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月



摘要: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遙岑” 作為一幅畫的眉目,其位置經營在山水畫中具有關鍵作用。這一圖式的產生與發展又與創作者的思想和所沿襲的哲學觀念密不可分。元代吳鎮的山水畫中善于通過“遙岑”的位置經營引導畫面視角構建,在畫面上通過對“遠山”位置的靈活經營,調整平遠、高遠、深遠的畫面角度。本文對吳鎮山水畫中“遙岑”圖式進行分析,從繪畫技法、畫面空間等方面進行研究與總結,以小觀大,從吳鎮“遙岑”圖式出發,試圖在為山水畫理論研究以及創作實踐提供經驗與思路。
關鍵詞:遙岑;吳鎮;山水畫空間
“遙岑”一詞在唐代已經出現,是“遠山”另一種富有詩意的說法。在山水畫中,其作為一種山石分類最早出現在宋代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山大而高曰嵩,山小而高曰岑。”[1]當代盧輔圣主編的《中國畫歷代名家技法圖典山水編》將山水畫中的各個圖式分門別類,其中將山石劃分為峰巒、峭壁、嶺脊、遙岑、坡腳、臺墩、路徑、阡陌。[2]“遠山”在畫面中雖通常不位于主體的位置,但確為一幅畫的“眉目”,對一幅畫的協調與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古人從筆墨、設色、構圖等各個角度來論述山水畫中的遠山,漸漸形成一套山水畫中遠山畫法獨有的體系,給后世山水畫家諸多啟示。
想真正了解“遙岑”需要分析“遙岑”在畫面中的空間關系以及其在整幅畫中所起的作用。歷代山水畫家在“遙岑”的表現上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表現手法,本文試圖從吳鎮的山水畫中“遙岑”的位置經營等角度對山水畫中的“遙岑”圖式進行研究。
“遙岑”在畫面中雖多占據較小的面積,但是引導了畫面的角度,是一幅畫成功與否至關重要的因素。在山水畫中善于通過“遙岑”的位置經營來引導畫面視角構建的畫家有很多,例如郭熙傳派的《喬松平遠圖》就將“遙岑”置于畫面較下方的位置,形成一種平遠之勢。又如倪瓚的《汀樹遙岑圖》,他將“遙岑”拉高置于畫面較高的位置,形成了經典的“三段式”構圖。最擅長通過“遙岑”的位置經營引導觀者視角的,當屬元代吳鎮。
無論前景是山村屋木還是舟船橋梁,行盡時,遠景的小山是蜿蜒通向遠方還是陡峭巍峨,是層巒疊嶂還是渺若煙云,如圖所示此時遠山的經營決定了畫面的空間視角、地勢地貌甚至氣候環境,“遙岑”所營造的意境變幻莫測。
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觀察方式,吳鎮在畫面上通過對“遠山”位置的靈活經營,調整平遠、高遠、深遠的畫面角度。理論上一幅畫的俯視、仰視抑或平視的觀察角度在近景、中景和遠景中都會有所體現,但由于中國傳統繪畫觀察方式的特殊性,即同一幅畫中可同時呈現多個視角,且山水畫構圖章法中并不喜仰視,所以往往一幅山水畫中的遠景更能表現其構圖法是高遠、深遠抑或是平遠。
吳鎮的山水多學董源、巨然、郭熙之法,后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尤其在視覺空間經營上有其獨到的表現手法,用筆雄勁蒼郁,擅作“漁父圖”一類題材的畫作,其作品中遙岑表現手法的特別之處在于,隨著遙岑的高低起伏,畫面視角不斷變化。
1.平視
