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玲
廣東理工學院 廣東 肇慶 526070
城市橋梁作為城市的主要交通基礎措施,城市設計規劃之初,并未考慮到橋梁附屬橋下空間的設計使用。由于粗放的空間增長模式以及在管理和使用上空間權屬的復雜性,形成了大量城市消極空間,不管是對城市生態景觀、人文美學和城市文化等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我國對橋下空間的功能開發與治理也一直在進行實踐探索當中,從封閉管理階段到低能無序利用階段最后到現階段的高質量開發,進程相對緩慢,但也在不斷探索新經驗和新模式。基于以上背景,文章對廣州海珠區橋下空間利用類型開展研究,為橋下空間的功能開發與治理實踐探索新思路。
海珠區位于廣州市區南部,珠江環繞,也是廣州跨江橋梁最多的一個區域。海珠區共有十余座跨江橋梁以及三條高速公路高架橋,分別是華南快速路線、廣州環城高速路和南沙港快速路,并有十余座左右的車行立體交叉橋,便于筆者對城市橋下空間利用現狀開展研究。由此,筆者選取該區域的橋梁下方空間作為主要的調研對象進行實地勘探,共計調研跨江橋梁下方空間14余座、車行立體交叉橋梁下方空間7余座和高架橋下空間5余座。
首先作為停車場是橋下空間的主要利用形式,其次,景觀休閑、綠化種植和市政措施所占比例也居高,最后是用于公交換乘和體育措施以及無利用閑置情況。根據調研現狀與數據的統計,廣州市海珠區橋下空間的利用形式總結概括為六大利用類型:
(1)休閑型:主要用于景觀休閑停留,文脈展示和體育運動等利用方式,如獵德大橋與廣州大橋橋下空間。周邊的用地性質多為居住用地、商業用地、行政辦公用地、教育科研、中小學用地、公園綠地以及沿江風貌。
(2)交通型:主要包括交通換乘、車行道路等利用方式,如番禺大橋和黃埔涌大橋匝道下方空間等。周邊用地性質多為商業用地以及公園綠地等沿線環境。
(3)商業型:用于商業型的橋下空間相對較少,海珠區有瀝滘環城高速路段橋下攤販集中疏導中心以及南沙港快速路段橋下小洲村水果市集等。周邊用地性質多為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
(4)市政型:主要用于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集運輸點、公共衛生間、應急基礎措施和市政水利排水局等,如江灣大橋等橋下空間。周邊用地性質多為居住用地和行政辦公用地。
(5)停車型:該使用類型方式所占比例居高,有單一用于停車的橋下空間,如石榴港立交橋橋下空間,和結合其他利用形式使用的橋下空間,如人民橋,體育運動休閑結合停車使用。所有類型的用地性質周邊的橋下空間基本都有用于停車型的利用方式。
(6)動態型:主要是利用方式多為短時間或臨時性的使用,如橋體周邊居民自發的使用和聚集性活動,攤販以及周邊店鋪的臨時占用點等,如昌崗立交橋和海珠橋。周邊用地性質以居住用地和商業用地居多。
城市橋下空間使用的主體是生活于城市中的居民,橋下空間的改造成為了城市形象的載體,便于市民開展休閑娛樂和藝術展示等,市民是最大的空間利用受眾和使用群體[2]。對于在現階段橋下空間建成的利用形式,筆者除了實地探勘之外,還對不同的橋下空間利用類型抽樣,制定問卷內容,選取環城瀝滘路段高架橋下攤販疏導中心(商業型)、人民橋(體育運動型)、海印橋(休閑娛樂型)和昌崗立交橋(停車型)為調研樣本,共發放127張問卷,有效收回106張。此次的問卷調研中對橋下空間主要活動群體、使用滿意度、使用目的、使用需求和改善建議等方面為調研主要目的。
空間使用人群分析。通過對橋下空間活動的人群調研分析,從統計的數據表可以得知(如圖1),活動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主要的職業范圍是自由職業和退休在家。活動人群居住于當地的時間年限為5年以上的占比最多,所開展活動的橋下空間距離住所路程步行約20分鐘左右,住所于橋下空間兩側和步行10分鐘以內占比人群均衡,步行30分鐘以上持第二大占比。由此可見,對于橋下空間良好的建成環境,周邊的城市居民愿意到橋下空間開展活動。但是活動的群體年齡層面較為單一,以自由職業和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為主,因此,橋下空間的使用受眾層面是相對有限的。

