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畫歷史源遠流長,注重意境表達,色彩運用是其中關鍵環節。我國山水畫色彩應用研究歷史悠久,為國畫藝術發展貢獻頗多。然而現代很多創作者對此理解不足,未能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并加以運用,故需加大對山水畫色彩運用技藝的研究力度。針對山水畫中的色彩應用進行詳細闡述,剖析古代色彩觀念對當代山水畫創作的深遠影響,同時深入探討色彩運用技法,希冀能促進相關思考。
關鍵詞:山水畫;色彩;運用技巧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YJS2022KC33)、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2023-ZDJH-699)研究成果。
隨著對外文化交流的增加,山水畫受到國際社會矚目,堪稱我國優秀文化瑰寶。面對時代變革,思考如何巧妙地運用色彩以承載和傳承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尤為重要。因此,深入研究山水畫的色彩運用方式有著深刻且廣泛的社會意義。于今日社會發展洪流之中,探索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色彩演繹之道,將為其持續進步鋪設穩固基石,具有重大深遠影響(圖1)。
一、山水畫色彩運用發展脈絡
自古以來,美術創作的色彩運用就已存在。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初期,人們使用色彩描繪陶藝飾品與巖壁圖案,對于美術色彩的應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色彩運用日漸成熟,繪畫講究用色華麗,布局細致周密,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至隋唐時期,強盛的經濟政治深刻地影響著那個時期中國繪畫的發展。山水畫成為一門獨立的畫種,青綠山水畫由初創逐漸走向成熟,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主流樣式。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圖》與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頗具影響力。山水畫風潮轉變發生中唐時期,水墨與青綠山水共融,從而使墨的地位顯著上升。五代及宋,青綠山水畫式微,水墨山水畫大放光芒,彰顯時代特色。元朝時,由于文人思想的轉型,山水畫的色彩趨向簡約,黑白二色為主導,以展現畫家蕭索淡泊、平淡天真的心境和審美境界。這直接影響了山水畫色彩的選擇與使用。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完美地詮釋了當時的色彩使用傾向。
二、山水畫的色彩表現
感悟石色筆觸之美。觀察研究歷代珍藏的繪畫作品不難發現,在那個傳統的山水畫創作時代,畫家們更樂于拿起素凈的畫筆,非常吝嗇地用那些繁復的色彩。他們看重的是簡單的色彩所具有的純粹力,以更好地表達出自己深沉的情感,避免過于濃烈的色彩,搶走觀者的注意力。例如,在青綠色為主要基調的山水畫作里,畫家們總是巧妙地運用石色實現作品的主題表達,并且在描繪畫作中的各種元素時,也格外強調罩色等手法的運用。另外,赭石色在山水畫中的廣泛應用,賦予了畫卷淡泊、靜雅的風致,為畫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領略重彩之韻。當前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哪個時期,山水畫家們都對獨特的創作技藝有極高的關注度及深入研究的熱情,這種精神激勵著現代畫家勇敢地大膽創新,不斷尋求突破,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個人特色的創作理念和技巧,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山水畫的發展。巖彩畫相較于水墨畫,突破了傳統山水畫的邊界,大大減弱了線條的濃厚感,使得畫面的層次更加豐富。除了顏料的選擇外,繪畫技巧也是影響色彩表現的關鍵因素,比如堆砌、打磨、噴繪和拓印等手法,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提升作品的色彩表現張力。
