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澄宇 林湘瑤 林紅梅 廖乾熙 翁威奇*
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 廣州 510642
當前,我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照明得到了逐步完善,其在充實城市夜間景觀的特色性、差異性方面的作用愈發受到重視。各地也紛紛加大了夜景照明的規劃和投入力度,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豐富了夜間生活。作為一座擁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名城,廣州近年來出臺了多項政策對城市歷史街區進行保護和規劃,以更好地保護、挖掘、傳承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弘揚嶺南傳統文化。當前的規劃力圖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即在尊重原始肌理的基礎上,實現保護區內部的風貌與功能協調,以實現歷史街區的活化。在此背景下,對于廣州歷史文化街區內部的夜間光環境設計需要進一步的優化,景區與居民區照明的功能協調也亟待改善。
旅居共生是指一定區域內部原始住宅區居住功能與景區功能實現和諧共生的存在關系,以實現雙方功能的協調。歷史文化街區通常是基于連片的歷史保護建筑而成立的,考慮到建筑功能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歷史街區的功能類型可以分為居民區模式的歷史街區和混合類的歷史文化街區,混合類的歷史街區包括了商業功能、文旅功能、居住功能,逢源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功能復合的用地屬性,導致它所面向的群體多樣[1]。歷史文化街區別具一格的風貌,富有歷史地域和文化氛圍,常年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呈現景區化、商業化的趨勢。然而,提供給游客的不斷完善的相關基礎設施不免存在侵擾居民區空間的問題,引發旅居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在對歷史文化街區的景區景點進行規劃的同時,也應當同時考慮居民區的功能規劃,完善其基礎設施。此外,還應在保證不破壞原有肌理的基礎出上,在居民區和景區之間劃定一定的緩沖地以帶實現區域間的過渡,以緩解旅居的矛盾,達成旅居之間在風貌和功能區劃上兼具有差異性、協調性、連貫性。
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該街區內保留了大量歷史建筑,這些建筑的風貌較好且保存完好,展現了濃厚的廣府傳統文化。街道布局支干結構明朗清晰,街區位于該地區的中心繁華地帶,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及廣府文化味道,整體建筑以清末民國時期傳統商貿業與住宅風貌為主,對廣州近代歷史文化有著不可或缺的意義,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2]。
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內有多處傳統風貌建筑線索,是保留傳統西關大屋建筑的代表區域和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代表地之一。區域內文旅資源的非物質構成要素包括街區中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勞動人民在實踐和創造中傳承保留下來的的生活習俗和文化財富。物質構成要素包括嶺南及“西關”地區獨有的建筑風貌、以荔灣湖為依托的濱水景觀、方格網布局的居民街巷,這些自然與人文景觀經政府規劃不斷改造修繕已初具成效,街區內的荔灣博物館也已翻新修繕完成[3]。
街區內的商業功能空間、居住功能空間、文化型功能空間之間的照明既沒有妥善的緩沖地帶,也沒有明顯的差異性區分,整體照明環境秩序混亂。在商業區方面,它與居民區交織重疊,沒有明顯的區分。商鋪錯落分布在主干道周圍,缺乏整體性的規劃,具有域特色的設計更是無從談起。文旅區方面,居民區緊連景區,照明環境對比強烈。沿河景區的燈光布置存在諸多問題,大量燈光存在直射人眼、造成眩光的情況。此外,文旅區內還缺乏文化地標的導向,游覽路線不清晰,整體缺乏連貫性。在居民區方面,街巷內照明設施陳舊,照明沒有統一的亮度、色溫,大量街巷內部光線昏暗陰冷,與景區的光環境形成強烈對比,協調性差。
歷史文化街區孕育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與人文環境,是場所精神與人際社會的重要載體[4]。作為多重要素的綜合體,歷史街區內部人群構成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夜景照明應當向“旅居共生”的方向發展,這也是實際的需求所在。逢源大街既是廣州居民的生活場所,也是商業繁茂的繁華地帶,更是廣州歷史文化的門面招牌。因此,其照明設計需要滿足處于街區中的多方人群的需求。例如:居民需要街巷的道路照明以滿足生活需求,同時要避免光污染影響生活;商家需要鮮明的照明招牌來吸引顧客并宣傳店鋪;特色建筑則需要燈光裝飾來勾勒建筑輪廓或豐富外立面細節;街區需要在城市夜景中融入文化元素以傳承和展示當地特色。
基于逢源大街—荔灣湖歷史文化街區“旅居共生”的多方人群需求,照明整體設計上要尊重并考慮各部分群體的需求。一方面,我們需要保存并傳遞歷史街區原有的地域特色和古韻風貌,展現嶺南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廣州包容開放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景區開發的大背景下,我們要尊重原有居民的棲息空間,重視對居民區的保護和更新。
