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賈康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粉彩是在五彩和琺瑯彩的基礎上而創新出的新品種。粉彩又稱為“軟彩”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
粉彩誕生于康熙晚期,這時期的粉彩制作還是比較粗糙和簡單,只是簡單在五彩的局部做了一些改變,色彩明快、風格簡樸,整體的風格還是偏五彩一些,從花卉裝飾就可看出線條比較的古樸。
雍正時期,粉彩得到快速發展。前期的粉彩瓷上還大量的呈現出康熙時期的風格;中期之后已經擺脫五彩瓷的影子,形成了雍正時期獨有的風格。這時期的粉彩細膩寫實、胎細釉潤、色彩鮮艷、格調清雅,尤其注重細部的刻畫。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寫到:雍正花卉純屬惲派,沒骨之妙可以擬徐熙,草蟲奕奕有神。
乾隆時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使陶瓷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粉彩的制作工藝達到了新的高度。粉彩由原來多見的白地著彩發展為多種彩色料地相配合來裝飾,或開光,或在各色地上勾出圖案紋飾,還有加繪青花的;或是琢器的上下部分為色地,腹部為白底著彩,繪出粉彩紋飾,還有以御題的詩開光對寫對畫等多種裝飾形式,開創了景德鎮粉彩瓷畫裝飾的先河。”
花卉紋飾在粉彩瓷中運用的最為常見,廣泛運用在不同的器型上。同時,在粉彩工藝上,經過一代又一代制瓷人的探索而不斷豐富起來,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工藝技法,其中花卉紋飾的裝飾工藝主要表現在繪制工藝和填色工藝上。
對于在花卉的繪制工藝方面,花和枝葉的繪制主要是運用勾勒法和沒骨法,勾勒法也就是勾線,是粉彩瓷中創作的首個步驟,用線條來表現花朵的形象,并且在勾完線的輪廓內填上玻璃白,然后用顏料洗染或點染,這種畫法類似于國畫中的花鳥技法。其中對于勾線往往所使用的是珠明料,有時也會根據不同顏色的花朵運用油紅畫料。
沒骨法是受到中國畫的影響,在清代被惲壽平所運用。這種畫法打破了以往朝代所用的“勾花點葉”法,就是運用彩筆取代墨筆,直接揮抒。簡單理解就是不用勾輪廓,不用打底稿。粉彩瓷中的花朵沒骨畫的畫法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用煤油調和乳香油勾線,然后在輪廓內填玻璃白并用凈顏料洗染,燒后煤油線條消失,獲得沒有線條的、花瓣明暗關系明顯的現象。“第二種是用淡墨勾出花的輪廓,在花的外輪廓平涂一層薄薄的玻璃白,然后用筆蘸取用水調制的洋紅等色料,按照花瓣層次在玻璃白上拓染。”枝葉的勾勒法一般先勾葉子后勾枝干,其中葉子的勾線往往先勾主筋脈再勾輪廓,最后勾輔脈。對于不同的描繪對象所使用的線條也有不同的變化。枝干的勾線一般是勾外輪廓和枝干結構,有時候需要用含料的筆采出枝干的明暗轉折關系。沒骨法畫枝葉不用勾外輪廓線,直接在打好圖的基礎上用料筆上色并采出明暗轉折關系,等到底料干后,勾出葉脈即可。
在花卉的填色工藝上,粉彩的填色色彩種類豐富,工藝復雜、技巧多樣。其中關于粉彩的填色工藝主要有這幾種:
(1)洗染法,即在打好玻璃白的基礎上,用不同的粉彩顏料渲染出畫面明暗關系。例如,粉彩花卉中的花朵一般多采用胭脂紅著色,往往在花心中的紅色料最多且最深,從花心到花瓣的邊緣,紅色洗的越多顏色就越淺。
(2)打底色,在畫好的花朵、枝葉或者樹干等部分用廣翠和生紅(也叫耐火紅)進行打底。花卉中正面的花葉要填大綠的部分就要用廣翠進行打底,嫩葉尖用洋紅色打底。其中對于打色要求就是薄而平均。
