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喆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000)
馬口陶器生產始于北宋年間,直到改革開放前都以制陶作為支柱產業,百姓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為馬口窯的繁榮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后因為多方面原因,以生產民間雜器為主的馬口窯在20世紀90年代逐漸走向衰亡。馬口窯是湖北的民間窯口,當地的陶器造型普遍剛健有力、挺拔雄偉,釉色濃郁、對比強烈,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產生了其獨有的特色:以富含鐵的紅陶泥為胎,施以白化妝土裝飾,趁施刻劃,施草木灰釉燒制。
探究其工藝技法的形成,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社會背景以及生產技術的發展。在自然環境方面,湖北省地處中部地區,東、西、北三面環山,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充沛,雨熱同季。馬口窯陶器就地取材,泥料為馬口周圍新集一帶所產,由精泥、窯子泥、黃蠟泥和紅、白陶泥混合而成,可塑性較強,不易變形且便于修補,耐高溫,燒成后胎土呈暗紅色。化妝土則采用漢陽縣陡埠頭白觀音土,秞料采用湖北南漳縣所產硬木栗樹燒成的灰,加入河泥,再配制成釉。
晚唐時期,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依然流行,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并引領了后世中國陶瓷的基本風貌。北方“尚白”,但胎土卻含鐵量高,質地也不及南方細膩,雖然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就有白化妝土裝飾的陶瓷,但并不多見。
在青瓷制造技術傳入北方后,“磁州窯系”的窯口才開始大量使用化妝土。地處中部的湖北地區受此影響,南宋戰亂,河北、河南磁州窯系的藝人南遷來,受到磁州窯風格的影響。其著名的水花技法,也許是北方傳來的剔刻花技法,在湖北因地制宜,匠人的流動結合市場的需求,融合了南北方的特點而成。
以白化妝土粉飾,卻施以醬色、青色灰釉。根據記載,明代中期以來,湖北各窯口制陶業相對獨立,在漫長的演化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保留了民窯特有的單純,質樸的特點。
綜上所述,馬口窯裝飾技法的形成,與自然條件、社會背景和生產技術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著名的化妝土剔刻花、水花裝飾技法,也是在多種原因結合下形成的產物。
首先,湖北地區降水豐富、氣候濕潤,有明顯的梅雨季,坯體干燥較慢,再結合當地礦產條件,北方化妝土裝飾技法和南方青瓷的燒制技術在處于中部地區的湖北馬口窯不斷碰撞。
其次,由于平民百姓對民間雜器的實際需求,產量巨大,成本力求低廉,工藝力求靈活快速,因此從選材、成形、裝飾、到燒制,并不精雕細琢。
一次拉坯成形后,坯體稍事干燥后便淋、浸白化妝土,信手揮刀,刻劃出形神兼備的圖案。這種生產模式反而造就了獨一無二的藝術特色。此種裝飾方法原料容易獲取,生產速度快,還能掩蓋胎體本身的缺陷,是一種在長期生產中總結出的投入少,效率高,效果出眾的方法。同時還體現了馬口陶藝人的豁達胸懷和對藝術的追求。
裝飾技法對藝術特征的影響要從器物的色彩構成、裝飾部分的畫面構成、器型的特色以及裝飾技法的表現特征等方面來分析。
首先,馬口窯形成風格的是統一的釉色。馬口陶器施草木灰釉,燒成后,紅褐色底胎,淺醬黃色紋飾,形成了強烈的撞色搭配。紅褐色沉穩、厚重、低調,呈現出樸實的溫暖。與淺黃色搭配,營造出濃厚的自然氣息和厚重的沉靜感,整體古樸、內斂、厚重。
