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既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進行創造性運用,又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實現創新性發展,在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等領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作出原創性貢獻。
一、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堅持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揭示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強調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并將這一原理運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鮮明提出生態文明論,創新發展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突出理想、道德等意識的能動反作用,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作出原創性貢獻。
(一)基于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鮮明提出生態文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關系,強調人來自自然界,“自然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進入新時代,習主席將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總結西方國家工業化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緊張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進行一系列戰略部署,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一是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習主席深刻闡述生態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鮮明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揭示了生態文明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的重要價值。習主席將生態文明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著力從關涉黨的使命、民生福祉的高度審視生態問題,鮮明提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強調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這些都創造性闡釋了人與自然關系,由原先注重人對自然的利用與改造,轉變為更加注重人對自然的尊重和保護,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豐富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二是揭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習主席創造性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強調綠水青山不僅是自然財富和生態財富,還是社會財富和經濟財富。這些論述將生態環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環境的需要,指明了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人們著力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倡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著力實現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良性互動。這些重要論述體現出對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守正創新:從哲學視域為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互對立的現實矛盾提供了全新答案,不再將兩者簡單對立、作為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而是將“綠水青山”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和保障,使兩者“合二為一”。三是提出全球共筑“生命共同體”愿景。習主席將人與自然關系提升到生命共同體的高度,鮮明提出“生命共同體”這一原創性概念,賦予生態系統以“生命”的有機屬性,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求人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體現了人與自然共存、共生、共榮的內在關系。習主席還提出“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強調人類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生態環境、推動可持續發展是各國的共同責任。為了人類的未來,世界各國需要同舟共濟、共同努力,共筑生態文明之基,共走綠色發展之路。中國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而努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關于“生命共同體”的論斷,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哲學思想和中國傳統生態哲學觀:一方面,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人和自然共生同在的關系,內蘊著“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有機統一,超越了傳統哲學中的自然中心論或人類中心論的價值對立,使人與自然關系從“辯證統一體”上升到“生命共同體”;另一方面,這一論斷具有鮮明的國際視野,不僅為我國堅定不移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論指引,也為世界各國通力協作破解全球生態治理難題提供了有效路徑,增強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影響力。
(二)基于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創新發展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強調,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世界物質同一性原理是唯物論的基石,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集中體現為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毛澤東曾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習主席將這一思想路線運用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創新發展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是從黨性修養、興黨興國的高度闡釋實事求是的價值作用。習主席指出:“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只是思想方法問題,也是黨性強不強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就能興黨興國;違背實事求是,就會誤黨誤國”。這就將實事求是作為共產黨人黨性的判斷標準、必須遵守的黨性規范,要求黨員干部“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堅持世界物質第一性的原理。二是系統闡釋堅持實事求是的實踐要求。習主席提出,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面貌,就要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就要堅持為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這些論述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就需堅持徹底的唯物論,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需具有辯證發展的思維,隨事物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深化對事物的認識;需堅持人民的立場,將實事求是與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相結合;需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理論。三是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必須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高度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寶。毛澤東曾指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調查研究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強調堅持實事求是必須做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也沒有決策權,提出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并將其融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等系列學習教育中。習主席系統闡釋了“為什么要調查研究、如何調查研究”等問題,強調“我們的調查研究要圍繞中心工作,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政策,忙在點子上,謀在關鍵處,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富有成效”。這些重要論述使我們黨對實事求是的闡釋更加體系化,為辯證唯物主義的豐富和發展作出新的貢獻:賦予實事求是的“實”以新的豐富內涵,將其從以往的思想路線升華為黨性修養;賦予實事求是鮮明的時代特色,將其運用于新時代黨治國理政的理論和實踐,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條紅線;系統闡釋實事求是的實踐路徑,要求“始終堅持”“不斷加強”調查研究。
