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 燕
冀中平原腹地上坐落著一個普通的村莊——臺城村,它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1923年8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安平縣臺城特別支部在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成立。
臺城特別支部是在李大釗親自指導下,由一位叫弓仲韜的共產黨員領導建立的。弓仲韜,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人。弓家是安平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弓仲韜年紀輕輕就成為掌管弓氏家業的“少東家”,但他卻十分厭惡這種養尊處優的地主生活。1911年夏,25歲的弓仲韜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中學班,在這里開始接受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思想。
1916年,弓仲韜考入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后受聘于北京天橋沙灘小學,擔任一名教員。1919年,弓仲韜投身五四運動。在北京學習和工作期間,弓仲韜經常去北京大學圖書館借閱報刊書籍,開始接觸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這里,他認識了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的李大釗,在李大釗的啟發下,他完成了由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向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轉變。
1923年4月,弓仲韜在李大釗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李大釗對弓仲韜說:“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只在書齋里不行,只在城里也不行,需要把工農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你家在農村,就回老家建立黨組織,發動群眾吧。”于是,弓仲韜被派遣到安平縣臺城村開展工作。
弓仲韜帶著“播種”的任務回鄉后,賣掉了自家二十多畝地開展革命運動。通過創辦平民夜校幫助農民識字、喚醒農民意識,臺城村的星星之火開始燃燒。弓仲韜介紹夜校學員弓鳳洲、弓成山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弓鳳洲曾這樣回憶他入黨時的情況:“在我十幾歲時,弓仲韜時常去找我,和我接近,常邀我到他家去玩,有時留我吃飯,他出外訪親望友,也讓我跟著,但不知他干些什么事。過了幾個月,他就問我對國民黨、共產黨的意見,我不了解,于是,他給講明共產黨是代表窮人的,中國是個農業國,農民勞苦大眾占多數……”在弓仲韜的引導下,革命的種子在弓鳳洲心中生根、發芽,最后他在弓仲韜的介紹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8月,經上級黨組織批準,中共安平縣臺城特別支部成立,弓仲韜任書記,弓鳳洲任組織委員,弓成山任宣傳委員。這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誕生過程。
支部成立后,弓仲韜帶領農民群眾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長工增資”斗爭。弓仲韜先給自己家長工增加了20元工資,臺城村的其他長工聽到這一消息后,也紛紛向地主提出增資要求。弓仲韜帶領黨支部成員趁機在貧苦農民中對“誰養活誰”“為什么辛苦一年還是吃不飽飯”“人為什么有貧富之分”等問題進行討論。經過弓仲韜以及支部成員的宣傳,貧苦農民懂得了被剝削、被壓迫的道理,增添了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勇氣,并提出“不增資不下地”的口號。最后,村里的地主被迫給長工短工們增加了工資,增資斗爭取得勝利。
弓仲韜為了黨的事業披肝瀝膽,矢志不渝。在弓仲韜影響下,其親屬也積極投身革命,為黨作出貢獻,一些人甚至犧牲了生命。1964年3月,弓仲韜在臨終前再三囑咐:“一定要把我節省下來的1000元錢交給黨,作為我最后一次的黨費。”為了黨的事業他舍出家財,“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正是弓仲韜這位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創建者一生的真實寫照。
臺城特別支部的建立,就像一粒火種,很快形成燎原之勢,點燃了鄰村、鄰縣人民的革命熱情,隨后,安平縣先后成立北關高級小學黨支部和敬思村黨支部,一批又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8月15日,弓仲韜召集全縣三個黨支部的代表共九人,在敬思村召開了安平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建立中共河北省安平縣委,弓仲韜任縣委書記。這也是河北省第一個中共縣委。縣委成立后,臺城特支改為臺城黨支部,支部書記改由弓鳳洲擔任。到1927年底,安平縣已成立7個黨支部、5個團支部,黨員和團員人數有百余人。臺城特別支部建立后,革命的星火在冀中平原迅速燃燒起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擴大并鞏固。
走進臺城村村委會會議室,墻上排列著該村23任黨支部書記的名字。23任黨支部書記將紅色“接力棒”延續至今,現已成為鄉村振興的中流砥柱,同時以“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為載體,賡續紅色文化,發揚臺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