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春光 李秀君 葉欣 何燕子
關鍵詞:數字化;供應鏈;工程機械企業;低碳轉型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934(2024)01-0044-10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工程機械行業作為高能耗、高碳排放的制造業重要組成之一,2021年該行業污染排放占非道路移動源排放總量高達30%。在“雙碳”戰略背景下,要降低社會碳排放,要求工程機械行業整體趨勢走向低碳化。工程機械行業的低碳轉型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保障。伴隨著時代發展,數字技術的出現,讓行業由傳統的低碳轉型,轉變為“數字化、智能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1],以數字化手段帶動機械制造企業的低碳轉型發展已成為重要途經。當前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增長迅速,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網絡基礎設施。制造業正經歷數字戰略變革階段,如何利用數字技術降低企業運營管理中的碳排放量,利用數字賦能工程機械行業低碳轉型成為當前熱門研究話題。
一般認為,數字賦能指通過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數字新技術的使用,使人或組織獲得過去所不具備的能力或不能實現的目標的過程[2-4]。Lenka et al.(2017)[5]指出,數字賦能包含三種能力,即分析能力、智能能力和連接能力。企業作為數字賦能的主要對象,近年來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數字技術對企業運作管理與創新的影響[6-7]、數字技術影響企業價值創造的機理[5]、數字賦能與制造升級[8]、數字賦能低碳發展[9-11]等方面。
在供應鏈管理倍受重視的情形下,越來越多學者將目光投向“以數字技術賦能供應鏈”,提出了“數字化供應鏈”新理念。數字化供應鏈研究院將“數字化供應鏈”定義為“一個以客戶為中心的平臺模型,它可以捕獲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來自各種來源的實時數據”。其內涵是將數字技術改造經濟生產活動的過程,尋求供應鏈運營的最優化,這個過程稱為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部分學者認為供應鏈數字轉型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數字技術會改變整個供應鏈的價值創造路徑,對消除組織“壁壘”具有良好效益[12]。學術界就其轉型機制、對策[13-14]以及數字技術賦能供應鏈管理的內在機理[15]等進行了系列探討。陳劍等(2020)[7]剖析了數字化環境的新特征給企業商務活動帶來的變化與機遇,提出了數字化賦能企業供應鏈管理的方法。另外,在有關數字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賦能供應鏈金融方面具有相當豐富的理論成果[16-17]。不過相比于企業,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
企業與供應鏈作為賦能對象,也是社會主要碳排放主體。部分學者發現數字技術能夠有效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18],在數字技術能夠通過收集處理海量數據,實現信息傳遞的高效透明效用上基本達成共識。Hao[19]指出以數字技術可以建立能夠實現透明信息共享,減少數據偽造、政府與企業勾結等腐敗行為發生的環境治理平臺。Vial[20]認為數字化轉型能促進供應鏈中低碳技術的協同創新,走數字化轉型之路可以促進低碳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在基本工藝制造領域的推廣。數字化轉型可以加速低碳合作,包括生態設計、綠色營銷、信息共享及環境管理等[21]。大批學者投入到能源[9]、工業[11]、農業[22]、體育[10]等產業的數字減排路徑對策研究。數字技術顯著提高了制造業的可持續性[23],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要把握數字化浪潮[24]。在數字賦能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方面,學者就其轉型機理[25]、轉型方法[26-27]、實證分析等[28],減排對策[29]等進行了研究。Liu[30]闡明制造業供應鏈轉型存在著諸多風險,其中以政策一致性的欠缺居首。
現有數字賦能低碳發展的研究集中在宏觀層面,探討數字經濟與低碳戰略的適配關系。在數字賦能行業低碳發展上,多關注能源、建筑領域。數字賦能制造業低碳轉型相關研究尚處前期探索階段,以下兩方面仍需進一步拓展:一方面,結合數字經濟背景,對數字化技術融入企業低碳轉型機理研究尚不充分;另一方面,缺乏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路徑的具體設計。本文將從這兩個方面展開,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為我國工程機械業實現低碳目標做出參考。
