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堂清 王竹信
(1浙江省淳安縣文昌鎮人民政府,浙江 淳安 311706;2浙江省淳安縣林業局青溪林業中心站,浙江 淳安 311706)
森林在維護生態平衡、提供生物棲息地以及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進程加快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森林生態環境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有害生物的侵襲對林業的破壞較為嚴重。林業有害生物是指對林業生態系統、林業生產和森林資源安全等構成威脅的病、蟲、草或鼠害等,這些有害生物不僅直接危害林木,還會破壞森林生態系統平衡,影響林業的可持續發展[1]。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研究得到高度重視,實踐中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立了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治機制,同時還積極開展基礎研究,通過開發新型生物農藥、引進天敵等手段,不斷探索新的防治方法,共同推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近年來,我國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加大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投入力度,加強防治工作的組織統籌,引進先進的防治技術和設備等[2]。為有效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探索科學有效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林業有害生物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闡述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及其危害,從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和生物因素3 個方面分析林業有害生物產生的原因,并結合實踐提出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林業病害是指由微生物侵染引起的林木生長和發育障礙,如真菌、細菌和病毒等。這些微生物通過寄生或腐生方式在林木上繁殖,從而影響林木的生長和發育。常見的林業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葉斑病、白粉病和銹病等,這些病害大都發生在苗圃、幼林和成林階段,發病后易造成生長不良或林木死亡。其中,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可在土壤中傳播,常發生在苗圃階段,發病后幼苗莖基部出現暗褐色橢圓形病斑,嚴重時會導致幼苗死亡;根腐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發病表現為根系腐爛、葉片萎蔫以及植株生長不良等,多發生在幼林和成林階段;葉斑病是由真菌或細菌引起的,發病表現為葉片出現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嚴重時會導致葉片枯死;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發病后葉片出現白色粉狀物,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變形、枯萎;銹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發病后出現黃色或橙色銹狀物,嚴重時會導致葉片脫落、植株死亡。
林業蟲害一般指昆蟲對林木造成的危害,包括啃食、刺吸和產卵等。林業蟲害是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常見的自然災害之一,其會影響林木的正常生長發育,嚴重時會造成林木死亡,給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帶來較大損失[3]。常見的林業蟲害有松毛蟲、天牛、金龜子和透翅蛾等。這些蟲害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可迅速繁殖,會對林木造成大面積的危害。其中,松毛蟲是松樹的主要害蟲之一,其以松針為食,影響松樹的生長和發育;天牛是一種常見的蛀干害蟲,其通過鉆蛀林木枝干,破壞林木的輸導組織,使林木死亡;金龜子和透翅蛾以林木的根和樹干為食,影響林木的生長和發育。
林業草害是指雜草對林木生長和森林生態系統造成的危害,雜草生長迅速,并大量繁殖,會與林木爭奪水分、養分和陽光,影響林木的生長和森林生態平衡。常見的林業草害有水葫蘆、空心蓮子草和狗牙根等[4]。其中水葫蘆是一種外來入侵水生植物,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其生長會大量消耗水中的大量養分,影響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也會堵塞河道,影響水流暢通;空心蓮子草和狗牙根都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長迅速,生命力頑強,生長過程會大量消耗土壤中的養分,影響林木的生長。
鼠害是林木生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林業鼠害是指嚙齒動物對林木的啃食和破壞,這些嚙齒動物常對林木的根系、樹皮和枝條進行大量啃食,導致林木生長受阻或死亡。常見的林業鼠害有田鼠、家鼠和鼴鼠等,其中田鼠、家鼠等主要在地上啃食和破壞林木,鼴鼠則在地下破壞林木的根系[5]。
林業有害生物是影響森林生態環境健康和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會對人類生活和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調研林業有害生物產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預防和控制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與擴散,做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6]。
環境因素主要涉及氣候、土壤以及植被等。首先,氣候變暖為林業有害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長環境,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有利于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擴散。其次,土壤質量直接影響林業有害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土壤貧瘠、養分不足可能導致有害生物數量增多。最后,森林植被結構單一、多樣性不足等為有害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對森林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首先,部分地區為了實現經濟增長,可能營造大量人工林地,但是人工林的品種單一,多樣性不足,為有害生物提供了繁殖場所。其次,過度采伐破壞了森林的生態環境,可能導致森林生態系統失衡,為有害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空間。再次,不合理使用的化學農藥易使有害生物產生抗藥性,導致防治效果下降。最后,部分地區檢驗檢疫措施可能不到位,導致病原體、害蟲和雜草等有害生物傳入和擴散,從而破壞了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給林業造成較大損失。
