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明 周淑青 于文剛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金山中學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占地76882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8139平方米。規劃48個教學班,設2400個學位。2022年9月正式招生,現有兩個級部21個教學班,89名教職工。這所嶄新的現代化學校扎根文登大地,順應時代發展,站在新起點,瞄準新方向,打造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讓每個生命蓬勃生長。
一、探索共生之道,確立共生教育新理念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是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以遵循教育規律為基本原則,以立足國情民情為基本出發點,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作為根本要求,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力量源泉,深深扎根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與中國教育實踐中,辦中國特色、世界水平、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基于這樣的辦學要求,金山中學經過以下思考和探索,確立了“共生教育”的辦學理念。
(一)立足金山新校情,傳承文化筑根基
金山中學地處經濟開發區南邊,與文登老城區東北邊緊密相連,助力城區北部發展。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帶著各自的習慣、風格與教育烙印,懷著共同的教育夢想走進金山,成為和衷共濟的一家人。同心同力、共生共向成為金山中學立足發展的情感共鳴。
春秋時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和諧思想就肇始于齊魯大地,在理想的新教育思想中,所有的個體都不是單一和封閉的存在,而是“多樣互融、多維互動、多元互助”式的共存共生。尊重差異、和諧共生成為金山中學立足發展的文化根基。
(二)聚焦教育新生態,展望發展新未來
好的教育,是森林的樣子。成長最美的姿態,就是遵循教育規律,讓每一個孩子成為那棵獨一無二的樹,一樹獨美,百樹共生,美美與共,相生相長,共同創造生命的真諦。多元共生、自然生長成為金山中學長遠發展的努力姿態。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未來的世界也必將是共同構建、共生共榮、和諧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建的金山中學與新的時代同行,與新的教育形態同步,成為面向未來教育的先鋒者、引領者,賦予學生迎接未來、和諧競爭的能力,以和合共生的姿態創造未來,促進新建金山中學走上教育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立志篤行、和合共生成為金山中學面向未來的堅韌品格。
(三)凝練共生新理念,塑造共同價值觀
“共生”是建立在對教育的本質、辦學規律和時代特征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價值追求。共生教育把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尊重人、理解人與關心人結合起來,把學校教育與學生的終生幸福聯系起來,使學校教育真正成為“人”的教育。它立足學校辦學實際和學生長遠發展,謀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的共生,包括:生命理念——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包容理念——對差異的全面接納;適合理念——對個性發展的因材施教;過程理念——在過程中主動生成;發展理念——對片面發展的規避和矯正。
“共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一個生命閃閃發光。在核心理念的基礎上,確定學校“共融共創 蓬勃生長”的校訓,“崇德尚文 格物致知”的校風,“精耕厚植 博學致遠”的教風,“勤勉篤實 躬踐力行”的學風。校訓體現了對教育規律和個體發展的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喚醒其生命成長的內驅力,使之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自由快樂成長中追求生命成長的價值,閃耀生命的自然之光、智慧之光、精神之光、社會之光。“三風”體現了對“自強不息 和諧向上”的新時期“文登學”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二、共筑共生之園,建設共生文化好生態
(一)建設環境文化生態園
依托濃厚的文登地域文化,學校構建了“一樓兩廳三中心四院五園六路”的建筑文化群,建筑命名蘊含著豐厚的文化,道路以文登山脈命名,主路鐫刻著文登千年古縣的歷史沿革,彰顯著豐盈的內涵。辦公樓被命名康成樓,紀念在文登講學十七載之久的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鄭玄。報告廳取名為召文廳,來源于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雅士在文登召文臺吟詩作賦、歌功頌德的故事。餐廳命名為思源廳,即“飲水思源”,旨在教育學生愛惜勞動成果、不要浪費,要感謝祖國的培育之恩、學校的教育之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四個年級的教學樓分別用文登歷史上著名的長學、昆陽、崇文、文山書院來命名,讓金山學子飽受文化之地的熏陶,汲取千年文脈的營養,胸懷家國天下的抱負,弘毅篤行立志進取……多個綜合體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讓學校的空間成為“凝固的文化美”,潛移默化影響著金山人。
(二)打造符號文化生態標