一般認為,企業的數字化低碳轉型具有不同層面的價值導向。宏觀層面是以“雙碳”目標為導向,我國從大國擔當角度出發,基于生態可持續發展方針對企業提出的外在要求。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數字低碳轉型。從微觀層面是企業響應國家號召、承擔社會責任以及順應低碳消費理念,利用數字技術進行低碳生產和管理,并促進內部管理和生產效率提升的過程。在此將數字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目標設置為——通過將數字技術融入企業運作流程,實現企業運作低碳排放的同時,兼顧自身經濟效益。
數字賦能主要利用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和5G技術等數字技術。運用數字技術賦能企業轉型要明確數字技術在轉型中所發揮的效能。就數字技術如何促使企業運作流程低碳化,在此認為在理想環境中,其在企業進行低碳轉型時依照著“監控—模擬—規劃—決策”的機制發揮作用。如圖1所示。
圖1 理想的數字技術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運作機制
企業數字低碳轉型一般通過兩個途經完成,第一是企業引進數字技術,將其滲入生產運作過程的各個環節。第二是企業間的碳交易。碳交易實質就是對碳排放權的交易。理想上的數字技術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運作機制,是以碳交易、碳追蹤、碳決策為行為依據,按照“監控—模擬—規劃—決策”機制協助企業低碳轉型。
(1)監控。利用數字技術,主要包括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對企業生產、管理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進行監測和記錄,為后面的模擬分析提供原始數據。其中以物聯網技術所布置的智能終端為數據入口,區塊鏈作為信息存儲的分布式數據庫是主流方向。
(2)模擬。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通過調取階段性監控數據,以此為基礎數據藍本對經營過程進行多路徑模擬,得出不同路徑碳排放。
(3)規劃。設置企業的減碳目標和效益基準,反復集成碳排放數據,依據模擬過程進行自主優化,并輸出多種規劃方案。
(4)決策。以AI為代表的智能技術進行自主決策,做出最優減排決策。
通過以上四個步驟,可以對企業運營管理中產生的碳排放做出合理規劃,有效減少碳排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既保障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又符合企業低碳轉型的目標需求。
利用現代數字技術作為企業低碳轉型手段,需厘清低碳轉型的驅動機制。在現有研究中,一致認為加強數字創新能夠實現數字轉型的可持續性。除去企業管理理念、資金限制等一系列因素,企業低碳轉型的驅動機制分為兩個部分,如圖2所示。
圖2 企業低碳轉型的雙重驅動機制
(1)直接賦能機制。數字技術被引進企業后,通過融入企業運營過程,以數字技術在企業低碳轉型的運作形式,從監控—模擬—規劃—決策四個環節直接影響企業在運營管理中的碳排放量。通常是數字技術引入企業后在碳減排方面的直觀體現,其作用機制表現為數字技術的直接運用。
(2)潛在賦能機制。一般認為數字創新是利用數字技術的組合來改變組織、過程和商業經營模式。企業轉型成功的標志往往是組織形式、過程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改變,要維持轉型的持續性進行數字創新必不可少。數字創新不僅是轉型的結果性產物,還是轉型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間接賦能企業,驅動其低碳轉型。
(3)雙驅動因素間的互促。通常企業在引進數字技術之時,已經伴隨著相關的變革創新,數字技術的持續使用會給企業帶來組織結構、經營過程乃至商業模式的改變;而后者的創新又帶來新的數字技術運用。即二者相互影響,呈現動態性成果,相互促成直至企業完成在產品、管理和生產三個維度的數字低碳轉型。
綜上,數字化從技術和方法兩個角度對企業進行賦能,分別作為企業低碳轉型的直接和間接驅動機制,成為企業低碳轉型的數字驅動機制。
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要把握住核心企業低碳轉型為第一要義,即要把握核心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低碳轉型。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首先要賦能制造企業,將數字技術融入制造業的運營管理全過程。依據上文分析的數字技術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機理,結合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特性,分析數字賦能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轉型機理,如圖3所示。
圖3 數字賦能工程機械制造業的內在機理
數字技術在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中主要在組織管理、業務流程和產出制品三個方面影響企業的碳排放量,促成企業的低碳轉型。