(三)基于意識能動反作用原理,突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設。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習主席指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十分巨大的”。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突出強調精神文化的重要價值作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而堅定理想信念是終身課題,需要常修常煉,要信一輩子、守一輩子;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要求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向善的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提高道德踐行能力,特別提出黨員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進入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廣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創性提出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注重用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凸顯了意識的能動反作用,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意識能動性的原理:在意識的反作用上,突出其作用“巨大”,突出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向作用;在意識發揮作用的路徑上,系統闡釋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辯證法。
二、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揭示了世界聯系和發展的總特征,強調萬事萬物的相互聯系及其作用引起事物的變化發展,要求人們用普遍聯系、發展變化的眼光觀察和把握客觀事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系統闡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變化觀、矛盾運動觀和全面系統觀。
(一)基于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鮮明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恩格斯指出:“我認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習主席將發展變化這一分析問題的方法運用于治國理政實踐,深入考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的同時,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特別是著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實現的歷史性跨越以及我國面臨的內外風險挑戰的重要變化,辯證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著眼新的時代和實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鮮明提出“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發展目標,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時代課題,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豐富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實現了守正與創新的統一,既守科學社會主義之“正”,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創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判斷之“新”,系統擘畫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發展藍圖,用發展的視角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體現了發展的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
(二)基于矛盾對立統一規律,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換。事物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核心。唯物辯證法強調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復雜性,不同階段的不同事物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要方面之分,要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原理,把問題作為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當代中國的現實問題入手,著力分析和解答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特別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習主席深刻分析當代中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強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斷增長,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鮮明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不僅揭示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機制和規律,還對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的路徑進行了探索和闡釋。在準確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這一科學論斷的同時,習主席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個最大實際是人們認清當下、規劃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這就闡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性與過程性的統一,深化了我們黨對初級階段的認識理解。習主席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不同發展階段主要矛盾轉化的論斷,推動著馬克思主義矛盾學說的不斷創新:闡釋了社會主要矛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的表現形式,生動彰顯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闡釋了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不變的辯證關系,豐富發展了社會矛盾理論中“變”與“不變”的辯證規律。
(三)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豐富發展,提出全面系統觀。馬克思主義始終強調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必須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習主席將馬克思主義系統觀運用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復雜實踐,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系統觀的創新拓展。在處理一系列重大關系上,習主席鮮明提出全局觀、整體觀,強調“我們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同時,習主席把全面系統觀運用于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闡釋,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項復雜系統工程,強調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重大關系,要求加強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系統擘畫,統籌謀劃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把全面系統觀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哲學方法。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系統觀:一是首次闡明了全面系統觀的地位作用,強調其作為“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其他思維方法的基礎;二是從理論上深化了對系統整體性、全局性的認識,從時間與空間、整體與局部、一般與特殊等多維度闡釋了全面系統觀的內涵;三是在實踐上拓展了全面系統觀的運用廣度,將這一方法運用于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各方面各領域各環節。
三、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系統闡釋了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突出強調實踐作為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系統構建起哲學思維方法體系,發展知行合一觀,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
(一)基于認識論的基本思維方法,構建系統的哲學思維方法體系。哲學思維方法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形成和運用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才能正確認識人與世界的關系,作出合乎時代趨勢的實踐抉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學的統一,深刻揭示了認識與實踐中的基本思維方法。習主席把唯物辯證法具體化為觀察世界、分析形勢、指導工作的科學思維方法,要求觀大勢、定大局、謀大事,抓重點、抓關鍵、抓牛鼻子,強調“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這七種思維方式是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規律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著力要求人們樹立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把握人類發展規律和世界發展潮流,把握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辯證分析有利與不利因素,從全局著眼、照顧各方,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整體地而不是局部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長遠地而非短期地認識當前任務和工作,要堅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抓重點抓關鍵有效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這些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的新發展:一是首次明確提出并集中闡釋戰略思維等諸思維方式的概念,并對這些概念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作出明確界定;二是將七種思維方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論述,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哲學方法體系,使思維方法實現體系化;三是立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對這一思維方法體系的實踐運用進行了新闡釋、新拓展,避免了機械主義、形式主義、經驗主義等形而上學思維方式。
