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炬汕,錢海濤
(1.大連中交新城鎮投資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2.南京路健通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1500)
豐子河路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區,北起西江路南至橋林大道,是連接橋林新城及浦口中心城的重要干線道路。豐子河路貫穿整個橋林新城,主要承擔橋林新城對外路網的聯系功能,同時服務橋林新城內部的交通需求,道路全長約13.254km。橋林新城具有制造業基地的職能,將在江北新區的產業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但橋林新城的配套設施、平臺建設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弱勢,不利于吸引外來產業和外來人群,總體上尚未滿足產城融合的需求。城鄉統籌、新城形象等方面,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有待解決。在產業方面,作為南京沿江綜合性產業新城引導和發展現代物流、裝備制造等產業的重要產業基地,橋林新城的建設成功與否,對江北新區向鄰近地區實現產業功能輻射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豐子河路的建設對促進江北新區的區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道路建設區域現狀南北方向的主要通道為浦烏路,未來將升級為城市快速路,僅通過浦烏路承擔橋林對外的交通,交通壓力過大。周邊地塊基本未開發,路網密度低,基本為農村道路,貫通性差,路幅窄,路面質量差。通過其路網定位和沿線土地規劃,確定豐子河路的功能定位。從服務城市發展看,豐子河路建成后,將與北側的浦濱路—珍珠南路實現貫通,構成江北新區重要的城市發展軸。從服務地區出行和路網完善看,豐子河路是溝通橋林新城核心區與長江三橋、寧合高速等快速對外出行路網、連通橋林新城與浦口中心區、服務寧和城際沿線多個站點與沿線產業區、居住區之間溝通的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從交通構成看,豐子河路建成后,將與北側的浦濱路—珍珠南路實現貫通,構成江北新區重要的城市發展軸。因此,豐子河路在承擔大量區域路網流量的同時還將負擔沿線橋林新城內部一定的交通流。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 B01—2014)及《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CJJ 37—2012)規定,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交通量達到飽和狀態的設計年限為20 年[1]。豐子河路具有一級公路兼城市主干路功能,設計速度為60km/h,單向一車道服務水平的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單向一車道服務水平分析
表1 的結算結果表明,采用雙向六車道橫斷面設計方案可保證豐子河路在20 年內基本能提供良好服務水平,因此推薦采用雙向六車道技術標準。
道路沿線的環境現狀,直接影響設計方案的選擇[2]。為此,需踏勘豐子河路沿線現場,并詳細調查沿線的環境狀況。現場調查發現,與豐子河路存在交叉的構造物包括軌道交通(寧和城際和地鐵11 號線)、京滬鐵路、區域內現狀道路(西江路、浦濱路、三橋連接線、繞城公路、寧江路、其他農村道路)等。
豐子河路沿線相關軌道交通主要有寧和城際、地鐵11 號線,其中寧和城際為在建,已規劃地鐵11 號線,且近期將進行建設。樁號K3+440—終點處與寧和城際一期(高架段)共線,寧和城際橋墩位于線路分帶中,將綜合管廊實施在道路西側綠化帶內,考慮到軌道全線為高架,與綜合管廊并不沖突,在軌道站點位置,綜合管廊需要避讓站點結構。豐子河路K0+000—K1+100 與地鐵11 號線共線,11 號線為地下交通,位于道路區域的地面以下,工程設計時可暫時不考慮11 號線地鐵線位。豐子河路樁號K0+540 左右與京滬高鐵相交,現狀京滬高鐵單孔跨徑33m,橋墩墩身厚度為3.2m,凈寬為29.8m,凈空為12m。考慮從高鐵下方通行,橋墩位于道路分帶中,通過對道路橫斷面優化調整并利用兩跨空間滿足通行需求。