(1)組織管理。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組織管理通常包括生產管理、物流管理和財務管理三個模塊。其中生產管理主要包括企業所有大小機械制品在生產中計劃、采購、加工和銷售等;由于工程機械產品的特殊性,物流是企業的重要一環,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財務管理是所有企業不可或缺的模塊之一。數字技術的使用,有助于生產計劃的精準制定,保證采購、加工和銷售的高效銜接;在路徑規劃、配送選址的最優化決策上起關鍵作用;財務管理上,能夠淘汰傳統的紙質化流程,不僅實現了減排效果,還避免了遺失錯漏等差錯的發生。數字技術的使用不僅在低碳化上卓有成效,還給企業的管理效率帶來質的提升。
(2)業務流程。數字技術重塑了工程機械制造企業的產品設計、制造和物流過程。以3D打印、物聯網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將輔助工程機械產品的設計及智能升級,以低碳導向進行產品再造將帶來顯著的環境效益。將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碳測算與追蹤加入制造和物流過程,能夠助力企業的低碳決策。生產過程要積極革新,進行數智化要素替代,不僅是企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步驟,更能給企業帶來“創新補償”,響應“智能制造”和“工業4.0”的產業轉型號召。
(3)服務制品。由于數字技術在設計流程上的低碳成效,往往賦予了工程機械制品在耗材、節能上的優良屬性。既滿足企業的低碳需求,也迎合了市場消費者的消費主張。另外,利用數字技術平臺,從數字創新角度,現今市場上漸漸產生了新興的商業模式——“租賃”服務。工程機械企業漸漸的從單一的售賣制成品,轉向為售賣—租賃并行的服務模式。即以往客戶只能通過購買來享受服務,滿足自身需求。現今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以售賣“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的方式提供服務。很大程度上減少了機械制品閑置、易手所導致的損失,具有重要的環保意義。
要充分發揮核心制造企業帶動作用,積極推動工程機械供應鏈整體低碳轉型。供應鏈低碳轉型不只在于核心制造商完成轉型,而在于數字賦能工程機械制造商的同時,尋求科學路徑賦能整條供應鏈的低碳轉型。從數字賦能供應鏈轉型的動力機制、協同機制和保障機制三個方面出發,構建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路徑如圖4所示。
圖4 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路徑
(1)動力機制。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一方面要求供應鏈角色具有低碳轉型理念,另一方面要求企業擁有將數字技術作為轉型重要手段的戰略意識。當某條件能夠達到此目標時,即稱是供應鏈數字低碳轉型的驅動力。動力大致可以分為政策導向、企業責任和低碳消費三要素。在國家低碳戰略導向下,政府出臺系列政策推動制造業進行低碳轉型,并鼓勵其向數字化方向發展,實現工業升級。企業作為社會重要經濟組織形式,有義務責任進行環境友好方向轉型。近年來,隨著國民素質的提高,消費理念也走向綠色低碳。這三個因素將工程機械供應鏈帶入低碳轉型之路,并給予了“以數字賦能”的重要戰略意識。動力機制的創新將加速供應鏈低碳化進程,如“碳普惠”的試點實踐。
(2)保障機制。保障工程機械供應鏈的高質量低碳轉型關鍵在與環境建設。國家政策上要鼓勵供應鏈向數字化、低碳化發展。切實政府監管,制定相應的監管方案并嚴格實施。供應鏈轉型要立足于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能盲目引進數字技術而觸及資源閑置上的另一種浪費。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才培養要同步進行,是數字轉型成功與否的基本保障。供應鏈能夠通過共建數字平臺來降低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人才培養方面可以考慮與高校進行專業上的對接等。
(3)協同機制。擁有進行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的驅動力和環境保障,軟硬層面齊發力,助力協同供應鏈各方組織。協同機制要協調各方利益與矛盾沖突,保證目標一致性。在企業上,企業文化理念先行,管理措施要與時俱進,進行碳管理培訓。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信息傳播上高效透明等特點,進行綠色技術創新,能夠產生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在供應鏈層面,要注重節點在低碳轉型目標上的凝聚力。在數字建設中,由于往往是核心制造商投入的成本最高,完全可以作為“低碳合作”的執法者,充當內部監督的職責。整合供應鏈各要素資源,節點之間要形成良性互動,共同進步發展。
供應鏈的數字低碳轉型并不是一味的利用數字技術解決工程機械供應鏈的所有碳高耗問題,要結合當下形勢,在堅持自主數字創新是數字低碳轉型的活力源泉的基礎上,實踐“走出去,引進來”轉型的方法。靈活數字低碳轉型方式要“引進來”,積極學習國外的低碳轉型技術,依托“一帶一路”“雙循環”等開放政策,與國外優秀的數字低碳轉型企業展開交流合作;靈活數字低碳轉型方式要“自主創新”,杜絕對前者的一味依賴,在其理念技術上要結合自身形式進行改造創新,擁有特色的數字低碳轉型方式;靈活數字低碳轉型方式,要“走出去”,在遇到當前無法解決的高碳耗生產時,進行適當的邊際產業轉移,將某些過程轉移至海外,能夠更好的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
