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玲 王孝華 金智媛
(1.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 2.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3年11月7—8日,第二屆“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層論壇”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召開。本次論壇由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龍江省文物博物館學會承辦。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宋玉彬教授主持開幕式,黑龍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李君明、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張云鵬、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研究員А.Л.伊夫里耶夫、黑龍江省文物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李陳奇分別致辭。
來自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下文簡稱“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俄羅斯阿穆爾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古代史研究所、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60多名學者出席本次會議。會議期間,中俄學者就靺鞨—渤海歷史與考古相關議題開展研討,其中16位學者進行主題發言,與會學者在交流、互動中拓展學術新思。
陳寅恪曾言:“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比碌目脊虐l現是推動學術研究的重要源泉。在本次論壇上,中俄學者將近年來田野考古工作中獲取的新材料悉數呈現。按照遺存性質可分為城址、村落址、墓葬三類,扼要介紹如下。
城址方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苗詩鈺介紹了磨盤村山城近年考古工作情況,包括地理位置、研究簡史及遺存狀況。山城遺存可分早、晚兩期,不同時期的遺存反映出對山城的利用方式、空間分布等方面的差異①。磨盤村山城的考古發現不僅引發了學界對渤?!芭f國”的全新探索,而且填補了國內東夏國考古的空白。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Н.А.克柳耶夫介紹了科克沙羅夫卡1號城址城內的一號建筑臺基,重點介紹了該臺基上由7座聯排式房址組成的大型院落址,測年表明其年代為9世紀末至11世紀初,出土的陶器呈現出諸多渤海文化因素。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И.В.別洛娃介紹了斯塔羅列琴斯克城址的考古發現,該城址位于濱海邊疆區十月區綏芬河左岸,平面近三角形,南部殘存城墻和甕城,東北部以河流為界,未發現城墻。南城墻由土石夯筑而成,城內道路、灰坑、窖穴等遺跡,朝向一致,表明內部空間有嚴格的布局。整體看,該城址城墻的構筑方式與西古城、八連城相似,遺存特點與克拉斯基諾城址具有較多的一致性,亦屬渤海時期。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Я.Е.安祖利斯介紹了濱海地區西部的靺鞨遺址,遺存以城址為主,目前已發現20余處,諸古城的年代可溯至5世紀末到6世紀初。其中,不乏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包含30余座房址的大型城址;在小型城址中,探明的房址約為8—10座,發掘者認為這可能體現聚落的層級差異。俄羅斯阿穆爾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С.В.科瓦連科向與會學者介紹了1995、2000年度對格羅杰科夫城址進行調查的成果。該城位于黑龍江左岸、結雅河東南22千米處,平原城,平面近圓形,三面筑墻,一面臨河。城內可劃為三部分,中部比東北部和西南部小得多,東南城墻上有4個馬面。城址遺存包含靺鞨文化特洛伊茨基類型,為靺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座新的城址實例。
村落址方面。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Е.В.阿斯塔申科娃介紹了杏山村落址2019—2022年度考古發掘新收獲,此村落址位于濱海邊疆區烏蘇里斯克區,近年發掘了遺址東南部,目前已經清理出3個建筑層位:第一建筑層位分布著3號房址;第二建筑層位分布著1號房址和冶鐵區;第三建筑層位分布著2號房址。遺址中出土了大量輪制陶器、瓦構件(指壓紋板瓦、筒瓦、瓦當)。Е.В.阿斯塔申科娃認為,杏山村落址出土的瓦作構件類遺物標本屬于杏山寺廟址遺物的再利用,兩者均屬于渤海時期遺存。
墓葬方面。俄羅斯阿穆爾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心Д.П.沃爾科夫披露了帕爾季贊斯克3號遺址2023年的考古發掘情況,該遺址位于猶太自治州斯米多維奇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邊界的通古斯卡河右岸的洪泛區,本年度清理了134座墓葬、25個附屬遺跡、15個灰坑和10條灰溝,此考古發現有助于推動9—13世紀阿穆爾河中游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