(3)平填法,即提前用調好的粉彩透明或不透明的顏料,根據畫面的需求填在畫好的紋飾上。其中最重要就是顏色要“標水”,就是顏色和水充分調和,色料濃稀要適度。
(4)接色法,主要表現在樹木、花葉及山石等處的填色,要用到兩種以上不同的透明顏料填在畫面的同一位置,使畫面效果由深變淺,銜接均勻自然。填色時要求厚薄保持一致。
(5)罩色法,在畫好的紋飾上面,根據畫面的需要罩上另一種不同的顏色,這種就稱為“罩色”。對于粉彩花卉裝飾中的山石就用廣翠打底,然后再去罩上水綠并用雪白去接色,這樣可以使山石消失在云霧中。在花卉枝葉上打上薄薄的廣翠綠,再罩上大綠顏色,就可以豐富綠色層次,增加厚重感。
(6)吹色法,常常用于大面積的染色。如蟠桃等,可以通過吹色法吹出桃子紋飾的深淺變化,此方法是在用料勾描好的桃子內填上玻璃白,等到干燥后,在桃子的尖端吹洋紅,桃子蒂的部分要用凈苦綠洗染,這樣可以使畫面色彩艷麗、生動逼真。
(7)扒花法,扒花就是用扒筆或針筆在畫好的畫面上扒出線條和紋樣,像乾隆《粉彩花蝶活環伏桶瓶》就是運用扒花的工藝技法,使畫面形象生動,變化自然。
乾隆粉彩瓷器型種類繁多,造型多樣,主要還是滿足清宮廷的需求,因此成為了清代重要瓷器種類之一。
從用途可分為陳設器具和日用器具兩大類:陳設器具的粉彩瓷造型多見于花瓶、花尊、花觚、花盆、花缽、花托、鼻煙壺、涼墩、瓷塑以及各類仿古禮器、祭祀器皿等;日用器具多見于盆、碗、杯、碟、盞、瓶、罐、洗、缸、盆、燭臺、筆筒、花插、水盂、印泥盒、顏料盒、比價、蟋蟀罐、圍棋盒等。
由于乾隆粉彩瓷器型種類繁多,筆者就例舉幾個有花卉紋飾的代表性器物,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粉彩黃地扎道花卉紋攢盤》。“攢盤”,又稱為拼盤,由大小各異即能單個移動,又能按照一定的秩序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整體大盤。而筆者所提到的清乾隆《粉彩黃地扎道花卉紋攢盤》是由內外三層十六個小盤組成,采用黃地扎道工藝,盤的整體為花形,底色為黃地,釉面溫潤,色彩柔和且立體感強。
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清乾隆《粉彩霽藍地描金花卉詩句大瓶》,“此瓶口往外撇,長頸,六瓣瓜棱形腹,圈足,瓶的腹部和內部皆施白釉。外部口和頸部以及近足處為霽藍描金纏枝萬福地與如意云頭紋、卷草紋、回紋。腹部三組折枝花卉與乾隆御制詩句相間,詩句以墨彩書寫,底白釉無款。”其中瓶的腹部花卉粉彩繪制,粉嫩柔和,具有強烈的立體感。
花卉紋飾是乾隆粉彩最常用的紋飾,也是使用時間較長,出現較多的一種裝飾題材。在粉彩瓷上花卉紋飾的構圖形式可分為:滿地式、散點式、開光式、通景式等。筆者列舉3個類型進行闡述。
(1)滿地式最典型的代表器物莫過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清乾隆《粉彩百花圖葫蘆瓶》,“百花圖”用紅、藍、白、黃、綠等進行彩繪,繪制出各種千姿百態的花卉,其中以牡丹為主,荷花、菊花牽牛花為輔等。整體效果是百花齊放、五彩繽紛、花團錦簇、各盡其妍。因繪制花卉繁密,布滿器身,看不到底釉,故稱為“百花不露地”,又有“萬花堆”、“錦上添花”的美稱。
(2)散點式最常見的器物則是清乾隆《粉彩百猿圖瓶》,此瓶撇口,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外口沿粉彩繪蟠桃,瓶身用青花和粉彩合繪百猴圖。圖中群峰環抱的山谷中古樹參天,瀑布飛澗,野草叢生,成百只猴子有嬉戲、有奔跑、有摘桃覓食等,刻畫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3)開光式構圖在乾隆時期運用的比較多,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的清乾隆《粉彩綠地開光菊花紋茶壺》,壺身扁形,一側有流,另一側是曲柄,圈足,壺蓋凸起上面有金彩寶珠頂。壺身通體裝飾綠地粉彩團花紋,在壺的口沿和蓋沿處描金邊,腹部兩面開光內繪粉彩寫生菊花、靈芝紋和山石等。此壺造型小巧精致,施彩粉嫩淡雅。
