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旭
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120
在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實施鄉村振興重要戰略。近年來,中央和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強調了鄉村規劃引領的作用。在當前的形勢下,為了解決鄉村規劃面臨的一些問題,需要構建實用的規劃體系,全面對接城市發展戰略,并推動落地實施。
以陽江市陽東區東城鎮鄉村振興規劃實踐為例,系統性規劃對鄉村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能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深入思考地方產業發展與空間規劃的銜接問題,確保兩者能夠相互促進,可共同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強化鄉村振興規劃的引領作用,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可以幫助村、鎮基層管理者全面參與指導鄉村建設,為鄉村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也將為當地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條件和環境。
在《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中主要提出推進“五個振興”——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廣東省陽江市市委市政府也發文明確了陽江市鄉村振興時間表:到2027年,鄉村振興取得戰略性成果,農村落后面貌實現根本改變;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并在后續具體行動計劃中指出以產業興旺為重點,扶持發展農村產業。
根據《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文件,強調了以產業興旺為重點,高質量扶持發展農村產業。陽江市市委市政府也發文加快推進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性成果,讓農村落后面貌得到根本改變,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意味著將高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同時注重生態保護和文化建設,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提升[1]。
通過對鄉村區位、范圍、人口、資源等基礎信息的分析,明確村莊發展的重點方向。在全面調研鎮村的基礎上,銜接上位規劃,以項目實施為抓手,制定相關規劃策略指引,明確行動計劃。統籌協調鎮村發展訴求,針對主要問題與發展短板,梳理優勢資源,提出重要產業方向和布局,并擘畫引入企業類型及門檻[2]。根據當地資源特點,制定適合的產業方向和布局,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以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為抓手,改善鄉村基礎設施,打造宜居的鄉村環境。同時,探索鄉村振興人才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素質和技能水平,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保障。
陽江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圖1、2)中,該地區位于優化開發區域,綜合實力較強,發展基礎較好。同時,該地區也位于都市農業示范區,可以重點發展城郊型現代農業,如農產品加工、農業科技、農產品物流、農業休閑觀光等。該地區還可依托豐富的交通資源,增強旅游綜合服務功能。此外,村鎮內留用地緊鄰城區,區位良好,市政基礎也逐步完善。村鎮西邊靠近那龍河,景觀良好。鎮里自身發展意愿主要希望繼續深挖資源潛力,引入長期性、持續性且有良好收益的項目。

圖1 陽江市發展分區

圖2 陽江市產業集群示意圖
東城鎮下轄8個行政村,總面積51.6平方公里(建城區面積約為28平方公里,留用地約為2.33平方公里)。全鎮常住人口約15.4萬人,交通便利,半小時可達機場、高鐵站、汽車站,是典型的城郊融合村。鎮里的人文、自然和產業資源豐富,農文旅融合發展基礎良好。在非物質文化方面,鎮里丹載村積極挖掘紅色文化,建有許氏宗祠、果子園等歷史古跡。丹載、石侖、端陶、那味、金村各建有龍舟屋2-3處,重點挖掘發揚龍舟習俗。鎮里獨特的物質文化方面也有不少成果,如丹載村許氏宗祠(市級文保單位)、金村村李文莊墓(區級文保單位),還有端陶觀音廟等歷史古跡,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和了解。
收集、分析東城鎮各村莊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并可以應用 GIS 搭建用地結構相應的數據庫,包括建設用地、農用地、未利用地等。建設用地中的村莊建設用地詳細對商業服務業用地、農村宅基地、科教文衛用地、交通服務場站用地、工業用地以及其他地類數據做好分析梳理。
通過調研分析案例村莊規劃建設中的短板主要存在于:產業、用地、設施、風貌四個方面。產業發展零散,項目單一,缺乏能夠吸引游客留宿的項目,導致發展方向不夠明確。農業用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拋荒現象,各村留用地開發利用類型較為單一,收益較低。此外,農村空心化和閑置廠房、小學等資源亟待得到有效利用。村莊道路和停車設施不足,特色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足,排澇、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有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同時,農房外立面雜亂破舊,歷史、特色建筑保護有待加強,村莊中缺乏特色公共節點,景觀環境有待改善。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促進村莊可持續發展。
