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指出,“我軍人才工作說到底是為戰爭準備人才”。打贏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只有把“備份人才”備得過硬、備得充足,才能在未來作戰中不為人才所困,增加未來戰爭的勝算。近年來,隨著部隊轉型重塑、新型裝備列裝,對人才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與強敵對手比肩競爭、謀求超越,還有一些矛盾和不足。主要表現為“四個轉變不夠”:
一是思維理念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不夠。少數單位交流培養囿于“數量少、規模小”的“小交流”守常模式,部隊培養存在“培訓年年搞、人才常年缺”的“應付式”做法;有的對人才成長規律把握不夠,基層一線“墩苗”不夠實、豐富經歷要求落實不夠嚴,導致干部發展后勁不足。
二是關鍵人才由“齊頭并進”向“尖子領軍”轉變不夠。人才建設步伐與部隊轉型要求還沒有完全做到同頻合拍,有的崗位培訓不成體系,基本靠部隊自身“師傅帶徒弟”,缺少名師就很難出高徒,技戰術水平超群、能擔當重任的尖子人才比較缺乏,新裝備技術人員能獨當一面解決技術疑難問題的不多。
三是素質結構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不夠。指揮軍官信息化素養和聯合作戰指揮能力有所欠缺,經過軍政互換和交叉代職的少,有跨軍兵種和聯合崗位經歷的少,有過多種類型、不同環境重大軍事行動經歷的少,具有軍級以上機關和作戰部隊基層單位主官任職經歷的比例偏低。
四是培養效益由“供給側”向“需求側”轉變不夠。院校教育和各級專業崗位培訓向戰斗力“需求側”銜接不夠緊,有的專業人才分配部隊后用不上、不好用,仍需進行“二次培訓”,有的緊缺急需專業人才很“搶手”,卻分不來、分不夠。
針對以上矛盾問題,我們必須強化使命意識、危機意識、創新意識,在前瞻規劃、預置儲備、機制創新等方面出實招、定實策,為打贏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提供人才保證。
一要強化黨管人才責任。樹立“首才”意識。領導干部要強化“群雁全憑頭雁領”觀念,從強自身素質入手,帶頭增智強能,發揮好示范和引領作用。樹立“校長”意識。堅持“為官一任、育才一批”,把人才建設工作放在“心頭”、擺在“案頭”,以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擔負起培養人才的重任,在任期內真正帶出一批優秀人才、建成一支過硬隊伍。樹立“通盤”意識。各級機關、各個部門、各個單位要有全局意識,樹立“一盤棋”思想,密切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為破解難題建言獻策,真正打好人才培養“組合拳”。
二要搞好前瞻布局規劃。在目標制定上,對接上級人才體系建設規劃,緊密聯系部隊實際,對不同任務方向、不同類型單位、不同專業人才需求科學研判、精準籌劃,統籌好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滿足急需與超前預置、全面建設與突出重點的關系,上下聯動制定人才調控總體目標、階段性指標和年度實施計劃。在路線設計上,針對作戰部隊體系高度集成、專業門類多、關鍵崗位人才培養周期長等特點,加強頂層設計,搞好現狀分析,合理確定不同時期人才建設發展路徑、目標和規模。在培養路徑上,按照上級政策要求,緊前推進作戰力量人才建設專項工程,前瞻設計人才勝任崗位能力素質模型,精細構建清晰透明、有序遞進、耦合銜接的職業發展路徑,分類別、分層次、分階段有力有序推進。
三要抓好人才預置培養。建好“人才池”。以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需求為牽引,區分指揮管理、后勤保障等類型,突出重要崗位和專業力量,全面篩查具備接替能力人選,分專業分方向建立人才儲備庫。拓展“一專多能”培訓模式。推行“精本職、通兩崗、懂多崗”的一專多能訓練模式,為官兵精心打造一專多能訓練方案,著力培養一專多能、一才多用人才,確保平時能互通、戰時能互補。走開“請進來、走出去”路子。邀請科研機構、院校廠家和兄弟部隊專家骨干進行授課交流和技術答疑,采取“以老帶新、調整任職、雙向代職、以工代訓”等形式,讓同類人才在兄弟單位間流動起來,讓相似人才在專業崗位間交叉開來,盤活人才使用價值,實現人才“滾雪球”式增長。
四要堅持優化創新機制。完善流動配置機制。對中校以上軍官、高級軍士、尖子骨干優先調配使用,走開部隊與院校、科研機構、訓練機構人才雙向交流、掛職鍛煉路子,有步驟有質量組織機關與基層、指揮與技術、軍事與政治、跨軍兵種之間交流,推動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多崗位多渠道多層次培養歷練。拓寬育人平臺機制。精選優質廠家院所簽訂合作育人協議,讓裝備廠家成為教學基地、軍地名師成為育才導師、科研院所成為實習場所;建立戰力逼真的專業“藍軍”,常態開展實案化研究演練、對抗訓練和專攻精練,成為新質力量鍛造的“磨刀石”。健全保留激勵機制。堅持用感情留人、用事業留人、用待遇留人,采取提供崗位、提拔使用等措施,把高學歷、高效能、高精尖人才和新裝備使用、緊缺專業、特殊關鍵崗位人才保留下來,充分激發人才隊伍內在動力。
【作者單位:92595部隊】