墨彩交融之美。通過深度探究可知,中國水墨畫有其獨特而又深邃的表達方式,這種中式美學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中國人特有的情感傾向。對于廣大教育工作者和莘莘學子而言,認識和了解它,不僅有利于自身審美能力的提升,更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繪畫創作的具體實踐中,畫家通常關注的是如何在他們心中確定理想的繪畫景象,然后通過筆墨再現出這種想象中的世界,這個過程中,畫家們會堅持墨與彩的交互融合原則——即先用黝黑的墨色鋪設底面,待水分蒸發后,再逐步加厚色彩,以保證整體畫面質量。同樣,在塑造山川的形象時,畫家們往往會借墨色襯托色彩,增加畫面的厚重感,給觀者帶來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另外,無論何時,只要墨與彩得以有效結合與運用,就必然會使繪畫作品的畫面效果更加醒目,更具層次感,以此帶給欣賞者強烈的視覺刺激。
三、山水畫中色彩的運用技巧
(一)青綠山水
青綠山水作為中國畫的傳統技藝之一,可劃分為大青綠、小青綠兩種類型。對于大青綠而言,畫家在創作過程中需重視筆觸的排列,確保勾勒與皴擦之間的自然銜接,并避免過度運用墨色渲染,以免影響前景的表現空間。若墨色使用過量,很容易造成整幅作品亮度降低。繪制完成后,畫家應對各處的青綠色調進行全面策劃安排。正式上色前,先用花青色進行初步暈染以營造畫面深淺層次,隨后加入適量石青色。多次罩染后,可繼續使用花青色做局部提亮。最后,進行勾邊處理。待顏料晾干后,經過石青色罩染的畫面將呈現出石頭質感、紋理,帶給欣賞者逼真的視覺效果。此外,在山石部分,大青綠更適合表現大片樹林和土壤,尤其是山體底部的赭色土石。過分突出或露出的山石不宜選擇這種繪畫手法。
用朱砂顏料時可用朱磦色和洋紅色描繪脈絡遍布的質地。用石黃顏料時則可借助赭石色增添明朗與鮮艷質感,使作品既富典雅風韻,又能穩住畫面基調。使用石青顏料時,畫家可根據遠近及光影明暗程度選擇頭青或二青、三青進行描畫。至于石綠顏料的運用技巧,一次石綠渲染完成后,先用草綠勾皴,隨后用淺赭石渲染,最后再次用石綠進行完善。石綠適宜表現植被及草地,為展現石體下部赭石色澤,需在此處進行退暈處理。塑造霧境效果時,應以退暈手法呈現出紙張本色,讓觀者感受到霧氣的流動感。在大青綠山水繪畫過程中,經勾填步驟后,用草綠通染,接著用花青再次勾填,可確保作品層次分明。另外,考慮到作品的長久保存,建議選用礦物顏料作畫。諸如《千里江山圖》等作品,原料為礦物顏料,至今仍色彩鮮艷,視覺效果極佳。小青綠山水中,青綠占比較小,畫家可先施以水墨整體色調,再局部點綴青綠。這種靈活組合和細致描繪,使畫作擁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如勾勒水墨,再用石綠罩染,最后以石青凸顯山峰。常規定義中,大青綠注重嚴謹與典雅,小青綠創作則可兼容工筆及寫意兩種方式,因此能賦予畫作活力與輕松氛圍。如今,小青綠在現代山水畫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然而,無論是大青綠還是小青綠,注意草木與山石顏色的協調搭配是關鍵,這有助于真實傳達畫作主題與情境,更好地讓觀眾品味、鑒賞。
(二)金碧山水
金碧山水乃源自青綠山水的一種傳統且精湛的技法。畫家們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會以較為淡薄的墨色巧妙地繪制出山巒與巖石的立體輪廓線,接著便細致地為畫面中的局部區域涂以彩色。完成了這一步驟后,他們便會運用色澤更為濃重的顏料去重新描繪山巖線條,借此使青綠山水那深沉而富有內涵的底層色調得到更充分的展現。在勾勒山巖線條的過程中,畫家們會巧妙地把金色融入其中,帶來如夢如幻的絢爛之美。一般來說,若畫家欲展現艷陽高照下的午時風光或者是陽光灑滿山脈的景色,他們便會對山巖采取金色勾邊的處理手法,從而讓耀眼的陽光效果直觀地呈現在觀者面前。此外,利用金碧山水的色彩技巧,還能生動地表現出秋日陽光的金色魅力。如,用金色勾勒出枯黃的樹葉,以便更好地刻畫秋季樹葉的那一抹金色風采;又如,用金粉等涂抹山石,并在其間點綴少量白粉色,以此營造出秋日陽光普照之下的壯麗山水景象。
(三)淺絳著色