圖1 橋下空間使用人群調研統計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空間利用滿意度分析。受訪調研人群到橋下空間活動都有較為明確的目的性。通過調研數據統計(如圖2),穿行經過雖然所占的比例居多,但多數受訪者主要的目的還是以娛樂健身和休閑散步為主,其次再是如廁、垃圾投放和停留休息。對現有的建成橋下空間環境使用和舒適度的評價也持滿意和一般的居中狀態,少數人表示極度不滿和滿意;不滿的原因主要是對橋下空間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感到不滿,如光線昏暗、空間壓抑、灰塵和噪音污染等主要問題提出反饋;還有垃圾堆放和管理不當等問題。針對其他的一些問題主要通過口述的形式向筆者表達了意見,如橋下空間用于停車空間過多,大量“僵尸車”浪費空間資源等。總體來說,橋下空間使用的活動人群對空間的評價是呈一般和較為滿意態度。

圖2 橋下空間利用目的與滿意度調研統計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空間利用期許分析。受訪者對橋下空間功能的利用方式和利用需求也給出了期許(如圖3)。通過圖表數據統計,希望橋下空間用于廣場公園的人數占比最高,其次是用于運動場地和商業空間。對于其他的一些利用方式也表達了意見,如橋下空間的使用要更加考慮從老年人的角度出發,增加活動措施以及注重人性化方面的設計。橋下空間改善方面的需求從圖表當中我們可以得知受訪者對于橋下空間綠化環境的改善、照明環境和增加文化氛圍等方面占比居多,對于其他的需求方面,主要是對橋下空間使用的浪費和管理的無序等問題提出意見[3]。總體來看,從側面反映了城市居民對于自己生活周邊環境改善的需求與關注,追求更加美好的周邊生活環境。

圖3 橋下空間利用期許調研統計圖/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城市橋下空間在現階段主要以娛樂休閑、景觀優化和藝術文化為主等功能改造,多被規劃成城市公共空間,以活化橋下空間的使用和優化城市景觀為主。但是,實際改造過后并不能解決橋下空間原有的問題,空間利用出現了反彈現象。如人民橋橋下空間被規劃成城市體育運動休閑場所,形成籃球場、兵乓球場,兒童游樂場所等,在建設完成初期,空間投入使用,收到市民良好的反響,但隨之而來的,大量流浪人員占據該橋下空間,長期在固定時間內停留,兒童游樂區形成流浪人員的休息區,其他空地形成停車空間等,空間活動環境變得質量低下,在開放性與安全性的矛盾下,空間的使用逐漸出現逆活化現象。
城市橋下空間在利用初期并未探討實踐出最為適用的利用方式,在規劃設計上的不當,造成了現階段大量的橋下空間停留在第二階段的低能無序使用狀態。利用的方式多為簡單的綠化、雜物堆放、車行交通和市政措施等,以及部分未利用的空間。低能無序的利用容易形成空間的閑置以及城市土地資源的浪費。如昌崗立交橋與石榴港立交橋橋下空間,狹長的帶狀空間用于停車場空間,在低廉的停租費用以及大量閑置的空間前提下,形成了“僵尸車”的停留空間。城市中心區的橋下空間在重視高質量的發展,但是一般的城市中心區以及偏遠城區還處在待發展階段上,橋下空間在利用形式上還未能整體得到重視,利用價值長期以來一直被輕視,造成空間消極閑置。
城市橋下空間管理涉及到國土、交通、規劃、建設以及城管等相關部門的相互管控,空間的管理權屬具有復雜性,容易出現管控的漏缺和不全面性[4]。由此,導致橋下空間出現臟亂以及利用率低下和安全性等問題,主要體現在用于環衛基礎措施垃圾投放和市政物料停放等管理不到位的環境問題。隨之而來的還有市民自發性利用行為,如違規建設構筑物、流動性攤販、私自堆放的物品貨物和居民自發的活動等。以上居民的自發利用是由于空間管理反饋機制的不健全,居民的改造利用訴求只能通過自發且帶有違法性質的方式實現,初衷雖然是對閑置空間的積極改造,但隨意無序的利用方式讓橋下空間的面貌更加凌亂。
