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力,這是一種刻在基因中的本能:人們從出生就開始用耳朵感知這個陌生而喧鬧的世界。聽力作為我們與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聽力損傷這一看似遙遠的問題,正悄然逼近,成為全球范圍內一個不容忽視的健康危機。特別是年輕人,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聽力挑戰。
聽力損傷的表現多種多樣,有的人對刮擦黑板、蚊子嗡嗡等特定聲音格外敏感,有的人兩只耳朵的聽力存在明顯差異,還有的人對不同頻率的聲音辨識能力大相徑庭。但無論表現形式如何,聽力損傷者都有一個共同點:在交談時,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受到嚴重阻礙。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他們在表達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提高音量,渴望被他人聽見、被理解。

這種渴望并非空穴來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2021)》,聽力損傷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大致殘原因,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關節炎。全球范圍內,大約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正遭受著不同程度的聽力損失。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一數字在年輕人中呈現出驚人的增長趨勢。
年輕人,作為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然而,近年來,年輕人聽力損失的問題卻愈發嚴重。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9年就曾發出警告: 將近5 0 % 的12~35歲年輕人,也就是約11億年輕人存在聽力損失的風險。這其中,過長時間暴露在大音量環境中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音頻設備的多樣化,年輕人越來越習慣于通過耳機來享受音樂、觀看視頻或進行通話。然而,許多人在使用這些設備時并未意識到音量過大或時間過長可能對聽力造成損害。這種“不安全聽力行為”在年輕人中極為普遍,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世界衛生組織聽力專家勞倫·迪拉德博士對此表示擔憂:“不安全聽力行為在年輕人里很普遍,而且隨著大音量設備更加廣泛使用, 聽力狀況還會惡化。”她指出,雖然短期的聽力損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但長期或定期暴露在大音量環境下所導致的聽力損傷往往是永久性的。遺憾的是,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們認為耳聾是一個遙遠的概念,與自己無關。


事實上, 聽力損傷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它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累積的, 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聽力下降, 才悔之晚矣。因此, 預防才是避免聽力損傷的最佳選擇。這包括在使用音頻設備時控制音量和時長、避免在嘈雜環境中長時間停留、定期進行聽力檢查等。
除了個人層面的預防措施外,社會層面的努力也至關重要。政府和相關機構應加強對聽力保護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聽力損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同時,還應制定和實施相關法規和標準,限制音頻設備的最大音量和使用時間,從源頭上減少聽力損傷的風險。
此外,學校和家庭也應在聽力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進行聽力檢查,并將聽力保護納入健康教育課程。家長則應監督孩子使用音頻設備的方式和時間,引導他們養成健康的聽力習慣。
總之,聽力損傷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危機,年輕人面臨著尤為嚴峻的挑戰。要想有效應對這一挑戰,需要個人、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形成全方位的聽力保護體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年輕人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愉悅的同時,也能擁有一雙健康的耳朵去聆聽這個美好的世界。(綜合整理報道)(策劃/黃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