區域路網規劃比較合理,但現狀路網尚不完善,沿線西江路、三橋連接線、繞城公路等為現狀道路,橋林大道遠期規劃為60m 寬快速路,現狀為12m 寬瀝青路面,區域已有部分用地正在開發建設,區域亟須進行路網建設,充分發揮路網作用,疏散已開發區域的交通流,積極推動其他區域的開發。西江路為城市次干道,一般道路紅線寬為35m,紅線寬為42m。浦濱路為城市主干道,道路紅線寬為60m,未來將承擔橋林與浦口新城之間的交通量。三橋連接線現狀雙向六車道,路基寬度為35m,與豐子河路相交處為1 座箱涵,凈寬為4m,凈高為2.7m,斜向長度為45m,箱涵破損老舊。現狀繞城公路路基寬度為14m,遠期規劃為45m 寬主干路龍港路,寧和城際在建,上跨繞城公路,凈高為5m。寧江路現狀為14m 瀝青混凝土路面,遠期規劃其為紅線寬為60m 的快速路橋林大道。區域內現狀農村公路較多,基本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寬度為4~10m 不等。
根據現場調查,豐子河路周邊沿線建筑主要有居民自建房,道路兩側用地主要為農田、林地。此外,豐子河路沿線水系較為豐富,途經高旺河、豐子河、向陽河、石磧河等,河塘、排水溝較多。為便于溝通道路兩側排水,目前便道沿線設置臨時過路涵,涵洞尺寸大小不一,可利用情況較差,出現堵塞、斷裂、管徑較小等現象。目前道路沿線為農田或荒地,雨水就近排向水塘、溝渠等,大于水塘蓄水能力后,雨水流向河道,目前各河道排水情況良好。根據多次現場調查以及咨詢當地居民,目前該道路沿線排水較為通暢,能夠滿足排水要求。但需要下挖、疏通部分河塘水系,也需調整疏通排水邊溝,并且急需調整沿線過路涵。全線雨水排水狀況良好,水系較為豐富,沿線途經高旺河、向陽河、石磧河等大水系。因地塊尚未開發,沿線未設置排水管道,僅寧和城際的施工便道兩側設計排水溝等。另外,豐子河路沿線未設置污水管道及各類綜合管線,亟待建設污水管道,以解決周邊地塊的污水排放問題。
總體來看,豐子河路與三橋連接線及京滬鐵路相交,第一,后期設計時需考慮安全且經濟合理的方案;第二,寧和城際為在建,與寧和城際共線近10km,豐子河路設計時,需綜合考慮現狀寧和城際布置路線及橫斷面等;第三,豐子河路線位途經現狀新開河道、河塘,應和相關水利部門協調,處理好工程和水利的關系;第四,豐子河路沿線水系較為豐富,且靠近長江,地質情況較差,需考慮軟土路基處理;第五,豐子河路周邊多為規劃地塊,管廊設計需統籌考慮現狀與規劃地塊的管線引入引出需求。
根據交通發展需求狀況、道路線路走向特點以及道路兩側建筑物、高壓電桿等分布與拆遷以及沿線橋梁等各方面的綜合情況,并根據道路工程方案設計原則及技術標準,對豐子河路的總體布置方案進行優化設計[3]。結合現狀道路地形情況和道路功能定位,豐子河路應兼顧城市主干路和快速路的通行功能需求,在平面、縱斷面及橫斷面設計方面,應確保平面線形通暢順捷;縱斷面均衡、緩順、起伏不頻繁;橫斷面布置合理協調,交叉口、分隔帶斷口設置合理。從交通量預測上來看,實施雙向六車道,結合周圍道路路網結構,完全能滿足交通發展需求。豐子河路道路寬度按60m 設計,與快速路、主干路及次干路交叉口均進行渠化,進口道為5 個車道,出口道4 個車道,考慮到避讓現有寧和城際的橋墩承臺,渠化時進行拓寬紅線,但不壓縮中分帶。考慮到豐子河路的功能定位為一級公路兼顧城市主干路功能,道路設計采用60km/h 的設計車速較為適宜,并據此開展道路線形布設。與三橋及京滬高鐵等重要節點相交處應綜合考慮安全、經濟合理原則,合理選擇方案,需綜合考慮水利部門及航道部門意見選擇上跨高旺河及石磧河的跨越方案。沿線雨污水管暫按規劃進行布設,后期可結合寧和城際管線資料進行方案優化,綜合管廊北起新星大道南至林西路,幾乎貫穿整個橋林新城,全長約8.65km,綜合管廊作為江北新區綜合管廊“東南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將用于敷設給水、中水、燃氣、電力、信息等,其控制中心位于秋韻路交叉口的公園綠地內。
道路起點為現狀西江路,終點為橋林大道,全長約13.254km,樁號K3+340 到豐子河路終點約10km 的路段與寧和城際共線,橋墩位于豐子河路中分帶內,道路走向基本遵循規劃線位。道路設計方案采用高架上跨西江路(需對現狀浦濱路改造約460m)及三橋連接線后,下穿京滬高鐵,上跨高旺河(按Ⅶ級航道控制)后近期與新星大道平交(遠期新星大道快速通道下穿豐子河路,輔道與豐子河路相交),繼續向南與橋林新城規劃龍港路、規劃雙峰路等道路平交后,上跨石磧河(暫不考慮航道),之后與規劃林中路、規劃通江路、規劃林西路等道路平交后,終點近期與寧江路平交(近期需改造現狀寧江路約400m,遠期下穿橋林大道主路,與輔路平交)。
