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粒潛藏于寒冬里的種子,都懷揣著對明媚春日的深切向往。歷經疫情的陰霾與三年的焦灼等待,三影堂攝影獎于2023年秋重新啟動,并驚喜地收到了近700份華人攝影師的優質投稿。經由三影堂攝影獎組委會和特邀初選評委董冰峰的深入討論與投票,最終甄選出20組(21位)具有獨特視角和藝術表達的藝術家。
入圍藝術家作品將于2024年3月30日至4月28日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舉辦的“第十三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集中呈現。本屆國際評委團成員包含:法國阿爾勒攝影學院院長維羅妮克·蘇本(VéroniqueSouben)、日本獨立策展人和攝影編輯后藤由美(YumiGoto)、香港M+博物館視覺藝術策展人譚雪凝(IsabellaTam)、影像藝術策展人和評論家董冰峰,以及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聯合創辦人榮榮和映里。他們將與入圍藝術家現場交流,并投票評選出本屆獎項得主。

3月30日舉辦的開幕暨頒獎典禮上,本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將隆重揭曉三影堂攝影獎三個重要獎項:三影堂攝影獎大獎,獎金8萬元人民幣(稅前),獲獎作品將被三影堂收藏;由著名收藏家靳宏偉特別支持的“靳宏偉收藏獎”,獎金8萬元人民幣(稅前),獲獎作品將被靳宏偉收藏;由駱伯年基金會和三影堂+3畫廊于2019年起共同設立的“駱伯年優秀攝影師獎”,獎金1萬元人民幣(稅前)。
在全球局勢持續動蕩的大背景下,個人與集體經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與生存雙重考驗。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藝術家們以“潛行”之姿堅韌探索,毫無保留地敞開自己的內心世界,與現實環境進行撕扯的同時,展開積極對話。


身處紛繁復雜與多元變幻的世界,藝術家們運用多種媒介與創作手法,將個體的生命體驗、社會的微觀現象以及歷史記憶編織在一起:高山通過“置景”讓廢棄物品煥發新生,揭示了物品間未曾察覺的關聯;郭常聚用低感光度膠卷拍攝,挑戰了視覺知覺帶來的信息誤差;任澤遠通過其散文式電影與黑白攝影作品,探討時間的移置和中間性的概念;孫小舟則融合中國傳統與當代工藝,用攝影捕捉并傳遞悲情背后的力量;秦念&惠文通過人工智能圖像與傳統暗房交融,重鑄個體與世界的對話;姜雪基于對“媒介馴服人類”理論研究,創造了一個“異化”的宇宙;柴覓構建的故事劇場,以圖像寓言探討話語等權利關系;張紫璇在記憶與故鄉的綿延中,將工業、政治與個體緊密相連。




然而在我們生活和存在的現實底下,還隱藏著極不難被察覺,卻深刻影響著我們通向“對自身認識”道路的另一種可能:李想以自拍為鏡,在充滿直覺性的彩色與黑白攝影中內觀自我成長;陳淵博的雙聯作品用文字與攝影細密編織了英國新冠滯留者的私密對話;蔣涵萱聚集廚房里的談話,關注陌生人之間的情感鏈接和“我們意識”的形成;董亞林選擇逃離城市喧囂,深入荒山,用攝影藝術回應一段傳奇經歷;譚荔潔通過家庭相冊追尋“我”的真諦;陳川端的異國奇遇,巧妙融合了個人記憶與超自然體驗;涂曉連以現存的回憶緬懷過世的母親,不斷修補記憶碎片,實現自我和解;彭佳以生母的成長軌跡為線索,踏上親密關系的療愈之旅。
當肉身成為遠行與回歸的隱喻,藝術家們不僅關注身體的空間位移和處在時間中的張力,也更強調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文豪旅德期間的行為視頻和攝影雙聯作品闡釋了他對世間萬物以及生命雙重性的理解;呂佳桐關注美國慢性萊姆病患者,用影像書寫他們的生存掙扎與情感困境;楊越喬潛入英國華人勞工歷史,著重探索了代際創傷與身份認同;高巖歸國后的目光鎖定在中國博物館的陳列物件上,試圖揭示公共記憶與歷史構建的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