其次,馬口陶器的器型特色。馬口陶器普遍遵循了一定的藝術規律和法則,小口,短頸,平肩,無底足。典型器物肩部多以回文或卷草紋裝飾,主要畫面以開窗的形式刻劃在器物中部。花鳥紋飾多以陰紋形式呈現,人物紋飾多以陽紋呈現,與紋飾的復雜程度有很大關系。主體部分下部多以回紋或蓮瓣紋裝飾,在小一些的器型上會省略。
馬口陶器濃厚的寫意氛圍與釉色的搭配以及所用的裝飾技法關系密切。剔刻花技法是在器物坯體上先施一層化妝土,用工具勾勒出紋飾的輪廓,然后將輪廓外的化妝土剔去,常伴隨劃花技法一并使用,適合畫面復雜的大型器物上。
此類裝飾技法普遍用于各個窯口的器物,易于把握,畫面多以大面積的陽紋為主,陰紋為輔,可以精確的完成復雜的紋飾,精準的控制形象,因此能夠完成圖案性較強的紋樣。
除此之外,對于工具的使用也值得探討。用刀在化妝土表面快速刻劃,會產生不平整的破損,是別樣的美。水花技法是用竹簽或橡膠制品制成工具,趁化妝土濕潤時,用有彈性的竹簽或者橡膠制作的工具,信手揮刀,竹簽在濕潤化妝土表面快速刮過,以簡練的筆法刻劃圖案,下刀果斷蒼勁。此種技法可以說與國畫大寫意技法一脈相承,以水花技法裝飾的圖案大多幾筆完成,主體以陰紋呈現。
水花技法對于圖案的藝術特征影響非常大,筆法簡練,下筆果斷,熟練且不拖泥帶水是此技法的必然要求,濕潤的化妝土更加難以把握,若做不到用力均勻,眼疾手快,則無法刻劃出生動形象的圖案。
國畫講究“畫多大的東西就用多大的筆”,這一點與水花技法有很高的相似性,對于工具使用的熟練度,甚至下刀的順序都有嚴格的講究。濕潤的化妝土被刮劃后堆積在一側邊緣,形成凸起的痕跡與飛白,邊緣變化豐富,立體感更強。此技法需要長時間的練習,但熟練掌握后速度極快,兼具靈動和自由,在兼顧產品生產的同時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馬口陶器風格獨特、技法成熟,紋飾頗具魅力,應當從他的紋飾特征和工藝技法的研究中探尋其對當代陶藝創作的意義,讓傳統陶瓷的創作技法活化傳承。
雖然曾經輝煌的馬口窯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仍然能給我們靈感與思考。紋飾圖案的表現與其影響的因素,器物與紋飾,與文化之間的聯系,成為了可以深入研究的點。技法永遠是在手工藝創作過程中不可不談的部分,對材料特性的了解,對工具的使用,都是值得探索的。
筆者一直在嘗試將雕刻、化妝土裝飾技法應用在作品中,引發思考的主要是馬口窯陶器化妝土裝飾技法中展現的當代性。剔刻花搭配劃花技法,傳統民窯陶瓷中傳播最廣,最為常見的裝飾技法。劃花是用工具刻劃流暢的線條或紋樣,是線條的藝術。剔刻花將主要部分保留,剔去輪廓外的部分,反差強烈,風格明快,此種技法容易控制,線條粗細均勻。
在當代陶藝創作中,如果配合不同粗細,不同邊緣的工具,在刀尖偏向的一側或平刀的兩側會產生不平整的破損,在較厚的化妝土上可以做出非常自然的破損肌理。剔除后的凹陷部分一直少有人關注,傳統陶瓷的胎底一直追求均勻平整,然而胎底剔除部分的凹陷以及工具在坯體上留下的紋理,是當代陶藝創作中可以深入研究的地方。
而最著名的水花技法,更有許多可以發掘的地方。水花技法本身對材料特性的掌握和工具的選擇,對圖案大小的把握以及刻劃的筆劃都十分講究。水花技法要求在濕潤的化妝土上進行,化妝土的厚度和干濕度對圖案的呈現有很大的影響。在表現圖案意境的同時還要兼顧材料的特性,如果其他技法可以慢工出細活,那這種技法是必須一氣呵成的。
在技法的學習中很容易害怕下筆、下刀,而在創作作品時若是扭捏,鮮活的情感和思維很容易流失。此種技法在工具刻劃后,化妝土在一側有油畫般的筆觸堆積,有浮雕式的起伏,對工具的熟練掌握可以使雙色搭配產生有層次的效果。以簡練筆劃表現生動圖案,也是當代陶藝創作可以深入研究之處。
綜上所述,我們常說要創新,并不是要做出空前絕后的東西,而是有傳承的創新,而在傳統陶瓷中仍然有大量的養分等待我們發掘。在逐步分析探索的過程中,器物背后的故事和匠人的精神和理想都得以體現,這正是蘊藏在器物背后的價值所在。而在當代陶藝創作的探索中,筆者一直在不斷嘗試這些工藝技法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