(1)完善基礎設施,打造技術“硬”實力。要探索數字建設新模式,建設能夠支撐供應鏈協作運營的基礎設施設備、數字“碳”平臺。盡管我國的數字建設居于全球領先地位,5G等數字技術居世界前列,但是還不足以支撐龐大的工程機械供應鏈網絡進行數字低碳改革。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工程機械供應鏈中處于核心制造商上下游的中小企業,由于經營理念和資金的限制,仍處于比較原始的運作階段,迫切需要加強數字基礎建設。供應鏈要加強橫向和縱向數字對接合作,推進供應鏈之間、供應鏈內部的數字共享,建立開放數字系統。
(2)創建數據通道,打通共享“暢”路徑。要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連接各方數字節點,促進信息高效共享。要避免數字與數字間的“壁壘”,不將數字流通限定在某一層次,需在企業、政府及金融機構間建立更開放的數字體系。例如,加強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讓碳數據能夠流向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有助于金融機構對進行供應鏈數字低碳轉型資金風險判斷,助力政府依據碳數據進行精準施策。
(3)加強跨行業銜接,順應聯合“共”體系。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的數字低碳轉型不能僅僅是其自身轉型,更是行業間的低碳銜接。要實現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的高質量低碳轉型,要把握行業低碳轉型路徑并從橫向和縱向前端進行數字低碳改革。要積極推動能源側低碳轉型,助推綠色金融發展。如在金融、能源等工程機械行業橫縱向的前端給予針對性的、有利于工程機械企業轉型的融資、能耗支持。這不僅給工程機械供應鏈提供了條件,也為工程機械后端產業低碳轉型創造了機遇。
盡管在當下利用數字技術助力企業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但在利用數字技術幫助供應鏈進行低碳轉型的同時,要避免數字技術帶來的不利影響。一方面要加強數字安全建設,要加強數據監管,謹防信息泄露等不良影響,引進數字技術要注重協調性,如靈活運用“區塊鏈”的秘鑰功能保障其他數字技術運作產生數據的安全性,實現優勢互補;另一方面,數字建設雖然能夠助推企業節能減排,但是其本身的使用就產生了碳排放,在引進數字技術時,不能顧此失彼。尤其是超越企業現實條件和水平的數字技術的使用應該進行相應的得失權衡。發揮數字技術對企業碳排放在協調控制等方面的優勢,同時要盡量降低技術本身的碳消耗,尋求最優化結構。
順應當前數字化潮流,本文探討了數字技術的應用對經濟活動主體的低碳影響。本文分析了數字技術對企業—工程機械企業—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三個對象的低碳轉型的賦能作用。得到了以下結論。
(1)數字賦能企業低碳轉型。數字技術賦能企業低碳轉型的理想機制是——通過引進數字技術從監控—模擬—規劃—決策四個方面降低企業經營活動的碳排放量。前者的賦能機制并加以數字綠色創新共同推動企業的低碳轉型。
(2)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企業。分析了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企業低碳轉型的轉型機理。數字技術從組織管理、業務流程和產出制品三個角度幫助工程機械企業進行低碳化轉型。
(3)數字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從動力機制、協同機制和保障機制三個角度,探討了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供應鏈低碳轉型的轉型路徑。加強建設供應鏈的動力、協同和保障機制,能夠有效提高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的低碳轉型成功率。
最終提出了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低碳轉型的對策。進一步研究方向將放在數字技術的賦能應用方法等。還有眾多問題需要各界再加以實踐探索,以期數字技術成功幫助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完成低碳轉型。
參考文獻:
[1]DAS C, JHARKHARIA S.Low carbon supply chain:a state-of-the-art literature review[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8.
[2]孫新波,蘇鐘海,錢雨,等.數據賦能研究現狀及未來展望[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32(2):155-166.
[3]張國勝,杜鵬飛,陳明明.數字賦能與企業技術創新——來自中國制造業的經驗證據[J].當代經濟科學,2021,43(6):65-76.