(二)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創新發展知行合一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們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無限發展的過程,“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行觀”有機結合起來,提出“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習主席依據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邏輯,在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進一步創新發展了知行合一論。一是對“知”與“行”的內涵進行拓展和豐富,即從德性維度賦予“知”與“行”新的內涵。“知”不僅包括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包括對理想信念和道德修養的認識;“行”不僅指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也拓展到對理想信念、道德規范的踐行。二是強調“知”和“行”相輔相成。“‘知’是基礎、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解決社會實踐中的矛盾問題作為理論出發點,高度重視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同時強調先進理論為實踐創新提供指導,自覺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踐行知行合一。三是將知行合一作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黨性要求。習主席強調,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加強黨性修養,需在“知”和“行”兩個方面同時努力,做到“知行相資、學用相長”,突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實現“知重負重、擔當作為”。習主席關于知行合一的重要論述,實現了對中國傳統哲學中知行觀的創新發展,創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知行觀:豐富了“知”與“行”的內涵,闡釋了新時代知與行、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關系,從黨性高度對實現知與行的統一提出了明確要求。
四、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原創性貢獻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即唯物史觀,始終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強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基礎性、決定性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鮮明提出人民中心論和人類共同價值論,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
(一)著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提出人民中心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突出強調群眾史觀,公開闡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服務的,深刻揭示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堅持人民立場,鮮明提出并系統闡述人民中心論,深刻闡明“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是闡釋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強調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習主席從政黨與人民關系的視角,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從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要求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二是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要求緊緊依靠人民,將億萬人民群眾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的主體、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主體力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人民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三是突出強調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求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彰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這些論述的內涵十分豐富,就主體而言,強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數人、一部分人富裕;就內容而言,共同富裕不只局限于物質生產力,還涵蓋精神文化等多個層次;就實現路徑而言,應當是人民共建與共享的有機統一;就進程而言,既不能超越現在發展階段,不能搞同步富裕、平均主義,又防止裹足不前、無所作為,防止貧富兩極分化。這些都為豐富和發展群眾史觀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從“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理論邏輯,系統闡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馬克思主義政黨與人民群眾關系的視角,對“黨的初心使命”“人心這個最大政治”等進行闡釋,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方法與價值的統一;從“出卷人、答卷人、閱卷人”相互關聯的整體,突出人民群眾“閱卷人”的重要地位,使人民群眾歷史主體作用進一步具象化。
(二)著眼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人類解放,提出全人類共同價值。馬克思主義始終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追求人類的解放,強調隨著各民族普遍交往及其相互依存關系的發展,歷史越來越轉變為世界歷史,并最終走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追求人類解放的立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世界向何處去、人類怎么辦”等重大時代課題,堅持胸懷天下,強調“我們要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和面臨的重大問題”,深刻把握世界歷史發展新階段新變化和內在演進趨勢,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化發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的理論;提出并推動踐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等一系列主張,為應對全球性挑戰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提出全球治理觀、正確義利觀等全新理念,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提煉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有關人類解放的理論:一是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價值核心,為建設“真正的共同體”開辟了道路,助力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二是著力打破西方冷戰思維和話語霸權,著力批判“普世價值”,爭取國際道義制高點;三是適應人類社會普遍交往的生存狀態,為構建合作共贏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引領。
(三)著眼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及反作用,強調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習主席繼承發展這一基本原理,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針對一段時期以來意識形態領域黨的領導弱化問題,要求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并通過一系列戰略安排和部署,推動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習主席對意識形態理論的創新性闡發,實現了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與反作用原理的發展:一是突出意識形態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本質規定,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充分發揮人民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體作用;二是提出立破并舉,正確對待思想輿論的“三個地帶”,針對紅、黑、灰地帶分別采取相應舉措;三是突出互聯網這一意識形態的主陣地,抓住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的重點領域,推動著意識形態理論的與時俱進。
【作者: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