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在出席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要增強創新自信,堅持以我為主,從實際出發,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原始創新,打造新質生產力和新質戰斗力增長極。”當前,科技創新已然成為各國軍隊謀求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甚至成為影響未來戰爭勝負走向的關鍵變量。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瞻性、顛覆性科技深刻影響著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其與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耦合將會極大地凝聚軍心士氣,在精神層面對新質戰斗力的提升產生強大的內在推動力。因此,軍隊政治教員要因時而動、順勢而為,積極發揮人工智能的賦能優勢,有效規避潛在風險,不斷增強部隊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戰斗力。
一、人工智能賦能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優勢
人工智能憑借其在深度學習、虛擬仿真、動態感知等方面的技術優勢,能夠實現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生產—傳輸—反饋”鏈路的全方位賦能,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澎湃動力和全新機遇。
(一)智能算法:賦能教育資源供需互契。奔著現實問題和活思想去,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這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遵循的原則。“現實問題”和“活思想”體現的是官兵需求側的內容,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邏輯起點;“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體現的是教育供給側的內容,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工作重心。在軍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受制于技術手段、體制機制等的約束,形成了教育開展“規模化”與官兵需求“個性化”之間的突出矛盾。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教育資源的供需互契成為可能。智能算法通過對官兵線上數據印痕和線下行為軌跡的捕捉、追蹤,將官兵在學習訓練、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信息進行關聯性分析,精準繪制官兵的需求圖譜,以輔助政治教員全面掌握供給矛盾、厘清供給目標。同時,人工智能的有效賦能對于教育供給端的建設同樣大有裨益。借助過濾算法可以對分散在全軍各地的結構化、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教育資源進行批量化、標準化處理,然后運用聚類算法進行歸類存儲,從而建立起全軍共用共享的優質教育資源庫。如此,政治教員可以根據官兵需求側特征,精準、便捷地調用資源庫的內容,真正實現教育的菜單式服務、精準化供給。
(二)擬態場域:賦能教育方式具身立體。隨著智能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工智能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技術,而是與其他技術緊密融合的技術群,如人工智能的虛擬場景應用融合了區塊鏈、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孿生技術、交互技術等。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下,信息傳播通常依靠文字、圖片和視頻等載體,這種二維的教育場域給官兵帶來的氛圍烘托是非常有限的,極易讓官兵產生審美疲勞。人工智能的虛擬場景應用在嚴格遵循軍隊保密規定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將教育的傳統元素通過智能技術在虛擬空間進行重現演繹,實現“科技+教育”的有機融合,能夠為官兵帶來全新的沉浸式教育體驗。人工智能營造的擬態場域可以突破傳統教育的時空限制,將傳統課堂中難以實現的歷史場景以高度逼真的形式進行全景呈現,實現由“旁觀式教學”向“具身式教學”的轉變。如此,將極大提升教育的感染力,有助于調動官兵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為提高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渲染效果提供可行路徑。比如,在開展黨史軍史教育時,政治教員可以依托人工智能構造革命戰爭場域,讓官兵置身其中,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的全方位體驗,激發官兵的情感認同,堅定從軍報國的理想信念。