有害生物一般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再加上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導致其天敵數量減少,為有害生物的傳播和擴散創造了條件。強大的繁殖能力是有害生物廣泛傳播和持續存在的關鍵原因之一。有些有害生物的生命周期短,但繁殖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后代,使其迅速擴散,對林業生產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此外,在一些人工或半人工的林業生態系統中,天敵數量不足或難以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易導致有害生物的數量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林業有害生物會通過破壞樹木、影響林分結構以及降低森林生產力等方式,影響森林健康和生態系統穩定[7]。因此,科學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對于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預防林業有害生物的侵擾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首先,加強檢驗檢疫工作。檢驗檢疫是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進口和調運的林木,必須進行嚴格檢疫,確保未攜帶有害生物。一旦發現攜帶病蟲害的林木,立即進行隔離和處理,防止其擴散和危害其他林木。其次,制定科學的營林措施。選擇抗病、抗蟲的樹種,營造混交林,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提高林分的抗逆性。同時,在營林造林時,合理控制密度,科學搭配樹種,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和危害程度。再次,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加強對森林生態環境的保護,保持森林生態系統中物種的多樣性,有效增強森林的自控、自愈能力,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擴散。加強對有害生物的天敵昆蟲、鳥類等有益生物的保護,以控制有害生物的數量和危害程度。最后,通過農業措施預防林業有害生物。在林業管理過程中科學施肥、合理灌溉,控制林木的密度,增強樹勢,提高樹木的抗病能力。若發現有病死樹木和枝葉,須及時清理并做無害化處理,減少病菌的傳播和擴散。此外,加強林木的撫育管理,提高樹木的生長速度和健康狀況,以增強樹木的抗病能力[8]。
加強對有害生物的監測是做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采取定期巡查、建立監測點和信息化管理等手段,可以及時發現和控制有害生物,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首先,定期、定時對林地進行巡查,以及時發現有害生物,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控制,防止其擴散和蔓延,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穩定。其次,在重點區域設立監測點,加強對有害生物的監測,實時監測有害生物的發生情況,及時掌握有害生物的動態,為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據。同時,監測點的設立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持,推動森林保護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最后,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有害生物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和數據實時更新。這不僅有助于提高監測的準確性和效率,為決策者提供更加全面、準確的數據支持,還可以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9]。
針對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必要的預防和監測措施外,還需要采取科學的防治方法,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擴散,以保障森林生態環境不受到破壞[10]。(1)化學藥劑防治。化學藥劑防治是一種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適用于大規模發生的害蟲。化學藥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降低害蟲的數量,防止害蟲進一步擴散。實踐中,化學防治也存在一些缺點,如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可能造成影響,長期使用還可能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等。因此,在使用化學藥劑時應選擇低毒、低殘留的環保型藥劑,并注意控制使用量和使用頻率。(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種環保、可持續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利用天敵、微生物等生物資源有效控制害蟲的數量。例如,釋放天敵昆蟲可以控制害蟲的數量,而噴灑微生物制劑則可以殺死害蟲。生物防治的優點在于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而且其對于一些難以使用化學藥劑防治的害蟲特別有效,但生物防治的效果較慢,往往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一般適用于小范圍的、特定種類的有害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人工捕殺、燈光誘殺等物理手段誘捕或殺死害蟲。物理防治的優點在于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而且對于特定種類的害蟲特別有效,但一般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對于大規模發生的害蟲可能不太適用。(4)綜合防治。綜合防治是指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運用化學、生物和物理等多種防治措施,以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綜合防治可以充分發揮各種防治方法的優點,彌補各自的不足,達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采用綜合防治方法須注重保護天敵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治理。例如,在使用化學藥劑時,可以添加一些天然的殺蟲劑來減少其對環境的污染,減輕其對天敵的傷害;在利用天敵進行防治時,可以通過合理的人工養殖和釋放天敵昆蟲來提高防治效果;在使用物理手段進行防治時,可以通過改進燈光誘殺裝置和提高人工捕殺效率來提高防治效果。
在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林業有害生物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闡述了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及其危害,從環境因素、人為因素和生物因素3個方面分析了林業有害生物產生的原因,并結合實踐提出了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為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參考。在未來的工作中,需要繼續探索和創新防治方法和技術,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以維護生態平衡和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