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雅妮,戴必輝,陳鵬,邢世琦,楊濤宇
(西南林業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云南等西南地區民居建筑是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保留了豐富的地域和歷史文化元素,但當地地震活動頻繁,對民居建筑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如北京時間2022 年1 月2 日,寧蒗發生5.5 級地震,造成了23 人受傷,大量摩梭人的房屋受到了嚴重的毀壞[1];同時,近年來,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帶來了游客和經濟收入,另一方面也對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改變[2-4]。本文以地震中大量損毀的最具摩梭文化特色的摩梭人祖母房為例,探討重建工程中,如何基于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對摩梭人祖母房進行抗震性能提升和宜居改造,以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和民族文化保護,并推動當地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通過實地考察發現摩梭人遍布于云南省西部,摩梭民居大多建在山腰上,避開了平坦的農田。其中寧蒗地區摩梭民居聚建在瀘沽湖畔,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造就了當地的傳統民居文化,如傳統的走婚習俗、母系制度等。最終通過文化多樣性的發展造就了摩梭人建筑的主要形式——木楞房[5]。
受旅游業的影響,現代摩梭人為了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在設計時,民居部分功能出現改變,除傳統的農耕家庭模式的民居,出現了大量具有酒店居住功能性的民居。前者以農業生產功能為主,房屋的外圍保留著大量的家畜養殖空間和耕種場所;后者主要功能變更為旅游接待,因為除原有的公共活動場地之外,增設了公共停車場、休閑娛樂空間等。
通常聚落民居的整體建筑規劃密度較高,摩梭民居依山而建的方式更增加了建筑的稠密度,同時還存在建設場地處于不穩定的地質層上,導致房屋本身抗震能力弱的問題。所以在發生地震時,高密度建筑群易造成損毀范圍擴大、阻塞道路甚至砸向疏散人員等安全風險。且由于村落缺乏合適的防災避險場地,救災帳篷只能搭建在住宅院落中,導致發生余震時易造成二次傷害[6-7]。
摩梭人的住宅主要包括祖母屋、經樓、花樓和草樓[7]。受條件所限,也有普通家庭只保留祖母屋和經樓,在花樓和草樓中選擇一棟圍合而成[3](圖1)。摩梭人采用垂直分層來組織功能分區,以“中心式”布局來組織各分區內部的具體空間單元。以祖母屋為基點,通過“回”字型布局[8],把祖母屋分為主室、分室,作一層設置,承擔會客、商議、廚房、祭祀等功能[9]。在布局上,祖母屋充分發揮空間可利用性,主室包括火塘、神靈等;分室有四個,其中的上下室可用來儲存糧食,各部分保證互通。此外,主院落內其他功能區均為兩層房屋,如進行日常活動的內院、作為生產空間的外院等。民居以內外結合為主,各部分都有合理劃分,借此突出祖母屋的核心地位[10]。隨著時間推移,舊建摩梭民居窗戶開口數量少、面積小,同時祖母屋內火塘經久不滅,又缺乏排煙管道,導致內院通風采光差、煙塵嚴重[11]。通過走訪調查還發現人和牲畜安置地缺少必要的間隔、缺少獨衛等,對現代摩梭人的正常生活造成許多不便。

圖1 摩梭人住宅平面圖
摩梭民居建筑結構方面的問題,主要由于房屋基礎和木結構原因所造成[6]。傳統摩梭民居通常用毛石砌筑基礎,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基礎砌筑不合理。許多房屋的基礎僅由毛石干砌,無灌漿或僅用泥漿灌漿。專業知識匱乏導致部分細部構造效果粗糙,無法充分保障房屋的整體性和穩定性[5]。在現有的研究中,云南民居有合院式、井干式、干欄式等類型[12]。通過調查發現,這里的房屋結構以井干式、穿斗式木構架為主,其中井干式的墻體以土坯墻、夯土墻或磚墻為主,而穿斗式的木質墻體則既具有結構性又可以起到保護作用。由于木結構與地面、圍護墻體間缺乏有效的防潮處理,木材受潮腐蝕導致強度降低,且圍護墻體沒有做構造拉結措施,整體穩定性差,遇到地震時即使木結構沒有發生變形,依舊容易造成圍護墻體與結構脫離。對震后的損失進行分析發現,井干式木構架梁柱體系損壞情況并不嚴重,穿斗式的損壞則相對棘手。從屋面構造上看,鋪瓦但不墊石灰漿的情況明顯,因此在地震時瓦片極易掉落,增加人員、財產損失和救援難度。傳統摩梭習俗有規定,即祖母屋落成后,除了屋頂的木板可以翻工維新,其余部分均不可變動,導致自然作用對房體結構的漸漸蛀蝕。
傳統摩梭人聚居地資源匱乏,因此摩梭人就地取材[13],過度砍伐導致生態破壞加劇。且村民為降低造價選擇小尺寸木材,質量參差不齊,而祖母屋等功能分區大多為木制墻體,存在防腐性不強、結構脆弱、火災隱患等各類問題。
隨著旅游業的興旺發展,摩梭人對原有建筑形態進行了調整:新民居采用鋼筋混凝體結構,且打破了傳統層高,內部均改為酒店的標間設計。雖保留了祖母屋的傳統形式,但過多注重對現代建筑的模仿,房屋風格、顏色及外觀等均取締了許多傳統構件,祖母屋原有的大部分傳統功能隨之消失,失去了摩梭人的大家庭特色,摩梭文化在人們對現代化的盲目追求中逐漸湮滅。雖改善了居住條件,但由于自主建造的房屋缺乏土建、規劃等專業知識,在建筑的結構、與周圍環境融合等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圖2 為以木楞墻作為承重方式的某改造前房屋)。

