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民
權力,是一種強制力量,往往職位越高,權力越大,職責范圍內的支配力也越強。所謂慎權,乃謹慎用權之意;不憒則指頭腦清醒,不糊涂。
公權力乃國家公器。倘若權力掌握在以國家和黎庶為重的慎權者手里,則大有可為,利國益民;倘若權力掌握在利欲熏心的濫權者手里,則有公權私用、禍國殃民之危。
元代張養浩作《三事忠告》,提出省己、修身、戒貪,乃為政之要。正所謂廉以律身、忠以盡責、正以處事、慎以用權,能保其榮焉。反之,恐辱將近矣。
歷史上,深諳慎權不憒之理,重操守、慎用權,公私分明的明白人并不鮮見。
《宋史》載,北宋仁宗朝,陳執中任宰相。他的女婿請求岳父大人給弄個官當當。豈料,陳執中回絕得十分干脆:“官,國也,非臥房籠篋中物,婿安得有之?”意思是,官職,是國家授予的,不是我臥房竹箱里的物件兒,怎么能你想要就送給你呢?陳執中位高權重,若想為女婿謀個一官半職,還不是手到擒來?然而,陳執中用權極慎,絕不肯公權私用。對女婿若此,對其他來請托的人,更是拒之門外。一些人懷恨在心,污名陳執中處事呆板固執,不配為相。仁宗卻說,陳執中為相,深明慎權之益,恃權之害,從不縱權謀一己之私,公器只為公用,朝中有誰能超過他這一點嗎?
晚清曾國藩,執掌湘軍,位高權重。然而,曾國藩一生敬畏權力,“勤儉廉勞,修身律己”,慎權始終,用權如履薄冰,自感“時時有顛墜之虞”。曾國藩之所以手握重權而戰戰兢兢,就是因為他頭腦清醒,“通閱古今人物”,汲取權力若火、濫用則引火燒身的慘痛教訓。曾國藩很清楚,當官發財乃兩條平行的道路,絕不可使之交叉。一旦公權成為謀私的利器,勢必導致權力失控,直至覆滅,濫權的和珅就是前車之鑒。一生守矩慎權的曾國藩,身后被追贈“太傅”,獲“文正”謚號,更有圣人之譽。
當然,慎權,絕不是不作為不擔當,而是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公正廉潔,不偏私,不貪財,不貪色,不枉不縱;在職權邊際內,處處以黎庶的福祉為用權指南。若此,就會凝聚民心,絕不會憒憒然,更不會墮入深淵尚飄飄欲仙,禍已臨身尚不自知。
手握公權者,不慎則憒,憒而濫權,濫權乃殃。歷史上手握重權的奸佞,當今被打的“老虎”和被拍的“蒼蠅”,無不與濫權而腐有關。因此,必須時時自警、自省,律己奉公,矯正三觀,才能做到慎權不憒。
責任編輯 / 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