城市化的高質量發展決定了公共領域空間的高質量發展,城市立交高架橋下灰空間如何更安全、更健康、更宜樂宜游已經成為城市公共性生活空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城市更新進程中著重關注的一項議題。橋下空間的利用方式急需提上更為細致的管控規劃進程當中,各地區政府應對橋下空間進行整體控制,并對相關職能管理部門相互協調也具有重要性,應對橋梁在滿足城市交通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其附屬的橋下空間又能形成對城市環境有良好的回應。因此,應由政府出臺對橋下空間使用管理統一的規劃辦法,進行政策聯控,實施細則指導。首先體現在橋梁建設初期的整體控制,其次對橋下空間利用類型的使用功能進行定位,再就是設計后期實施維護,最后是建立使用反饋機制,全方位加強橋下空間的法律效率管控指導作用。
在反全球化,提倡多元化的背景下,地方文化蓬勃發展。城市更新也一直注重在地性文化的體現,強調差異性,在設計中使用當地的文化元素,一直延續到當代的城市設計當中[5]。我國部分省份所推出城市設計導則編制內容也注重在地性的設計,如2017《浙江省城市設計編制導則》中第二部分總體城市設計當中的主要任務,涵蓋對歷史人文以及城市現狀的資料收集;城市現狀包括具有特色風貌的城市片區、標志性建筑物一些景觀道路和廊道等。因此,橋下空間的利用也需考量到如何塑造在地文化性的空間特色,在規劃初期或者后續對橋下灰空間的再利用問題上,著重考量空間的周邊用地性質、建筑類型,區域文化特色等在地文脈的資料收集分析。設計綜合考慮與環境整體的協調性,盡可能做到各橋梁下方空間都能形成“一橋一策”的策略,塑造更加具有在地性的空間特征,與區域環境相得益彰,使橋下空間成為地域生活的載體。
日常生活當中,一味自上而下往往容易導致設計缺乏公眾的認同,除了設計師之外,民眾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應參與進來,一起集思廣益,優化設計結果與潛在問題,做到真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橋下空間由于政策規范的短缺和空間缺乏管理,導致空間臟亂差和逆活化等現象,政府作為政策規劃者、城市管理執法局作為管理者,兩者實施對橋下空間以自上而下的規劃與管理。在橋下空間利用上可以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機制鼓勵自下而上的基層,自覺結合自上而下頂層設計,讓空間的使用者對所使用的場所擁有更多的融入感、責任感,和與環境和諧共生的意識。因為橋下空間作為重塑城市活力的特殊空間,其潛在的價值需要我們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多維度的探索,因此橋下空間應結合社區營造多元參與的機制,構建路線有政府主導與賦權,開發機構組織和實施,專業角色設計和介入,公眾角色助力與反饋等,注重橋下空間的公眾參與和規劃空間利用形成真正以人為本的設計,優化并關注空間品質的可持續發展。
筆者對廣州海珠區范圍內的橋下空間進行實地踏勘調研,開展建成環境的使用評價的收集,對橋下空間的利用現狀類型進行歸納整理和對現狀所存在的問題開展分析。在此研究基礎上,提出橋下空間再利用原則,倡導注重橋下空間的管控優化問題,塑造具有在地文化性的空間特征,體現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注重文脈體現的同時也要引導公眾參與,做到以人為本的同時還應注重橋下空間利用品質的可續性發展,希望能為城市空間管理、設計和優化提供新思路借鑒,為存量的橋下剩余空間再利用提出更為適用的可行性愿景設計具有一定的意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