(三)智能感知:賦能教育評價全面客觀。教育評價是一種價值判斷活動,是評價主體根據價值主體的需要,衡量價值客體是否滿足價值主體的需要,以及在多大程度滿足價值主體需要的一種判斷,事關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高質量發展以及鑄魂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實。由于官兵思想數據采集難操作、量化標準不健全,軍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多采取看登記、查筆記、考背記等形式,評價結果往往基于小規模的抽樣統計而且帶有較強的主觀性,這不利于教育質效的提升。人工智能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智能感知技術如自動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音處理等,能夠實現對官兵思想行為數據多維度、全過程的采集。在空間向度上,智能感知技術可以精準識別官兵在社交媒體、網絡空間中的情緒表達,還可以有效記錄官兵在俱樂部、大禮堂等物理空間上的教育表現。在時間向度上,智能感知技術可以動態記錄官兵在教育前、中、后思想傾向的數值,并借助分布式存儲結構和數據庫鏈接技術進行有效聚類、存儲。如此,可以建立起橫向覆蓋線上線下、縱向貫穿教育全過程的教育評價數據池,為客觀、科學地評價教育成效提供數據支撐。
二、人工智能賦能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潛在風險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技術帶來的影響曾作出一分為二的辯證分析,既肯定積極作用,也強調技術異化的破壞效應。因此,在展望人工智能賦能軍隊思想政治教育顯著優勢的同時,也需要警惕包括“算法黑箱”、“信息繭房”、工具理性等在內的風險隱患。
(一)“算法黑箱”離散官兵的價值認同。由于底層代碼的高度復雜性、難以解釋性,加之政治教員和受眾官兵自身算法素養的限制,導致了智能算法的不透明性,即“黑箱”效應。隨著人工智能與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算法黑箱”所衍生的算法偏見、隱私侵犯等諸多風險隱患將嚴重擠壓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空間,最終離散官兵的價值認同。由于軍人職業的特殊性,官兵與外界交流的渠道大多通過智能媒介,這為資本的擴張侵蝕提供了可乘之機。資本具有天生的逐利屬性,奉行“流量至上”的價值準則,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會操控甚至篡改智能算法。如果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將對我軍意識形態安全產生嚴重破壞。異化的算法會根據上網習慣、敏感詞語、IP地址等信息鎖定官兵身份,精準推送大量龐雜非主流甚至有嚴重政治錯誤的內容,以蠶食我軍的主流意識形態價值譜系。如若缺少必要的干預手段,任由異化的算法在虛擬空間肆意妄為,將使官兵陷入資本精心設置的陷阱。另外,“算法黑箱”存在隱私侵犯風險,如沒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容易引發官兵的信任危機。屆時,官兵可能會隱匿自己的真實想法,這將制約主流價值觀的引領質效。
(二)“信息繭房”加劇官兵的群體間隔。不可否認,如今的人工智能較傳統技術而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就其本質而言,仍然源自人的腦力創造,必然體現設計者的主觀意圖。如若軍隊相關職能部門不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抑或缺乏必要的外部監管和內部引導,極易使官兵對人工智能的推薦機制產生盲目崇拜心理。在“過濾氣泡”的作用下,海量碎片化、同質化的內容將在官兵的精神世界里反復激蕩,形成“信息繭房”。久而久之,互聯互通的虛擬空間將會被分割成許許多多無法交際的“平行宇宙”,官兵之間的信息差異性被逐漸拉大。現實中平等一致的官兵在虛擬世界中會因為這種差異性被貼上形形色色的“標簽”,各類“標簽人”會為了尋找所謂的“歸屬感”而發生群體聚集。由此,一支整建制的部隊會被分割成一個個不同的封閉群體,群體內排斥異己的聲音和多元的思想不斷固化已有的認知體系,極易滋生情緒化、非理性的意見表達,群體間的鴻溝也會隨著技術的迭代而不斷加深。如此情況的發生,不僅與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凝心聚力、縮小價值觀分歧的指向相背離,而且與軍隊團結互助、同甘共苦的優良傳統格格不入。