花卉紋飾作為乾隆粉彩瓷上最多的一種紋飾,其花卉紋飾種類豐富,組合形式多樣,同時有著美好的寓意深受人們的喜愛。現已舉例,乾隆粉彩瓷上的花卉紋飾與其它題材搭配的代表性器物。
(1)花卉紋飾與動物紋飾的組合。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粉彩百鹿圖雙耳尊》,因為器型多繪制百鹿紋,又叫“百鹿尊”。此尊撇口,口部以下逐漸寬廣,垂腹,圈足。此尊胎體厚重,尊的兩肩附螭龍耳,腹部用粉彩繪制山水、百獸,蒼松翠柏下群鹿神態各異,或倚偎、或奔跑、或覓食、或休息、或昂首等。周圍襯以花草、溪流、山林、靈芝等,繪制形象生動,工筆細膩,皴法自然,色彩鮮艷而柔軟,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此尊的紋飾構圖嚴謹細膩,山石層次分明,動物自然逼真。同時,又因鹿與“祿”諧音,又稱為“百鹿尊”。祿即代表俸祿,百祿形容俸祿之多。因此,百鹿紋也常常被人們作為祝福加官進祿的吉祥圖案。
(2)花卉紋飾與植物紋飾的組合。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粉彩九桃圖天球瓶》,此瓶直口微撇,瓶的頸部位置比較短,腹部渾圓豐滿,圈足,造型優美,線條流暢,胎體堅致細膩,白凈無暇,瓶的內壁施白釉,外壁繪制桃樹一株,樹干茁壯,桃花枝葉繁盛,樹枝上掛九個蟠桃并分布均勻。同時在桃樹的旁邊還有一簇月季,月季清淡素雅與蟠桃相互呼應,形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此瓶運用了渲染的手法,成功表現了蟠桃成熟后的嬌艷色彩,這種瓶身以九桃紋為主的紋飾,寓意著人們長壽、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3)花卉紋飾與人物紋飾的組合。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粉彩嬰戲瓶》,瓶體繪制了一群眉清目秀、四肢圓胖的小童敲鑼打鼓、燃放爆竹的節日歡樂景象。小童的人物造型生動,衣服勾勒細致入微,線條流暢,活靈活現,同時在兒童的身后有一顆梅花樹,上面開滿了白色的梅花。此瓶描繪了一幅“黃發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花美景和太平盛世的和諧畫面,同時也寄托了古人祈求子孫繁衍昌盛的美好愿望。
花卉紋飾在陶瓷裝飾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陶瓷繪畫的歷史長河中是個經久不衰的題材,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人們表達情感和審美追求的象征。乾隆時期的粉彩花卉紋飾又達到了歷史新高度,其工藝精湛、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都體現出畫工們的高超技法。粉彩瓷的花卉紋飾能被景德鎮的工匠們做出新的高度,對于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繪畫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