3.1.1 宏觀整體規劃,微觀動態更新
夜間照明及其景觀的設計和規劃是一項整體的工程,宏觀上需遵循整體城市規劃的指導[5]。歷史文化街區是依靠城市棲息的一個部分,合理設計城市夜景照明的基礎在于從宏觀上規劃布局,而落入實地的管理則是保障規劃意圖能夠得以實施的必要舉措[6]。夜景照明的更新和維護具有長期性、持續性的特點,需要依據當前階段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補充。同時,需要考慮照明的可持續性,要預估在未來一定階段上對于照明功能的需求,并建立一套靈活的照明設施維護機制,實現微觀上的動態管理。此外,在選擇燈具樣式時,也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意識,充分考慮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
3.1.2 傳遞人文關懷,滿足歸屬感
以人為本的歷史文化夜景照明設計,應從居民的實際需求出發,考慮居民與游客的的行為方式和夜間需求,保證居民游客夜間的安全感需求,在提供基礎照明的基礎上,傳遞人文關懷,滿足人們的審美藝術需求、活動需求,改善人居光環境[7]。通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居民和游客的安全感、舒適感和幸福感,這是衡量一個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照明設施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關鍵一環,無論是對于維護道路交通安全還是營造場所風貌都有著重要作用。合理的燈光布局為街區的夜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營造該地域獨有的文化氛圍和夜間景觀,有利于滿足居民的產生歸屬感需求[8]。
夜間照明的功能性要求是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的首要關注點,應優先考慮照明設施滿足人們在夜間環境的便利性,根據不同人群的夜間行動的需求特點,充分考慮照明的色溫、照度、亮度對人們舒適性的影響。居民區的街巷整體環境要注重改善夜間景觀休閑環境、完善導視系統照明和公共設施照明、同時防止眩光侵擾[9]。此外,可以通過照明來實現引導性功能,通過對路牌、游覽圖等公共設施以及標志性場所的照明來實現對行人的指引。
3.1.3 弘揚地域特色,營造文化氛圍
逢源大街具有濃郁的嶺南文化氛圍,是西關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如何在夜間照明設計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是“旅居共生”能否有效實現的關鍵因素。通過照明設計渲染地域文化氛圍,在提取特色文化資源時,要有較高的識別度,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進行融入。例如,可以在路燈的設計上可以運用街區內獨有的文化元素,在燈具的造型上體現巧思,在街區內使用統一的燈具來彰顯地域特色,以形成居民的區域文化認同感。此外,可以將照明設置與和公共藝術裝置相結合,通過對街巷內原有的傳統建筑立面的照明設計來塑造文化標識物,滿足市民的歷史認同感。
3.1.4 創新設計理念,實現發展可持續
旅居共生視域下的逢源大街夜景照明規劃要致力于發展的可持續性,保持照明理念的先進性,與時俱進。夜景照明是讓城市煥發活力的有效手段[10]。逢源大街作為廣州的文化地標空間,其旅游經濟業態是街區活力的重要來源,也是推動夜間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公共文化空間,可以結合先進的照明技術和地域傳統元素,打造具有現象級的地標,營造夜間的旅游氛圍。將地標串聯,即可形成具有引導性的夜游路徑,打造體系化、整體化的逢源大街夜間文旅資源,通過局部地標聯動整片區域的商業經濟,促進區域內的游客消費行為,讓“文化資源”帶來“文化資金”[11]。歷史文化街區內的商業資源能夠進一步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更新,讓街區的文旅生態實現持續發展,煥發新的生機。
項目位于逢源大街居民區與荔灣公園的連接處,周圍有多處的歷史遺留古建筑,如蔣光鼐故居、西關大屋劇場等(如圖1)。作為居民區與景觀區域的連接口,是由靜到動的一個過程,但當前設計并沒有提供一個很好的過渡區域,建筑立面照明缺失,只是在樓頂利用一個泛光燈來打亮周圍環境,并且立面的四個紅燈籠在整個照明設計上顯得十分突兀(如圖2)。

圖1 節點區位

圖2 節點現狀
考慮到該傳統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在優化的設計上更應該注重保護其外立面的肌理、材質等,還原其本質的色彩,傳達其對人產生的心理價值。為了達到以上的效果,照明優化方案的照明方式選用了以投光照明為主,輪廓照明為輔,以實現“見光不見燈”(如圖3)。在建筑細部方面,如門頭裝飾、大門主入口處,添加窄光束照明,光束角度由下往上打。投光照明突出該建筑的整體造型以及該建筑的立體感,渲染其醇厚的歷史感,而輪廓照明則可以豐富建筑的立體輪廓,使該建筑在夜晚可以更清晰的呈現其完整風貌。

圖3 節點照明優化
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圖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城市整體形象的有機組成部分。要實現歷史街區夜間光環境的優化,應將歷史街區文化、藝術資源的挖掘和運用逐步延伸到照明設計的領域,將夜間的照明景觀與自然景觀、社會文明、地域文化資源相結合,用光來詮釋歷史與人文的韻味。在照明規劃中,要整體考慮不同人群的實際需求,協調藝術性與實用性,傳遞人文關懷,達成“旅居共生”的街區夜間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