(三)工具理性弱化政治教員的人文關懷。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在軍隊鑄魂育人的工作,具有崇高的價值追求和明確的目標指向,始終堅持用真理說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實打動人。因此,加強情感投入、注重人文關懷無疑是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質效提升的本質要求。隨著人工智能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介入,其便捷、高效的技術優勢容易使政治教員產生過度依賴的思想,造成“技術至上”“唯數據論”等工具理性的過度膨脹,逐漸偏離人文關懷的價值向度。其一,“技術至上”矮化政治教員的思維視野。在“技術至上”理念的驅使下,政治教員把教育的主導權讓渡于人工智能,一切以人工智能作出的指令為施教藍本,逐漸陷入“技術利維坦”陷阱。如此,將不斷限縮自己的認知,淡忘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的根本區別在于心靈互通。其二,“唯數據論”阻礙教育雙方的情感交流。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是理性和感性相互交織的實踐活動,既有對與錯的價值評判、是與否的理性審視,更有知冷與言暖的情感交流。盲目擴張數據在教育中的應用范圍,將導致充滿人文關懷的教育互動過程異化為工廠流水線式的知識投喂,顯著降低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三、應對軍隊思想政治教育賦能風險的實踐進路
人工智能的崛起不僅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提供了全新的實踐路徑,也埋下了諸多風險隱患。因此,面對人工智能可能導致的價值認同離散、群體間隔加劇、人文關懷弱化等問題,要對癥下藥、靶向治理,以推動軍隊思想政治教育“人—機”協同發展。
(一)以算法治理揭露“黑箱效應”,凝聚官兵價值共識。人工智能賦能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圖景是以徹底的理論引領官兵思想認知,以精準的推送助力官兵全面進步,以智慧的方法砥礪官兵戰斗血性,不斷提升官兵的心理獲得感、思想滿足感,在多元價值觀激烈碰撞中凝聚價值認同。為此,要加強算法治理,提升主流價值引領力。其一,要以主流意識形態駕馭算法。主流意識形態對算法的規訓,仍以技術對人的依附為立足點。要圍繞算法的前端設計人員、中端把關人員和末端使用人員,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價值理性引導和責任意識教育,使其認識到自身價值傾向對算法乃至部隊團結鞏固的影響,從而自覺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同時,要以主流意識形態駕馭算法的推薦邏輯,提升主流價值觀的優先推薦等級。其二,要以相關規定辦法約束算法。軍隊應盡快出臺與智能思政相關的規定辦法,加強官兵隱私數據保護,嚴格規范資本對算法的介入方式、控制程度,暢通官兵舉報投訴渠道,推動與官兵密切相關的算法公開、透明、陽光地運行。
(二)以技術規制打破“信息繭房”,拓寬官兵思維視野。“信息繭房”的產生既有機制運行層面的弊端,也存在信息獲取習慣方面的問題,是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需要多措并舉予以應對。其一,要科學運用反向推送機制。政治教員要注重發揮智能算法在教育資源供需互契中的突出優勢,借助智能感知技術精準捕獲官兵長期接收的資源類別,結合部隊當前任務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點,科學運用反向推送機制,針對性地彌補官兵不曾獲取的優質信息資料,從而擴展官兵的思維視野,進而引導官兵探索認知域以外的知識。其二,要引導官兵養成良好習慣。官兵是育人工作緊緊圍繞的中心,也是打破“信息繭房”最為重要的內部驅動力。要有意識地引導官兵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注重提升官兵的信息甄別力和價值判能力,適時地為官兵廓清“信息繭房”的危害。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體育活動,促進不同單位之間的官兵交流,鼓勵他們自覺走出封閉的認知“小圈層”。
(三)以價值理性引領工具理性,喚醒官兵主體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的因素,不僅是人的數量,更重要的是人的素質和精神狀態。智能化裝備將深刻影響未來戰爭勝負走向,但更為重要的是參戰官兵的素質和精神狀態,必須高度重視官兵的素質培養和價值引領。其一,要注重官兵智能素養培養。馬克思主義要求的實戰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在軍隊智能思政領域主要體現為智能素養。軍隊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在原有培訓機制的基礎上融入人工智能相關的課程,還可以探索軍地聯合培養的新模式,為官兵搭建多樣化的學習平臺;廣大官兵要提高學習主動性,增強技術敏感性,了解技術運行的底層架構,防止淪為技術的附庸。其二,要樹立人機協同教育理念。政治教員要從工具理性的執念中擺脫出來,突破人工智能的技術“冷”與價值引領的育人“暖”之間的對立,牢固樹立育人為本、技術為用的教育理念,積極發揮育人的主體作用。
【作者:國防科技大學博士研究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