除考古新發現之外,與會學者報告了基于文獻和考古材料而開展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文獻與考古融合交叉研究。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考古學系宋玉彬對大欽茂“憲象中國制度”進行歷史文獻和考古材料的雙重考察?;谑妨暇€索,作為從“渤??ね酢钡健安澈酢钡倪^渡者,大欽茂不僅提升了其個人在唐冊封體制內的政治地位,而且使其治下的忽汗州由唐的羈縻州升級為藩屬國,引領渤海政權正式步入了渤海國時代?;诳脊虐l現,大欽茂執政時期留存的物質文明印記,不僅是認知渤海政權“憲象中國制度”的實證線索,也是追溯渤海國被譽為“海東盛國”的前提條件②。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考古學系郭美玲對貞孝公主墓進行考察,學術認知主要圍繞墓葬形制、壁畫圖像信息展開。一方面,綜合墓葬形制、人骨和墓志看,此墓最初是為貞孝公主丈夫營建的,貞孝公主入葬時,通過增加墓道臺階級數等改建措施提高了墓葬的規格。另一方面,通過對壁畫的圖像學研究可知,無論是樂伎的樂器組合,還是武士的武器配備,抑或是女扮男裝的人物形象,都折射出明顯的唐文化信息。這座墓葬營建時為大欽茂執政時期,由此,考古發現成為闡釋渤海政權“求寫唐禮” “憲象中國”制度的生動實例。此外,吉林大學考古學院馮恩學、高銣婧做了題為《靺鞨西逐夫余達北疆》的報告,在文獻匱乏的情況下,通過對相關遺存的辨識,嘗試從中識別出勿吉西逐夫余的考古學證據。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梁玉多考察了渤海國所設立的“押靺鞨使”③,指出這一職官的設立并不能說明渤海國的主體民族不是靺鞨族,建立渤海國的粟末靺鞨人當然清楚并承認自己是靺鞨族,只是因為粟末靺鞨人在渤海建國后的發展速度快于其他靺鞨部族,差異漸大,不能用相同的方式管理,遂設置了管理落后的靺鞨其他部族的機構和官員④。齊齊哈爾大學文學與歷史文化學院李秀蓮考訂了《寧安縣志》所記 “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的歷史信息,補充說明“忽汗州都督” “勿汗州大都督”轄域的變化,試論證“兼三王”之所指。靺鞨—渤??脊叛芯繉儆跉v史時期考古,基于此,考古與歷史的結合是基本的方法論,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綜合研究,都需要遵守考古材料與文獻的互證、互補的原則。
其二,跨國研究視域下的學術互動。一般情況下,學者往往針對本國的遺存開展研究。本次論壇上出現的一大亮點是中國學者著文考察俄羅斯境內的渤海遺存,突破了只談本國遺存的局限。一如,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考古學系梁會麗研究了科克沙羅夫卡遺址出土的塔形陶器,此類塔形陶器口小底大,呈圓臺體,中空,上下貫通,口部外侈呈喇叭狀,類似的器物也見于克拉斯基諾城址、渤海上京城、永安遺址,該類塔形陶器目前僅見于渤海時期的遺址中,梁會麗認為,其可能源自唐的塔式罐。二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楊筱筠開展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渤海城址的年代學考察,在充分占有、全面匯總考古材料的基礎上,借助考古類型學研究手段,界定了濱海地區渤海城址年代學的辨識標準。以此為基礎分別考察了濱海地區早、中、晚三期渤海城址類遺存的階段性特點;同時在行政建制的宏觀視角下,透過遺存表象解讀濱海地區渤海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
其三,考古與民族學視野的融合闡釋。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Е.И.格爾曼通過考察戈爾巴特卡城址的居民生產、生活遺存,進而對家庭經濟開展研究,重建渤海居民的生存保障體系。最后得出結論,該城址居民從事農業,兼事漁獵與采集,以獲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和非食物資源,這種經濟活動需要進行嚴格的時間規劃以及家庭成員明確的職責劃分。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А.Л.伊夫里耶夫系統梳理了濱海邊疆區中世紀遺址出土的古錢幣,他發現濱海邊疆區的靺鞨、渤海遺址內的錢幣類型單一,以開元通寶為主,這種情況或許表明當時貨幣流通程度不高。上述研究彌補了考古遺存與復原家庭經濟、社會生活之間的缺環,是靺鞨—渤海研究中亟需關注和推進的方向。
主題報告結束,隨即開展了學術沙龍,在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宋玉彬教授主持下,中俄學者展開熱烈討論與交流,學術靈感與思想火花在這次學術會議中孕育迸發。會議期間,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辦的《北方文物》作為東北亞地區研究靺鞨—渤海歷史與考古的重要學術平臺⑤受到了俄羅斯學者的一致肯定,參會學者討論了作者與刊物平臺之間的關系問題。《北方文物》副主編王孝華談到,作者與期刊共同努力應該是一個雙向奔赴、共同成就的過程,作者打造優秀論文,期刊優化辦刊理念與方法,提升展示平臺,二者密不可分?!侗狈轿奈铩窌允爻跣?加強中俄靺鞨—渤海研究的交流與合作,擴大學術影響力,期待作者能創造出更多優秀的研究論文,攜手共進讓靺鞨—渤海研究這一學術領域綻放光芒。參會人員期待通過召開作者與編輯見面會增加更多的交流機會,實現作者與刊物良性互動。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魏影院長主持閉幕式,她對會議主辦方、協辦方、參會學者及會議工作人員表達了感謝,希望中俄學者加深友誼,加強學術交流與溝通,期冀在第三屆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層論壇再相聚!