吳鎮的《秋江漁隱圖》構圖采用的是高遠與平遠相結合的方式,從近處的屋舍與樹著眼,可以看出畫家有壓低近景之勢,而取中景之山以高聳巍峨呈現出高遠。但此圖的遠山處于畫面的中段位置,通過此處“遙岑”位置的交代,畫家有意呈現出一個平視的視角,讓觀者感覺此作總體上是以平視的視角來觀看的。由此可以假設,若將此處的“遙岑”向上方拉高至畫面的上面三分之一處甚至更高,那么這幅畫的視角將隨之改變,使觀者認為畫者是站在更高的位置,同時用俯視的視角來觀看此景。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倪瓚《松林亭子圖》與王蒙《修竹遠山圖》均為立軸,繪畫內容與構圖上較為相似,近景同為石頭坡岸、高聳的樹木以及岸邊亭子組合,遠處“遙岑”呼應。若單獨觀察兩幅作品前景亭子,視覺角度基本上屬于平視偏俯視的視角,近處的樹石的視角也基本相同。但倪瓚《松林亭子圖》中“遙岑”繪于作品中段稍下的位置,表現出一種平視的角度。王蒙的《修竹遠山圖》則將“遙岑”置于畫面較上位置將湖面拉伸開,使畫面呈現出一個較大的俯視視角。在前景不變的情況下,變化“遙岑”的位置觀者的視角隨之改變。此種現象顏文樑在《美術用透視學》中也提及,由于視平線是隨著眼睛的高低而移動的,視野的遠近既決定于視位的高低,所以視平線的高低也是隨著眼睛的高低而移動,眼睛的高度,即是視平線的高度,人立得高,視平線就會高,人立得低視平線就會低,如果我們從山底一步步走向山頂,視平線就會如影隨形地一步步跟著升起來。[3]“遙岑”所處位置越高,說明此幅圖的視角越高。表現在畫面中就如上圖所示,即使畫面中樹木屋舍等其他元素位置都未改變,只改變“遙岑”位置,觀者視角便發生改變。
2.仰視
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仰視的觀察角度并不多見,大部分山水畫都是以一種登高望遠的角度繪全景式構圖,或以平視的角度表現小景的意境,但吳鎮卻常用仰視角度來作畫。吳鎮的《蒼松圖》中一棵古松佇立岸邊,樹干粗壯,枝條短疏,不見松針,松樹下方有大石野草。從近處的松石和遠處的“遙岑”布局來看,作者以一種仰視的角度來觀察此景并繪之,畫面只有兩個層次,近景為松石,遠景為遠山。近景和遠景用水面分隔。遠處的“遙岑”著墨不多,給人以蕭瑟之感,景雖小但氣象宏大。再如《松泉圖》《雙樹坡石圖》,以仰視的角度表現大樹與飛泉,參天的大樹與畫面中的雜草交代說明了作者觀看此景處于偏低的視角。雖畫面中沒有出現“遙岑”圖式,但并非說明“遙岑”不存在,當畫面呈現出仰視的視角時,可以想象,“遙岑”將處于高樹后方被遮擋的位置,畫外的“遙岑”亦屬于“遙岑”。
3.俯視
觀察吳鎮的《漁父圖》可以看出,畫者將前景壓低,占據畫面較小的比例,中景的坡岸上有兩棵大樹,但兩棵樹沒有將遠景遮住。畫者將遠處的山坡、水口交代得十分清楚,遠處的“遙岑”層層疊疊,更有曠遠之感。吳鎮的另一幅畫《洞庭漁隱圖》,畫面的前景是三株古樹,中景為一片寬闊的湖面,遠景為連綿的山坡,右上為遠處的“遙岑”作為畫面的收尾。從近處的幾株古樹來看,作者是在一處很高的位置,以一種很高的視角來觀察這幅場景,畫面的地平線之高也足以說明作者是以一種俯視的視角觀之,但遠景的山坡,又像是以一種平視的視角,這與作者主觀創作有很大關系。此畫并不嚴格尊崇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很明顯吳鎮放大了遠山,使此幅畫的遠山從體量和墨色上都更像是在眼前平視的山坡。作者并未按照客觀所見之景進行創作,而是在同一幅畫中,展現了兩種觀察角度,這也使吳鎮作品的畫面有一種矛盾感、不常規感,給人以不一樣的視覺沖擊。
從以上兩幅畫面可以看出,吳鎮總體上是以一種俯視的視角來觀察景色并繪之,兩幅畫都表現了江南水鄉的靜美幽潺,表達了作者寧靜淡泊的心境。但在視覺角度上吳鎮善于通過畫面中遙岑位置的變化來表現畫面視角的不同,使構圖不再單調,地平線上下隨意移動,幅度很大。受“以古為尚”審美理論的影響,吳鎮所繪的“遙岑”在圖式上雖與元代其他畫家并無二致,但是在觀察方式上卻十分豐富多彩,通過近、中、遠景以及“遙岑”高低布局,使畫面呈現出俯視、仰視、平視之感。吳鎮在“遙岑”的位置經營上是別具一格有所創新的。
注釋
[1][宋]韓拙,《山水純全集》,清函海本,第1頁。
[2]盧輔圣主編,《中國畫歷代名家技法圖典山水編》,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第1頁。
[3]顏文,《美術用透視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