從五代時期萌芽的淺絳著色技法,在元朝時期得到了蓬勃發展。這種技法的顯著特點是用水墨和淡赭石顏料勾勒皴擦山石的輪廓和紋理。具體來說,水墨主要用于表現山石背光面的肌理和質感,淡淡的赭石色則主要被用來強調山石受光照射部位的立體感和明暗變化。至于樹木,傳統的淺絳著色中,一般會用水墨點綴葉子,并以赭石顏料塑造樹干,從而實現山石和樹木在視覺上的和諧統一。淺絳著色本質上就是以水墨為主體,在此基礎上結合花青、赭石之類的其他顏料,打造出通透明朗又不失韻味的藝術效果。在顏料的搭配運用上,畫家們可以選擇諸如草綠色、赭黃色這樣的復合色調。此外,還有一種頗為獨特的淺絳著色技藝——在人物、建筑以及樹干等表面大面積應用赭石色,接著一次性統一染成黃色,最后再點綴以草綠色。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當代畫家也對淺絳著色的技法進行了不斷探索和實踐,以期創作出更加富有創新精神和感染力的作品。例如,他們嘗試使用赭石色作為主基調來襯托夕陽西下的意境美;或者反過來,利用花青色作為畫筆下的主導色彩來突顯山水的壯麗景色。然而,他們在運用這些創新的色彩技藝時,始終秉承著一個原則,即避免使用過多的顏色種類使得畫面失去平衡,保持視覺效果的簡潔明了。
(四)石墨結合
在石色和墨色相結合的畫法上,石色可以有效地遮蓋掉部分色塊,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視覺效果。畫家們在運用傳統色彩技巧來創作作品之時,通常傾向于選擇透明度更高的植物顏料,這樣能使畫面更為自然生動。然而,在過去的數十年里,色彩變化的豐富多樣逐漸成為畫家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表現偏灰調物體時,畫家們會加入顏色透明度不高的顏料,以此來增強畫面色彩組合的和諧感,將石色與墨色巧妙而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此外,畫家們不局限于使用傳統顏料,化學顏料,如水粉等,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林風眠便是借用石墨結合的手法開創了青綠山水的全新繪畫技法。首先,將石色與別的色彩進行精心調配,運用調配好的色彩進行繪畫創作,以便更好地展示出色彩之間冷熱對比的微妙之處。其次,借助顏料填充留白部位。以上這些步驟深受從暗到明、強調整體的西方繪畫技巧影響,使得色彩呈現出強烈的個性化特征。在畫作《秋艷》中,林風眠通過將石墨與藍色、紫色顏料進行巧妙結合,同時加入水粉顏料,將中國畫獨有的清新透明和西畫的華麗明亮融為一體。
(五)改變設色順序
傳統的山水畫創作過程中,色彩布局是精心考究的,通常遵循勾繪、皴擦、著色和渲染這一嚴謹的步驟順序。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畫家們開始追求色彩的創新表現形式,紛紛對傳統的布色順序做出調整。目前,上色后再行勾線以及勾線與上色穿插進行的方法日益普遍,這些新穎的手法在某種程度上豐富了作品的色彩效果。另外,部分畫家甚至采用揉皺紙張等特殊技法,使得作品的色彩表現力更強。在作畫過程中,畫家可根據個人審美偏好在空白畫紙之上涂抹多種顏色,以此作為書畫底紋。隨后,可在色彩過渡之處及墨跡輪廓線上勾畫出鮮明的線條,以構筑整幅作品的藝術氛圍。最終,通過調整畫面的虛實比例、冷暖調,畫家得以將畫中山水的立體效果具體地呈現出來,既有具象又有抽象。
四、結語
在當前社會變革浪潮持續推進的大環境之下,將國畫山水畫法與現代繪畫技法精心結合,有利于推動繪畫藝術的繁榮昌盛。若欲推動二者充分交融,進而開拓獨樹一幟的嶄新發展天地,必定要高度重視色彩運用技巧的深入剖析與細致探究。因此,當致力于拓寬山水畫的前行之路,主動與全球繪畫藝術領域開展緊密合作,加強溝通,全面且系統地解析不同歷史時代的色彩運用技巧,敏銳地捕捉適合新時代國畫崛起的色彩運用策略,從而持續推動我國山水畫蓬勃發展,更上一層樓,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鄧恩謙.從局部畫起:阿維格多·阿利卡的油畫創作技法[J].美術向導,2013(2):81-82.
[2]楊巍.基于創作技巧下國畫藝術特色的研究[J].藝術品鑒,2017(3):193.
[3]林國富.壽山石雕工藝特色和創作技法探析[J].天工,2017(5):113.
[4]牟鶴.水彩創作中“水”的表現與研究[J].藝術研究,2021(1):34-35.
[5]王丹雅.淺析工筆畫的創作技法對陶瓷裝飾藝術的影響[J].藝術品鑒,2015(6):182.
作者簡介:
張喆,河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綜合材料繪畫、當代水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