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教授、黑龍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劉曉東做大會總結。他歸納總結了六點內容:1.考古新材料的發表和研究,是本次會議的一個突出亮點,例如,磨盤村山城等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是近年渤海考古發現中的熱點課題,渤海研究的新進展新突破,離不開新材料的發現與研究;2.俄羅斯學者與中國學者多關注本國境內的渤海遺存,但梁會麗、楊筱筠作為中國學者,此次則是就俄羅斯境內的渤海遺存進行專題研究,這是一個突破點,今后值得進一步提倡;3.個案專項研究,俄羅斯學者Е.И.格爾曼對戈爾巴特卡城址家庭經濟的研究,是一個亮點,目前我們對考古遺存中家庭經濟的研究,對社會基層組織的研究,還是弱項;4.文獻史料研究中新觀點的提出,中國學者梁玉多、李秀蓮的發言,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學術研究就是要各抒己見,尤其是學術會議;5.考古材料與文獻結合,俄羅斯學者А.Л.伊夫里耶夫的發言,對古錢幣的發現,對遺址年代的確認,都很深入,中國學者的發言也是這樣,特別是宋玉彬對大欽茂“憲象中國制度的考察”,文獻材料是大欽茂時期的,考古材料也是大欽茂時期的,這種對接或咬合,非常精準,郭美玲的發言,不僅進一步揭露貞孝公主墓兩次埋葬中墓葬形制的變化,而且通過墓葬壁畫內容等方面的研討,進一步研討了該墓規制等問題,高銣靖的發言,選題別開生面,頗具前瞻性;6.討論交流非常充分,無論是會上,還是會下,大家一直在交流與對話,學術氣氛非常濃厚。
第二屆“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層論壇”取得圓滿成功,收獲頗豐。中俄學者經過兩天的熱烈研討與思想交流,澄清問題,凝聚共識,互通有無,展望未來,奠定未來合作研究的新方向。我們通過這次論壇的國際學術交流,受到啟迪,對未來靺鞨—渤海歷史與考古研究產生如下思考。
首先,借鑒俄國學界的經驗和理念,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靺鞨—渤海研究的進展和突破離不開考古新材料,渤海歷史遺存廣泛分布在中、俄、朝等國,研究者要對渤海國有全面的學術認識,就不能只局限于一國的遺存,更應開拓視野,加強國際合作,互通有無,系統全面地掌握渤??脊刨Y料及相關最新的學術信息。此外,俄羅斯利用物質遺存重建社會生活的研究理念和具體實踐、利用科學技術手段開展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都值得我們借鑒。
其次,將類型學嫁接于物質材料上,嘗試構建年代學序列。中國學者發揮類型學、年代學等傳統優勢,對俄羅斯靺鞨—渤??脊挪牧系奈幕瘍群M行闡釋,有機整合中俄兩國考古研究的方法與材料。然而緣于發掘理念和方式的差異,層位學難以用于解釋俄羅斯考古材料,可茲開展的是類型學研究,通過開展俄羅斯境內出土器物的類型學研究能夠助推相關遺存年代學序列的建立,進而推動靺鞨—渤海考古研究的全面深入。
最后,注重考古國際交流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消除國際學術交流中的文化語言障礙。本次論壇反映出的另一個問題是缺少考古復合型人才。面對學習能力和學術背景各異的學生,應該采用不同的培養手段,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側重點突出⑥。雖然中國學界積極與俄羅斯學界建立聯系,但仍存在俄語人才嚴重匱乏的問題,這極大影響了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在國內開展“考古+俄語”人才培養模式至關重要,引導其學以致用,在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實踐中拓展國際交流合作。
注 釋:
①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2019年調查與發掘》,《考古》2023年第1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大城市學院、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物保護中心:《吉林圖們市磨盤村山城遺址2021年北區發掘簡報》,《北方文物》2023年第1期。
② 宋玉彬、矯蕙羽:《震(振)國、渤海國、海東盛國、東丹國——渤海文明的產生、發展與湮沒》,《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1期。
③ 渤?!把红呿H使”問題,其他學者做過相關闡釋,渤海對周邊部族設置了監管押領機構,唐廷州府節度長官可兼領邊州軍鎮長官之職,渤海憲象唐制,邊疆州府長官亦可兼領“押靺鞨使”一職,詳見王孝華、劉曉東:《渤海德里府、德理鎮與邊州軍鎮設防問題考》,《中州學刊》2022年第7期。
④ 梁玉多:《渤海國設“押靺鞨使”原因小考》,《黑龍江民族叢刊》2022年第5期。
⑤ 田索菲、王孝華、陰美琳:《〈北方文物〉1981—2000年渤海史研究論文述要》,《北方文物》2021年第3期;陰美琳、王孝華、田索菲:《〈北方文物〉2001—2020年刊載渤海史研究論文述要》,《北方文物》2021年第4期。
⑥ 薛振華、任瑞波:《張忠培的考古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理念研究》,《北方文物》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