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材料服裝長什么樣?纖維有多神奇?跟隨新聞記者小酷龍,去紡織技術和仿生材料科學前沿看看吧!
“織”出來的人造血管
在醫學上,大口徑人造血管多采用特種聚酯纖維編織而成,而小口徑(直徑小于6 毫米)人造血管面臨血液流速慢、內膜增生、材料不匹配等難題。最近,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小口徑人造血管,采用聚己內酯和聚氨酯復合材料,通過精確調整兩者的比例來控制血管的力學性能,并在血管內嵌入了抗凝血藥物,以阻止急性血栓形成,為治療心血管疾病帶來了新的希望。
“隱身斗篷”已成為可能
你想擁有哈利·波特的隱身斗篷嗎?如今,隱形材料的技術雖未成熟,但已變成現實。科學家利用海市蜃樓效應,通過加熱碳納米管薄片,就能讓光線在薄片處發生彎折,從而使其背后的物體隱形。
另一種技術是利用“超材料”來彎曲光線。超材料用納米技術制成,它能改變電磁波方向,讓光線繞過物體,從而使其隱形。此外,利用增強現實(AR)技術也能實現“光學偽裝”,讓計算機生成的圖像與現實場景完全融合,達到逼真的隱形效果。
細菌也能“織”衣服
在時尚界,生物科技正掀起一股潮流。紐約設計師蘇珊·李是該領域的先鋒,她利用含糖茶水培養特定細菌,令其發酵產生細菌纖維素。細菌纖維素具有超細網狀結構,強度高、可塑性強,可以作為裁剪縫制衣物的“布料”。從培育原材料到制成衣物只需幾天時間。用其制成的衣服親膚柔軟、穿著舒適。與傳統棉麻紡織品相比,這種“生物時裝”不僅縮短了生產周期,還減少了對自然資源和化學品的消耗,為服裝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北極熊為 保暖服裝 提供靈感
浙江大學的研究團隊從北極熊身上汲取靈感,開發了一種人造纖維,用其制成的衣服厚度僅為羽絨服的五分之一,卻具有相同的保暖性。北極熊的毛發具有獨特的結構:每根毛發的核心都有幾十個中空多孔結構,表面都包裹著一層致密的外殼,能有效防止熱量散失。研究團隊模擬北極熊毛發的結構,在氣凝膠人造纖維表面涂上聚氨酯,研制出彈性好、耐磨、耐水洗的保溫材料。這項技術有望應用于運動服、航天服等輕便耐用型服裝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