村莊規劃充分梳理“三線”范圍,其中城鎮開發邊界范圍732.13公頃,永久基本農田范圍220.18公頃,生態保護紅線范圍69.70公頃。根據東城鎮八個村的調研和需求分析,提出了現代農業產業園、鄉村振興產業園等規劃。對于涉及利用農用地發展產業項目,將具體策劃內容和引進項目與上位國土空間規劃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范圍緊密銜接,嚴格遵守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的管控和種植作物要求。對于村留用地已納入城鎮開發邊界并有控規覆蓋的情況,積極銜接好已批控規用地性質,并結合村發展訴求引導產業發展。充分考慮各村的資源特色和發展基礎,推動鄉村振興[3]。
通過深入鄉、鎮調查,梳理包括山、水、林、田、湖、草和濕地等優勢資源,以及鄉村特色文化和歷史習俗?;诖耍灾黝}目標為導向,規劃了村鎮的重點項目。對相近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突顯了地方特色文化,并融入了體驗功能。同時,充分利用了“城邊村”的優勢,以本地游、周邊游和短途自駕為底色,主打本地區客源的深度“微旅游”,這已成為釋放休閑旅游需求的重要選擇[4]。當然在后期規劃實施中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不斷調整和優化的發展策略,以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要求,同時也為村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游客鄉村游的需求在不斷升級,近距離、短行程、高頻率、慢休閑、高品質周邊游受到人們青睞。為了打造高頻率、反復消費的旅游項目,需要注重慢生活、高品質的體驗。例如,佛山南海納德利龍舟基地,是全國首家以龍舟為主題集文化旅游、體育競技、培訓、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樂園。此外,浙江松陽鄉村工坊是聯合國首個鄉村發展示范縣,通過“特色工坊”激活鄉村產業,打造集文化體驗、精品民宿、有機農耕為一體的鄉村社區綜合體。總的來說,借鑒這些成功經驗,可以打造出更多符合市場需求的高品質旅游項目[5]。
風貌方面通過優化發展空間,提供用地保障等,構建多層次空間結構,打造移步異景的“詩意畫廊”和沉浸式人文畫卷。以自然河道為紐帶,濱河碧道串聯沿線文化特色的村莊片區、生態灘涂、濕地公園、村居田園等水鄉生態景觀[6]。設計出“碧道+都市農業”的生態文明示范帶,規劃集生態觀光、紅色文旅、民俗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新時代鄉村振興示范區。
根據對廣東省各地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優秀案例的總結,發現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部分村莊規劃編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規劃編制成果質量較低,產業用地問題破解乏術,村莊土地粗放利用現象嚴重,產業空間布局混亂等問題較為突出。為了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促進廣東省鄉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將過往各專項規劃融合在一起,明確規劃實施路徑,并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實效[7]。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在當前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社會環境下,各地鄉村振興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由于中心城市城鎮發展迅速,城鄉差距仍然較大。特別是農村地區的鄉村規劃建設水平相對滯后,與鄉村振興的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與鄉村規劃向更高水平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這包括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這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將有助于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規劃,促進農村產業升級。這包括發展特色農業、鄉村旅游、生態環保等產業,提高農村產業的質量和效益。同時,要加強對農村產業的指導和支持,提高農村經濟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要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測和保護,加強對污染源的治理,提高農村環境的保護水平。同時,要加強對農村生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8]。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確保組織振興。建立 “黨建引領、制度法治、村民自治、民風德治”四級治理體系。持續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自治組織建設,完善落實自治制度,建立建設村民智庫。
創新鄉村人才流轉機制促進人才振興。不斷優化鄉村人才發展環境,提供創業空間環境和載體,積極宣傳就業扶持政策并落實到每一位相關人員。建立農村人才引育訓機制,加強鄉村實用人才培養,培育壯大鄉賢隊伍[9]。
總之,要推動鄉村振興與鄉村規劃向更高水平發展,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工作,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引導,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政策環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