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村是中共上海地下電臺發報員李白烈士的家鄉。這是一個典型的“紅色村莊”——風云激蕩的戰爭年代,村里共有65位革命烈士為國捐軀。其中,這位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最廣為人知。
“同志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屋外警笛呼嘯,屋內傳出嘀嗒的發報聲,只見李俠從容地發著電報,發完報文后,他將稿紙迅速塞進嘴里,并向延安的戰友發出了最后的告別……
這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中共地下黨員李俠在敵人的槍口下,發出最后一封電報的片段。而電影主人公李俠的原型,就是瀏陽籍烈士李白。
李白,原名李華初,1910年出生在張坊鎮白石村,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爆發后,李白赴上海負責黨的秘密電臺的工作,即上海黨的地下組織與黨中央的秘密電臺聯絡工作,及時向黨中央傳遞了重要的軍政情報,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春,他冒著極大危險擔負起上海黨組織與黨中央的秘密電臺聯絡工作,架起了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橋梁”。
不幸的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與黨中央電臺通信過程中,被叛徒和國民黨特務機關偵測出電臺位置而被捕。他遭受了殘酷的刑訊逼供,但敵人始終無法從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蔣介石親自對李白案下達“堅不吐實,處以極刑”的命令。
1949年5月7日,李白遭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犧牲時39歲,離上海解放的日子不到20天。
李白生前曾三次被捕,1949年5月7日被敵人秘密殺害。2009年9月,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跡被搬上舞臺,改編成話劇、舞劇、影視劇等作品,烈士精神更是被廣為傳頌。
作為一名長期戰斗在上海隱蔽戰線的情報戰士,李白與故鄉漸行漸遠,僅靠書信與家中親人聯系,這些書信大部分是寫給父親和弟弟們的。此前,已有十八封李白家書陸續被找到并展出。
“之前陸續搜集整理出了十八封李白烈士的家書,現在都收藏在上海。”瀏陽市檔案館館長羅柱介紹,這封珍貴的家書是工作人員對瀏陽眾多烈士檔案進行數字化掃描時發現的,經過專家對其筆跡進行對比、鑒定,確定這就是李白烈士親筆所寫的第十九封家書,“這封家書是唯一留在瀏陽的家書原件,也是我們了解李白烈士、研究隱蔽戰線英雄的重要史料”。
這封家書并沒有具體的落款時間,但研究人員初步推斷,這封家書書寫的時間大概是1945年。“我們發現在前十八封家書中,有一封寫于1945年的信,是寫給父親的,信中提到他的兩個弟弟有些矛盾,他會另外再給兩個弟弟寫一封信。而這一封寫給兩個弟弟的信,一開頭就是告誡他們要兄弟和睦,所以我們判斷這封信寫于1945年間。”
在第十個烈士紀念日,湖南人民廣播電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聯動推出的第十個烈士紀念日特別直播——第十九封家書,通過無線電臺發報形式,實現湖南瀏陽、上海虹口兩地首次同時公開并展出李白烈士的第十九封家書。9月30日下午,在李白烈士的家鄉,張坊鎮白石村的李白烈士故居內,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設立的直播間里響起熟悉的電報聲,這封珍貴的家書發送的終點是千里之外的上海市虹口區黃渡路李白烈士故居,那是李白烈士最后戰斗的地方。
“這封家書是寫給華慶、華祥兩位弟弟的,全文1400余字。”瀏陽李白烈士故居講解員、瀏陽市張坊鎮黨政辦主任陳劍介紹,家書主要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告誡兄弟要和睦相處,二是期望弟弟們努力學習,三是表達自己對家的思念。
“兄弟間口頭爭吵是難免的,大家都應退一步想,遇事禮讓三分,應該各抱互助互讓的精神。”“自己有錯誤,就要接受他人的忠言,從實際上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是一個有希望的青年……”家書的字里行間,流淌著對家人的關心。李白在家書中也希望弟弟們“替雙親分憂”“同心協力為建造一個快樂幸福的家庭而努力奮斗”。
此外,李白還在家書中叮囑弟弟們:“你們不應將寶貴的時光讓其流水般地過去,隨時隨刻都應注意到自己的學習。”
事實上,他自己就是一個終身學習、追求上進的人。1931年,李白在瑞金紅軍通信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因為要使用電臺,組織給他定下任務:半年內學會2500個英語單詞,這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僅讀過四年小學的李白來說,是很艱難的事。
為了完成這項任務,他擠出一切空余時間,晚上為避免影響戰友休息,甚至去附近河邊的草地上夜讀。
李白還對弟弟們說:“一個人立于天地間,都有自己一定的宗旨。”“在目前的大時代中,無論準備做什么事,都離不開文字的通達,科學常識的初步了解,否則有責難任。”這不僅是李白對自己弟弟們說的話,也是這位“兄長”對那個時期廣大青年寄予的一種期望。
在將第十九封家書用電報從瀏陽發送到上海的過程中,李白烈士的孫子李立立,一邊讀著爺爺的家書,一邊思緒萬千,“無論走到哪里,我爺爺對家鄉和家人都有著深切的眷戀。從抗日戰爭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爺爺寫了很多封家書,他就是想要通過這些家書,向父母和親人傳達‘自己在外面過得很好’的訊息,希望讓家人安心”。
“爺爺被捕后,敵人對他用了36種酷刑,花了2天進行審訊,但他始終沒有透露黨的任何秘密。1949年5月7日晚,包括我爺爺在內的12名同志,在上海浦東被秘密槍殺,此時距離上海解放僅有20天。”看著爺爺的字跡,李立立紅了眼眶。
隨后,李立立以李白烈士孫子之名,向瀏陽發回一封“電報”,將思念與敬意帶到了爺爺的故鄉:“爺爺,您安息吧!我們現在過的生活,如您所愿!您的孫子李立立。2023年9月30日。”
李白烈士從瀏陽河畔走上革命道路,在黃浦江邊為解放事業拋灑鮮血。為繼承李白烈士遺志,瀏陽和上海兩地都成立了“李白中隊”少先隊組織。當天,除了在瀏陽、上海兩地李白烈士故居公開展出第十九封家書以外,瀏陽、上海兩所學校的“李白中隊”同時上了一堂“我心中的李白爺爺”紅色主題班會。
“通過閱讀李白烈士的這封家書,我感到很自豪,因為李白這樣的革命先烈是在我們這里成長起來的。同時,我也感受到他特別關心弟弟們的學習,他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還時刻注重學習,這對我觸動很大。”張坊中學學生黃錦泯說。
張坊中學“李白中隊”成立于2006年6月,到現在已經傳承了17年。每年學校都會舉行一次“李白中隊”交接儀式,并組織學生觀看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開展“萬米毅行”等活動,讓孩子們進一步了解李白烈士的故事,傳承李白烈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