當代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為我校題寫校名,濃重的翰墨中凝聚著先生對全校師生的殷切期望。校歌《山有嘉木》以“金山中學賦”為藍本進行構思創作,具體生動地體現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治學治校思想。校徽由立德樹人、書山學海、智慧金塔、多元共生四個元素構成,寓意深遠。校旗的色調設計寓意金山師生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奔赴未來。這些有形有色有聲的符號生動地詮釋了金山教育的追求目標。
(三)筑牢情感文化生態圈
建設人文情感生態,打造仁愛和諧空間,讓學校暖起來。干群之間、教師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家校之間彼此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平等,溝通交流,友好相處,和融共進。隆重的迎新儀式、豐盛的伙食、得體的定制服裝、歡樂的生日聚會等讓教師心靈愉悅;外聘專家、名師引領、團隊協作等活動評優樹先促成長,讓老師們積極作為,享受職業的幸福。實施“魚和熊掌兼得”的“雙線管理”,學生勤學奮耕,謙恭有禮。在與學生相處中,教師真誠的溝通、溫暖的微笑、親和的手勢、鼓勵的擁抱與真摯的祝福都傳遞著教育的溫暖和力量。尊師重教的學生加上愛生愛校的老師,讓學校成為師生精神和心理依戀的地方。
三、共創共生之美,構建共生教育優體系
(一)構建共生課程群
構建多元新課程。基于金山中學“共融、共創、共生,適合、適才、適能,激發每一個生命成長的內驅力”的課程理念,學校著力建構國家、地方、校本三位一體,基礎、拓展、研究三類融合的課程體系,開發“共生”“五維”學坊課程,實現五育并舉。
堅持素養導向,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全力推進“三位一體、學程再造”教學改革。加強學科實踐,注重真實情境體驗。推進跨學科綜合性學習,以大任務統領,探索大單元教學。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增強學生認識真實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實現智慧共生。發揮新技術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精準分析學情,服務個性化學習。建構“體驗、智慧、生成”共生課堂要素模型,讓課堂“動”起來、“實”起來、“活”起來、“深”起來、“美”起來,讓思維的火花生生不息。
(二)聯通協同育人鏈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育人機制,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從實現家長需求做起,打開校家社合作局面,形成“需求驅動、問題導向、價值引領”的層級式家校社共育新樣態。
堅持需求牽引,搭建家校溝通平臺。設立家校溝通熱線,開展線上線下家訪,實行教師分包學生導師制,堅持價值引領。通過家長學校、學校開放日、家長委員會向家長宣講學校的愿景規劃,讓家長對學校的辦學理念、育人方向有整體了解,最大程度在育人理念上獲得家長的價值認同,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
開展家庭教育大講堂,開設家庭教育名校長工作室,組織部分教師和優秀家長研究學習,形成了一套適合本校家長的特色課程。組建家庭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及家長委員會隊伍,創造機會讓家長參與到學校育人工作中來。教師隊伍研究課程,實施授課,家長隊伍負責組織家長學習,代表全體家長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幫助學校做好教育工作。
積極統籌社會資源,積極拓展校外教育空間,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有效豐富學校課堂和課后服務內容,更好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建設信用共同體
打造以教師、家長、學生為主體的校園信用體系,將信用行為、信用評定融入學校辦學管理的各個環節,多維化打造家校、師生、生生之間的信用共同體,強化教師、學生及家庭成員的誠信意識,提高知信、用信、守信的自覺性。
設立校園信用銀行,為學生開設個人誠信積分賬戶,將誠信分兌換成誠信幣;傾力打造校園信用超市,將“愛心”與“信用”相結合,學生定期用誠信幣到超市免費兌換。開設圓夢“微心愿”活動,每學期初,留守兒童可以許下“微心愿”,通過校內的積極表現積攢信用積分兌換特定的“微心愿”物品,激勵留守兒童誠實守信,刻苦學習、積極進步。
信用管理用一種新的途徑讓學生在繼承和弘揚傳統美德中樹牢誠實守信的行為準則。
(四)樹立評價風向標
構建以治校育人為導向的辦學質量評價機制。遵循差異性原則,堅持從起點看變化,從基礎看發展,從傳統看創新,從創新看共生。開展“金牌師者”“金牌少年”“金牌團隊” “金牌家風家訓”等系列評選活動。
構建以“立德樹人”為導向的部門、級部履職履責評價機制,堅持靶向評價。主要評價價值引領、目標規劃、責任落實、目標達成度、創新有效度、辦學認可度,形成部門、級部正向競爭格局,實現合作共贏。
構建以教書育人實績為導向的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從德、能、勤、績、學、特等方面全面衡量,考核結果與績效發放緊密掛鉤,以評價和激勵制度的指揮棒,導向教師積極向上,創優爭先。
構建以落實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機制,多元評價。尊重學生差異,激勵學生成長,讓評價變得更溫暖。實施全程關注、全面成長、個性發展、多元融通、智能動態評價策略,開展“品正好少年”“創客好少年”“求真好少年”“尚書好少年”“勞動好少年”“強身好少年”“仁孝好少年” 等系列評價活動,讓每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光源,做閃閃發光的自己。
金山中學作為一所新建校,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通過校園文化建設賦予學校更深刻的內涵,使學校成為真正的教育文化場、生機勃發的生命場,實現用共生教育理念的力量去翻越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座大山,用價值文化的力量去實現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追求。實現共融共建共享共育,讓學生更加喜歡學校,讓家長更加認可學校,讓教師更加守望學校,讓每一個金山人生命蓬勃向上、精彩綻放。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金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