 個礦區,打造了獨具特色的礦坑花園,遺棄礦坑“重獲新生”。

<<<礦坑花園總平面圖
1.地形地貌破壞嚴重。礦坑開采前,地形以小型山丘為主,地類以林地為主,地勢較為平坦,礦體露出于地表。礦山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導致地形地貌、植被破壞,山體破損、表土裸露、巖石風化,與周邊自然環境極不協調。
2.地質災害風險突出。露天開采對山體外部的直接破壞,造成地質不穩定,存在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隱患。經勘察,崖壁最高高程達105.47 米,最大高差達42.80 米,崖壁長度最長達907 米,極易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3.地下水資源受損。早期開采破壞了地下水的平衡、含水層結構的穩定性,引起地下水位和礦山地質環境的改變,水體無法達到循環狀態。礦坑水位不斷上升,難以提供有效的水文數據作為礦山生態修復的數據支撐。經多次監測,礦坑內部最大現狀水位與地面高程達71.78 米,且仍在持續上升。


<<<落霞池修復前后對比

<<<水花園修復前后對比
1.以低影響開發理念指導生態修復
南寧園博園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本著“不推山,不填湖,保留現狀植被”等低影響開發的建設理念進行設計,實施近自然生態修復,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修復方式,對現有的山水格局進行保護和梳理,發揮廢棄采石場特色鮮明的地貌肌理優勢;挖掘凹陷礦坑形成四面圍合或者局部圍合的獨特空間所具有潛在的景觀和休憩價值;利用礦坑自然降水充沛、自然恢復的植被豐富等有利條件,通過保護、保留、修整、修復等策略,以最小的工程實現最自然的修復效果,保留原有自然山水風貌比例為43.4%。

<<<巖石園修復前后對比

<<<峻崖潭修復前后對比
2.結合現狀定制特色礦坑改造
南寧市積極響應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城市雙修”(即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的部署,堅持因地制宜、變廢為寶的規劃設計理念,充分利用現狀礦坑崖壁、峽谷、深潭、工業遺跡、自然恢復的植被系統等景觀資源,讓礦坑修復既留有歷史痕跡和滄桑感,又能注入新的功能與活力,最后形成主題鮮明、特色明確的礦坑花園。
一是清理礦坑碎石,修整穩固崖壁,保留礦坑山水風貌;二是采取人工干預結合自然演替的植被恢復、自然人工結合的生態修復手段;三是結合現狀條件和原始工業遺跡,適當增設人工構筑設施,不破壞礦坑的原始風貌,傳承記憶;四是通過設置大小不一、高度不同的平臺、棧道、廊架等,恰當地“介入”場地環境,使其具備安全、驚險、刺激等豐富的游覽場景,以最小的干預手段提供多樣的游園體驗,彰顯多重主體的礦坑花園魅力。
礦坑花園的設計結合本地特色,以6 個不同類型的礦坑作為藝術、生態、旅游等多重體驗載體,賦予每個礦坑獨特的氣質。游人進入礦坑花園,會依次體驗險峻的峻崖潭,觀看亞熱帶叢林和瀑布景觀的飛瀑湖,參觀工業記憶和園藝花卉的臺地園,游覽自然巖石和巖石植物景觀的巖石園,感受自然野趣、懸崖景觀的水花園,以及觀賞山水風韻、三角梅海的落霞池。
3.融入文教功能,傳承礦山文化
保留礦坑周邊遺留的銹跡斑斑的料倉、破碎機、傳送帶等全套采石設備,作為人類采礦歷史和破壞環境的見證。生機勃勃的植物與銹跡斑斑的機械形成有趣的對比,展示采礦業發展變遷的歷史印跡,達到延續場地采礦記憶、保護和傳承采礦業文化遺產的目的。
設置契合園博會主題的科普體系展示,提取本土文化要素融入景觀環境設計,打造獨具特色的礦坑生態修復文化,讓游人切實感受到生態環境受損對人類生存的威脅與影響,引發游人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關注與思考,并獲得啟示和教育。

<<<飛瀑湖修復前后對比
4.政策引領,發揮輻射示范作用
南寧市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將南寧園博園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與城市布局、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開發等工作統籌結合。一是在推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利用的同時,完善景區周邊配套設施,合理布局城市建設用地;二是同步規劃南寧園博園周邊發展,利用輻射效應帶動周邊城鎮鄉村發展,形成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與城鄉生態文明發展的良性循環;三是總結南寧園博園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新理念、新模式、新實踐,為后續礦山生態修復實踐積累經驗,起到示范作用。

<<<臺地園修復前后對比
1.生態系統功能增強
南寧園博園礦坑花園礦坑植被恢復、水體修復后,吸引了白鷺、斑鳩、翠鳥等動物在此繁衍生息,大大豐富了生物多樣性。廢棄礦坑恢復了生機,成了南寧市山水田園旅游開發的新亮點,形成國內獨具特色的礦坑生態修復示范園,也成為環境保護教育和科普研學的最佳載體,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以“園”帶“區”提升綠城品質
南寧園博園礦坑花園建成后成為永久性公園,成了南寧人花紅柳綠的生態“后花園”,同時也促進了頂螄山遺址公園周邊城市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并以“園”帶“區”輻射全南寧,促進南寧城市基礎設施的進一步升級完善,提升了綠城南寧的城市品質。
3.帶動旅游發展,促進城市轉型
南寧市以園博園建設為契機,充分挖掘南寧城市特色、生態優勢,積極探索旅游產業發展模式,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培育了區域旅游、現代服務業等新產業和新經濟增長點,餐飲、住宿的接待能力和檔次提升到一個新的水準,推動了南寧旅游產業的升級,促進了周邊地塊升值,促使南寧向“商貿、旅游、服務”等多功能、多支點的城市型經濟轉型。
4.增強民眾生態保護意識
南寧市通過實施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并保留部分礦區礦業遺址,同時開展生態體驗、環境保護教育等,充分保護和傳承了礦區歷史文化,提升了游人對保護生態環境的認識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