圖2 改造前房屋形式
本文主要圍繞提升寧蒗摩梭人祖母房抗震防災能力、祖母房宜居性能兩個方面進行改造。根據對摩梭村落現狀的調研情況,探討如何在保護傳統摩梭文化的同時,做到宜居和結構、消防等安全。
傳統的摩梭民居多采用天然木材,對自然資源消耗量大,對生態環境不友好,同時木材的使用壽命不高,保溫性能、隔音效果不好,防火性、抗震性不強。針對此問題,在一些承重墻、圍護墻體上可以采用新型材料替代的方式,如鋼筋混凝土、磚石等,解決了傳統材料的弊端。對于祖母屋的特殊地位,若想保留建筑傳統,可采用磚木混合的形式,既可以沿襲傳統布局形式,又保證了結構上的安全,但需注意對木材應進行防腐、防火等耐久性處理。祖母屋的屋面可采用座泥砂漿的簡板瓦或冷攤小膏瓦修建。
抗震性提升關鍵在結構上。如上文所述,摩梭民居多采用井干式梁柱體系。震后分析發現,這也正是抗震性能良好的結果體系,并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宜居優勢。因此,可以通過使用井干式木構架,將承重結構和圍護墻體分離[14],同時,木構架節點可采用扣榫、銀錠榫來增強建筑構架的整體性,從而在地震條件下保證“墻體傾倒,屋子不倒”。這種體系和鋼筋混凝體所產生的效果是一致的。圖3 是房屋結構改造后的形式,以木框架承重,木楞墻填充[15-16]。

圖3 改造后的房屋形式
摩梭民居最重要的部分是祖母屋,對秉持母系文化的摩梭人來說,祖母屋是一個摩梭大家庭的象征[17]。因此要保證其原有的內部形態、結構和床的方位等傳統要求不變。但考慮到現代人的身高變化,可適當增加床的大小尺寸。同時可在祖母屋旁設置餐廳,承載祖母屋維系大家庭的作用;經營民宿的家庭還可以借此增加游客的體驗感。祖母屋內的男女柱,寓意陰陽,兩根柱子上方交搭的四根橫梁則保持不變。祖母屋的火塘經久不滅,但應增設排煙管道,保證空氣流通和消防安全。
其余功能分區,如內院落作為家庭成員來往最頻繁的地方,要做到嚴格功能劃分,滿足摩梭人日常生活需求,還應改進地面的硬化程度,防止積水、積土。同時修建供水、排水管道,增設獨衛,改善不良衛生習慣;經樓作為摩梭家庭里的宗教場所,具有嚴格的進入身份限制,可不做改動。花樓,又叫女兒房,通常作為摩梭家庭中過成年禮后女性的獨特生活空間。位置和祖母房相對的樓上,首層可以用來堆放雜物,旅游民宿可以改為供游客住宿,二樓可以采用隔斷形式,供本家成年女子夜間用來走婚,既表明成年女性有單獨的私人空間,又沿襲“走婚制”[18]這一傳統婚俗習慣。因此花樓仍為院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草樓,又名“門樓”,是摩梭家庭飼養牲畜的地方,與祖母屋連接處僅設一道門以連接外院。通常矮小破舊,分為兩層。一二層的功能不相同,前者用作飼養,后者則為儲存。在宜居要求看來,牲畜味道刺鼻,環境較差,因此可用盆栽等室內綠化與其他建筑和主院落進行“人畜分離”,保證家中整體衛生。因而,在保持傳統布局的基礎上,改進功能分區是取得宜居性的關鍵。經過宜居改造后的摩梭人祖母房布局如圖4所示。

圖4 宜居改造后摩梭人祖母房平面圖
摩梭民居作為少數民族傳統建筑之一,有著重要的地域和歷史文化價值,在鄉村振興的戰略背景下,理應予以有效的保護和傳承。尤其是隨著社會發展,摩梭民居在結構和宜居性等方面的不足之處日益影響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本文經過實際調研分析,對摩梭人祖母房抗震性能提升及宜居改造提出以下建議:
(1)保護傳統摩梭文化是宜居改造的前提。摩梭民居的獨特地域性造就的母系制度、家庭模式、宗教信仰、婚姻形態等文化與傳統建筑是一一對應的[7]。因此,在考慮改善摩梭人民居住條件、抗震性能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對民族村落保護的要求;
(2)旅游發展改建要結合原有布局缺陷來適度互補。現階段的旅游資源開發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摩梭民居的原有形態。因此,在改建時應考慮民居缺乏獨衛、人畜不分離等原有問題,在建設旅居型民居模式過程中一并完善。但要注意適度改造房屋格局,保持特色功能分區,使鄉土建筑這一旅游資源能夠健康可持續地發展;
(3)運用現代建筑材料,改變單一建筑用材對結構造成的影響。雖然摩梭民居的特征之一就是用木材建造,但木構建筑的缺陷已是眾所周知。因此,積極采用現代化建筑用材,沿襲井干式抗震結構建造體系,可對房屋的使用質量、居住條件進行改進,也可防范部分摩梭民居處于不穩定地質結構的安全風險;
(4)在對摩梭民居進行抗震性能提升時,不僅要關注建筑結構、功能分區,更是要注意到其中的傳統元素、精神內核,使其融入建筑改造中,既合理傳承摩梭人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又增強傳統建筑的結構安全和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