在遵循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各道路在區域道路網中的功能定位,優化斷面布置,滿足交通需求,考慮公交優先,實行人車分流,近、遠期結合,以達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作為兼顧公路功能需求的城市主干路,在道路橫斷面車道分布方面,需結合周邊路網的交通匯入情況進行優化調整,還應考慮未來一段時間內交通可持續發展對橫斷面調整的需要。道路橫斷面分配應根據近遠期交通發展情況,綜合確定各路段的機動車的車道寬度和車道數量,在控制土地資源的同時,盡量降低工程造價[4]。由于城市主干路除了基本通行需求功能外,還起到展示城市形象和其他社會屬性的作用,在道路橫斷面分配方面還應兼顧協調交通需要、建筑藝術、日照通風、減災防災、埋設各種地下管線的橫向布設寬度等多方面的要求。道路橫斷面還應充分考慮公交港灣停靠站的設置、交叉口的渠化等,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時優化路段的公交站點,使其服務半徑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5]。
應結合區域道路的規劃進行布置豐子河路標準橫斷面設計,主要包括南京江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斷面、老橋林總體規劃橫斷面和綜合考慮南京江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斷面及老橋林總體規劃斷面三種方案。方案一:按照南京江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斷面,豐子河路的橫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4.5m(非機動車道)+4m(側分帶)+11.5m(機動車道)+12m(中分帶)+11.5m(機動車道)+4m(側分帶)+4.5m(非機動車道)+4m(人行道)。方案二:位老橋林總規橫斷面根據寧和城際的位置分為區間段及站臺段。區間段道路橫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5m(非機動車道)+4.75m(側分帶)+12.25m(機動車道)+8m(中分帶)+12.25m(機動車道)+4.75m(側分帶)+5m(非機動車道)+4m(人行道)。站臺段道路橫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5m(非機動車道)+2.75m(側分帶)+12.25m(機動車道)+12m(中分帶)+12.25m(機動車道)+2.75m(側分帶)+5m(非機動車道)+4m(人行道)。方案三:綜合考慮南京江北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橫斷面及老橋林總體規劃斷面。道路橫斷面布置為4m(人行道)+4.5m(非機動車道)+3.75m(側分帶)+11.75m(機動車道)+12m(中分帶)+11.75m(機動車道)+3.75m(側分帶)+4.5m(非機動車道)+4m(人行道)。
三種方案的比選情況見表2。

表2 三種橫斷面方案比選
從表2 的對比分析可知,相比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三較為科學合理。此外,豐子河路與寧和城際共線段,考慮到橋墩位于豐子河路中分帶中,若壓縮中分帶,行車道將部分侵占橋墩承臺,后期引起不均勻沉降,建議不壓縮中分帶向兩側進行拓寬,將道路紅線寬度拓寬位為65.25m;不與寧和城際共線段,可通過壓縮中分帶、側分帶等進行渠化,道路紅線不需要拓寬。
第一,道路的功能定位和建設標準是確定道路技術指標的前提,在開展道路路線方案設計前應通過交通量計算確定道路的技術等級和設計速度。第二,城市道路需要穿越多種類型的工程結構物,在確定穿越方案前,應對道路沿線現狀情況進行現場踏勘和詳細測量,明確道路與各個工程結構物交叉的可行方案,重點從技術經濟角度進行對比分析。第三,道路橫斷面的布置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應根據各道路在區域道路網中的功能定位,優化斷面布置,近遠期結合,節約道路用地資源、降低工程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