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造船業逐漸步入漫長低迷期,直至2021年下半年才緩慢回暖。期間,倒閉、洗牌、棄接等現象在造船業屢見不鮮,人們對此已是見慣不怪。這給行業帶來了困惑和迷茫,不知未來將向何處,也不知前景何在。整個業界似乎彌漫著沮喪和不安的氣息。但是,同樣身處下行漩渦的中國造船業在逆境中韜光養晦,以堅韌和奮進的氣質克服各種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書寫了乘風破浪、提速前進的輝煌,成為寒冬下全球造船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我國造船業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深化結構調整,推進轉型升級,三大造船指標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地位不斷鞏固和夯實。通過重組,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合并為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造船集團,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目前新接訂單量、完工量和手持訂單量均居全球造船集團之首。
經過10多年發展,我國造船業正逐步從低附加值市場轉向高附加值市場,交付了全球最先進6000噸拋石船、全球首艘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全球最大火車滾裝船、全球首艘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24188TEU超大型集裝箱船和大批海上風電安裝船……國內首制海上風電運維母船于2023年9月下水,亞洲最大圓筒型FPSO正在有序建造中。隨著首艘國產大型郵輪成功交付,我國已集齊了造船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能同時建造航空母艦、大型LNG運輸船和大型郵輪的國家。我國已具備船海產品全譜系總裝建造能力,在科技創新引領下正加快多元化發展,向著更多船舶細分市場進軍。
我國綠色智能化造船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滬東中華在大型LNG運輸船領域不斷做大做強,自主研發第五代“長恒系列”LNG運輸船并實現全部交付,打破了韓國船企一家獨大的格局。目前,江南造船、大船集團、揚子江船業、招商重工等中國船廠相繼開工建造大型LNG運輸船,一個嶄新的產業群正在我國形成。與此同時,我國還交付了全球首艘甲醇動力油船和大批LNG雙燃料動力船,成功研制了一批鋰電池船、氫燃料電池船,氨燃料動力船也獲得了船級社認可。中國新接綠色船舶訂單的國際市場占比不斷增長,去年已達到57%,也就是說未來全球新能源船舶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制造,這將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我國緊跟行業趨勢,加強智能造船研發,不但涌現了一批智能船廠、智能車間和智能生產線,而且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散貨船“大智”號、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礦砂船“明遠”號、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油船“凱征”號、全球首艘大型智能集裝箱船“中遠海運荷花”號和全新一代智能型挖泥船“天鯨號”等智能船舶。此外,在小型無人駕駛船研制上也取得了不俗成績,呈現方興未艾的發展勢頭。
生產效率是衡量一個國家造船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我國造船業通過加強管理,實施先進造船模式,采用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制造,廣泛應用機器人作業,造船效率大幅提高,造船周期大大縮短,船塢利用率持續提升,如外高橋造船實現船體建造、舾裝、涂裝一體化,2023年提前兩個月完成年度交船任務,滬東中華提前5個月交付LNG運輸船“日內瓦”號……
我國造船業正以未曾有過的速度朝著造船強國目標大步邁進。當前,造船市場延續復蘇之勢明顯,我國造船業再創輝煌、再攀高峰正逢其時。憑借自強不息,中國造船必將不斷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把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在世界東方飛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