[4]郭星光,陳曦.數據賦能與我國制造企業創新:前沿探析與未來展望[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1,38(15):151-160.
[5]LENKA S, PARIDA V, WINCENT J.?Digitalization capabilities as enablers of 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tizing firms[J]. Psychologyand marketing, 2017, 34(1): 92-100.
[6]RAUT R D, MANGLA S K, NARWANE V S, et al.?Linking big data analytics and operational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busines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 224: 10-24.
[7]陳劍,黃朔,劉運輝.?從賦能到使能——數字化環境下的企業運營管理[J].管理世界,2020,36(2):117-128,222.
[8]周文輝,王鵬程,楊苗.數字化賦能促進大規模定制技術創新[J].科學學研究,2018,36(8):1516-1523.
[9]陳曉紅,胡東濱,曹文治,等.數字技術助推我國能源行業碳中和目標實現的路徑探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9):1019-1029.
[10]王孟,劉東鋒.數字技術賦能體育產業低碳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困境與實施路徑[J].體育學研究,2022,36(1):71-80.
[11]龐岳紅,李義群.數字技術助推工業企業轉型升級路徑與方式[J].現代企業,2021(12):60-61.
[12]MAGISTRETTI S,PHAM C T A,DELL'ERA C.?Enlightenin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design thinking in foster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21,97.
[13]祝合良,王春娟.“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戰略背景下產業數字化轉型:理論與對策[J].財貿經濟,2021,42(3):14-27.
[14]楊卓凡.我國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模式、短板與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7):60-67.
[15]汪傳雷,胡春輝,章瑜,等.供應鏈控制塔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9,42(9):28-34.
[16]龔強,班銘媛,張一林.區塊鏈、企業數字化與供應鏈金融創新[J].管理世界,2021,37(2):3,22-34.
[17]宋華.數字平臺賦能的供應鏈金融模式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20,34(7):17-24.
[18]FEROZ A K,ZO H J,CHIRAVURI A.?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Sustainability,2021,13(3).
[19]HAO Y,XU L,GUO Y X,et al.The inducing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mergencies: do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regional corruption matte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2,302.
[20]GREGORY V.?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9,28(2).
[21]TRUJILLO G M,CASTRO W A S,SELLITTO M A.?Identification of practices that facilitate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environmental collabor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 on sustainable production[J]. Sustainable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2021(prepublish).
[22]黃曉慧,聶鳳英.數字化驅動農戶農業綠色低碳轉型的機制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1):30-37.
[23]YIN S,ZHANG N,ULLAH K,et al.?Enhancing digital innovation for the sustainable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pressure-state-response system framework to perceptions of digital green innovation and its performance for green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J]. Systems,2022,10(3).
[24]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課題組.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路徑選擇[J].中國行政管理,2023(1):149-152.
[25]WEN H W,ZHONG Q M,LEE C C.?Digitalization, competition strategy and corporat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listed companies[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2022,82.
[26]CHEN W.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low-carbon innovation[J].Corp soc responsib environ manag.?2023;1-16.
[27]MOHSENA.?Digital technology enabler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Supply chain foru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20.
[28]ZHANG W,ZHOU H,CHEN J,et al.?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digital economy on manufacturing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dual-carbon background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22,19(20).
[29]SUN J B,WU X H.?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igital economy development promot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23,5(3).
[30]LIU C H.?Risk prediction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back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J]. 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2022,61(1).
基金項目: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數字賦能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低碳轉型機理與實現路徑”(XSP2023ZDI005);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基于全球價值網絡的湖南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提升路徑與對策研究”(XSP20ZDI014);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工程機械企業供應鏈低碳轉型研究”(21YBA21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of Digital Enab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QUAN Chun-guang1,LI Xiu-jun1,YE Xin2,HE Yan-z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2.College of Business,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to boost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a hot topic at present, and many people are focusing on the empowering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n digitally empowering low-carbon are mostly in finance, energ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while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speciall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industry.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digital empowerment in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general enterprises, and then introduces it into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Moreover, from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core enterpris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whole supply cha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power, coordination and guarantee mechanism.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s of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supply chain of digital enab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are put forward.That is, adhere to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going out, bringing in”, improve the support system for the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pply chain of digital enablin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and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on the environment.
Keywords:digitization; supply chain;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s; low-carbon tran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